在时光的长河中,岁月如同那不停转动的车轮,一圈又一圈地镌刻下生命的轨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2021年的春秋与2022年的冬夏,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记忆的画廊里徐徐展开,而这其中,属于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段段难忘的过往。
故事的开篇,要从那充满回忆的2021年说起。那时候,阳光洒在大街小巷,也洒在一群怀揣着文艺梦想的人身上。冰阳,作为这段故事的讲述者,与一众友人共同行走在追逐文艺的道路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充实而又充满期待。
2021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冰阳和友人们常常相聚在街边的小茶馆里,茶香袅袅中,谈论着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分享着最近读到的好书里那些触动心灵的语句。那时候,微风轻轻拂过窗前的绿植,仿佛也在静静聆听他们的话语。他们会为了一个故事的构思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彼此突然冒出的奇思妙想而开怀大笑。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像是播下的种子,等待着在文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到了夏天,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参加各种文学讲座、艺术展览。记得有一次,为了能近距离聆听一位知名作家的分享,他们早早地来到会场,抢到了前排的座位。当作家在台上侃侃而谈,讲述着自己创作生涯中的酸甜苦辣时,冰阳和友人们都听得入了神,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那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会后,他们还围上去,像求知若渴的孩子一样,向作家请教问题,那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文艺纯粹的热爱。
而2021年的秋天,带着一丝凉意,却也有着别样的韵味。树叶渐渐染上金黄,随风飘落,铺就了一地的诗意。冰阳与友人相约走进乡村,去寻找乡土文学的灵感源泉。他们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着老农讲述着古老的传说,看着田野里丰收的景象,那沉甸甸的稻穗、红彤彤的高粱,仿佛都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在这里,冰阳想起了那些曾经采访过的乡村人物,想起了恩师们在乡土文化传播上所做出的努力。比如恩师叶学廉老师,他那从采访到播音主持的泥土风格,就如同这乡村的泥土一般质朴而醇厚,唱响了黄河故乡的赞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情。
冬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可大家的心却是暖的。他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回顾着这一年走过的点点滴滴,一起整理着创作的稿件,互相提出修改的意见。那时候,炉火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映出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文艺事业的执着。
时间悄然来到2021年12月31日,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有着别样的氛围。街道上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迎接新年的喜悦,但冰阳却陷入了沉思。他坐在河子书屋,看着满屋子的书籍,那些过往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诸多师长,每一位都在他的文艺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想起游子师长薛江荣老师,在天津市《津南报社》那七人编辑的风采,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温暖了咸水沽那片土地,也让冰阳感受到了编辑工作背后的坚守与付出,那种对文字的严谨和对文化传播的担当,成为他心中的榜样力量。还有那新疆之旅,兵团农场检察院师恩采访邀约的红柳风情,那广袤的新疆大地上,红柳在风沙中顽强生长,正如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传承文化的人们一样,给冰阳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
北京《京郊日报》编辑杨红珊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更是如明灯一般照亮了冰阳前行的道路。每一次稿件的修改意见,都蕴含着老师的用心良苦,让他在写作技巧和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不断进步。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39播音室》的倾情相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艺术天地的大门,让他的文字有了通过声音传递给更多人的机会,那种激动与期待至今都难以忘怀。
《农民日报》社的《读者来信》编辑老师的鼓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那些来自读者的反馈,让他明白自己的文字是有价值的,能够触动他人的心灵,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文艺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北京文学》《人民文学》这些文学殿堂,伴随着他在创作路上一步步前行,每一次作品在上面的发表或是阅读学习,都是对他文学素养的滋养,如同点滴的雨露,汇聚成滋润心灵的溪流。
还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老师颁发奖金和证书背后的祝福和牵手,那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努力的认可,是文艺道路上一份珍贵的馈赠。河南省濮阳市电视台着名节目主持人史林组建文学社的盛情邀请,以及山东记者站建站的艺海丰碑,让冰阳看到了文艺传播的多元形式和更广阔的影响力,也激励着他去为乡土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微山湖采访时,第二代乡土文学大师刘浩歌老师的指点和给予的厚望,更是终生难忘。那微山湖的湖水波光粼粼,仿佛也在见证着文学传承的时刻。刘浩歌老师对乡土文学的深刻理解和那份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化作了冰阳心中沉甸甸的责任,让他时刻不敢懈怠,想要在乡土文学的领域里深耕细作,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美、乡村的故事。
河南省鹤壁经济广播电台老师采录稿件并发放稿费汇款单的鼓励,虽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冰阳感受到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那稿费汇款单承载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艺术路上的认可与支持,是让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当然,在这条文艺之路上,还有那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像文学社友人骆驼等一大批文学挚友,他们一起探讨创作、互相鼓励,在彼此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好友,如孙秀峰等,他们虽然身处打工的辛苦生活中,但依然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他们的故事也成为冰阳创作的素材,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坚韧。
还有那每日三百封读者来信,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温暖的心,传递着读者对作品的喜爱、对创作者的期待。网络平台播音主持桃子等同事,用他们的声音赋予文字新的生命,让作品能够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中国河子文艺之声枫林等千万读者和听众,他们是最坚实的后盾,是文艺传播的土壤,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这一切的努力才有了意义。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冰阳感慨万千,他深知文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师长、友人、读者和听众的支持,才让他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他坐在书桌前,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对大家的新年祝福,那一笔一划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祝大家家和万事兴,祝大家工作愉快事业有成!”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2022年拉开了序幕。这一年,他们依然坚守在文艺的阵地上,继续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努力着。
春天,他们组织了乡土文学创作班,邀请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来给年轻的创作者们授课。课堂上,大家认真听讲,积极提问,那热烈的氛围仿佛让文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更快地发芽生长。夏天,他们走进更多的乡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给村民们带去书籍,举办文学分享会,让乡土文学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秋天,他们收集整理了众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准备出版合集,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乡土文学有更广泛的传播。冬天,虽然寒冷,但大家的心依旧火热,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来年的计划,想着如何能够让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发展得更好,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土文学,传承乡土文化。
岁月匆匆,年轮不断增长,每一年的故事都在续写着,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这文艺的时光长河里,他们就像那划船的人,虽然会遇到风浪,但始终朝着前方,朝着心中那个充满文艺梦想的彼岸奋力前行。他们用文字、用声音、用行动,编织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大家的乡土梦想,在乡村的战线上默默耕耘,为的就是让那片承载着无数情感与记忆的乡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芒,让这岁月年轮里的文艺时光,永远熠熠生辉,成为后人传颂的美好故事。
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去书写,而他们也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在文艺的道路上继续并肩作战,让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为乡土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