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
我去安徽亳州采访一位在种植中草药领域有创收的中草药诗人江雨飞。
江雨飞,男,35岁,药农,以种植中草药为生,收入可观,生活富裕。
在种植中草药的同时,他还灵感创作,到采访这天起,他已创作现代诗歌5000首,格律诗2000首,并出版了处女作诗集《丹参花》。
这是一个充满草药味的城市,陌生但亲切,这都源自草药诗人的热情好客憨厚老实善待自己和他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亳州,去收听中草药诗人江雨飞的故事吧……
——题记
《草药田间的诗意人生——江雨飞的故事》
在安徽亳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这里,是中草药的王国,孕育着无数的神奇与希望,而江雨飞,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用双手耕耘着草药田,同时用心灵谱写着诗歌乐章的独特存在。
江雨飞出生在亳州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对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充满了好奇。在别的孩子还在田野里追逐嬉戏的时候,他就跟着长辈们穿梭在药田之间,认识了丹参、芍药、白术、桔梗等等各种各样的草药。看着它们从小小的种子,在土地的滋养和家人的照料下,慢慢长成茁壮的植株,最后变成能治病救人的良药,江雨飞心中对这些草药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敬畏与热爱交织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江雨飞自然而然地接过了家里的药田,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药农。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亳州的大地上,他便扛着农具,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的药田。除草、浇水、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枯燥又辛苦的劳作,但在江雨飞眼中,药田就是他的舞台,那些草药就是他最忠实的伙伴。
夏日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药田里暑气蒸腾。江雨飞忙完了上午的活计,便会找一处田埂边的阴凉处坐下休息。微风吹过,草药的枝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时刻,江雨飞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情绪,那些平日里积攒在心底的感触,像是找到了出口,化作了一行行诗句。
他第一次写诗,是在一个丹参花开的季节。那一片片丹参花在药田里绽放,紫红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绚丽的花海,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花香四溢,让人心醉神迷。江雨飞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他情不自禁地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和笔,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丹参花开似紫霞,药田深处绽芳华。
微风拂过香盈袖,相伴辛劳岁月嘉。”
当他把这首诗念给家人听时,家人们虽然不太懂诗歌的韵律和技巧,但却从那简单质朴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药田、对丹参花的热爱,都纷纷夸赞他写得好。这给了江雨飞莫大的鼓励,从此,写诗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天,他在药田里辛勤劳作,细心观察着草药们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生长状态,那些草药的姿态、颜色、气味,都被他一一记在了心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素材。夜晚,当家人都已入睡,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江雨飞就会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自己白天的思绪,把那些对草药、对生活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随着创作的诗歌越来越多,江雨飞开始尝试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起初,他收到的大多是退稿信,编辑们指出他的诗歌在格律、用词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基础薄弱,那就更需要努力学习。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跑到镇上的书店,买来一本本关于诗歌创作的书籍,认真研读,琢磨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亳州当地一些文学爱好者组织的诗歌交流活动,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会一起讨论诗歌,互相点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江雨飞的诗歌创作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地打磨,江雨飞终于攒够了足够数量且质量颇高的诗歌,他决定出版自己的处女作诗集《丹参花》。这对于一个草根出身的药农诗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四处奔波,寻找愿意出版他诗集的出版社,期间也遭遇了不少冷眼和拒绝。但他就像守护自己的药田一样,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诗歌梦想,不肯轻易放弃。
终于,一家被他的执着和诗歌中真挚情感打动的出版社同意帮他出版诗集。当那一摞摞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丹参花》诗集摆在他面前时,江雨飞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他在药田与诗歌之间搭建起的一座桥梁。
《丹参花》出版后,在亳州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身边这个朴实的药农,竟有着如此细腻的内心和出众的文学才华。诗集里的诗歌,大多都是以亳州常见的中草药为主题,或是描绘它们的生长之美,或是讲述它们的药用价值,或是借草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比如其中有一首描写芍药的诗:
“芍药娇妍映日开,红妆粉面韵中来。
根身入药除疴疾,诗意花间任我裁。”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芍药的美丽姿态,还体现了它作为药材的重要作用,更融入了江雨飞自己在药田创作诗歌的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深受读者喜爱。
随着诗集的传播,江雨飞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开始有外地的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想要拜访他,了解他的创作故事。而他总是热情好客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带着他们走进自己的药田,一边介绍着各种草药的特点,一边分享自己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有一次,一位来自大城市的诗人来到亳州,找到了江雨飞。他原本以为,这位药农诗人或许只是凭借着一时的灵感写出了几首不错的诗,但当他真正走进江雨飞的生活,看到他在药田里忙碌的身影,听到他如数家珍般讲述着每一株草药背后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时,这位大城市的诗人被深深震撼了。
江雨飞带着他来到一片种植着白术的药田边,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白术的叶子,说道:“你看这白术啊,外表普普通通,但它可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材呢。在土里默默生长,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努力生活着,等待着发光的那一刻。我写过一首关于白术的诗:
‘白术平凡土里藏,春秋几度过炎凉。
但求入药能医病,平淡生涯亦绽光。’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就和这些草药一样,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精彩,而诗歌就是我把这份价值和精彩展现出来的方式。”
那位大城市的诗人听后,不禁感慨万分,他说:“江大哥,你这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艺术啊,你的诗歌里有泥土的气息,有草药的芬芳,更有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比我们那些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作品要有力量得多。”
江雨飞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药农的本职工作。相反,他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药田,因为他知道,草药是他诗歌的源泉,只有药田丰收了,他的诗歌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在种植中草药方面,江雨飞也不断探索创新。他开始尝试引进一些新的中草药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提高草药的产量和质量。他还把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写成文章,分享给其他药农,帮助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而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他不再局限于描写亳州本地的中草药,开始关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药用植物,通过查阅资料、与其他药农和专家交流等方式,了解它们的特点,然后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比如他了解到了西藏的冬虫夏草,虽然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它生长的环境,但通过多方的了解,他创作出了这样一首诗:
“冬虫夏草隐高原,雪岭冰峰岁月艰。
奇妙身姿藏妙药,诗心跨越万重山。”
这首诗展现了冬虫夏草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它独特的药用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江雨飞想要通过诗歌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雨飞已经创作了现代诗歌5000首,格律诗2000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草药诗人。他的故事激励着亳州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了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有些年轻人原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觉得在亳州这个以中草药产业为主的地方,生活似乎只有种植草药这一条路可走。但看到江雨飞的例子后,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切,发现原来草药和诗歌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挖掘的诗意。
有个叫小辉的年轻人,原本对家里的药田毫无兴趣,一心想着去大城市闯荡一番。但在听了江雨飞的故事后,他主动回到家里,跟着父亲学习种植中草药,同时也开始尝试写诗。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就会想起江雨飞在药田边坚持创作的身影,然后又重新振作起来。
江雨飞也很乐意帮助这些年轻人,他经常组织诗歌创作培训班,免费教大家诗歌创作的技巧,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在药田里,时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围在江雨飞身边,听他讲着草药与诗歌的故事,那场面温馨而又充满希望。
在江雨飞的影响下,亳州这座充满草药味的城市,也渐渐多了几分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年都会举办草药文化节,而在文化节中,诗歌朗诵会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药农们、诗人们以及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汇聚在一起,朗诵着以中草药为主题的诗歌,感受着草药与诗歌融合带来的独特魅力。
江雨飞也会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自己的新作,他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热情的脸,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的诗歌已经不仅仅属于自己,它成为了亳州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了连接草药与人们心灵的纽带。
日子就这样在草药的生长与诗歌的创作中缓缓流逝,江雨飞依旧每天穿梭在药田和书房之间,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继续书写着那充满诗意的人生篇章。他就像一株扎根在亳州土地上的丹参花,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芬芳,在草药与诗歌的世界里,绽放出永不凋零的光彩,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
然而,江雨飞的生活并非一直顺风顺水,也有着诸多挑战与坎坷等待着他去跨越。
有一年,亳州遭遇了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江雨飞的药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些原本茁壮成长的草药植株,在烈日的炙烤下,渐渐变得枯黄,耷拉着脑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们的痛苦。看着药田的惨状,江雨飞心急如焚,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水,然后一桶一桶地浇灌到药田里,希望能挽救那些草药。
可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许多草药还是没能扛过这场旱灾,产量锐减,这对江雨飞一家的经济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一边积极想办法补救,寻找其他可以弥补损失的途径,一边在这艰难的时刻,依然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他在那段时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旱魃无情虐药田,枯黄满目泪潸然。
但凭诗梦心中绕,再盼甘霖润沃川。”
这首诗里,既有对药田受灾的痛心,也有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江雨飞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声。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些人开始质疑他作为一个药农,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创作那么多的诗歌,甚至有人说他的诗歌不过是些浅显的打油诗,缺乏深度。
面对这些质疑,江雨飞也曾陷入过自我怀疑的漩涡中。他开始反复审视自己的作品,思考自己创作诗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他想起了自己当初写诗的初衷,那是出于对草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恩,是想要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美好。
于是,他不再去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更加专注于提升自己。他报名参加了一些线上的诗歌课程,跟着专业的诗人和学者学习更深层次的诗歌理论知识,同时也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中草药的文化内涵,试图将两者更好地融合起来,让自己的诗歌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艺术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江雨飞还遇到了一个创作上的瓶颈期。他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写出来的诗歌总是缺少新意,题材也变得越来越局限。他试图突破,却屡屡碰壁,看着写了一半又被自己撕掉的稿子,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不过,江雨飞并没有被这个瓶颈期打倒。他决定暂时放下手中的笔,走出亳州,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他走访了许多其他有着丰富中草药资源的地方,与当地的药农、专家交流,了解不同地域的草药文化和种植技术。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新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创作的新大门。
他从云南的深山里看到了珍稀的药用植物,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充满神秘色彩的诗歌;从海边渔民利用海草药治病的传统中,挖掘出了别样的诗歌素材。他的诗歌又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突破了之前的瓶颈,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回到亳州后,江雨飞把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当地的年轻人,鼓励他们也要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源泉永不干涸。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江雨飞也意识到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草药文化和自己的诗歌。他开始学习如何运营自媒体账号,把自己在药田劳作的视频、讲解中草药知识的音频以及朗诵诗歌的内容发布到网上。
起初,效果并不理想,关注他的人寥寥无几,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定期更新内容,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呈现方式。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内容所吸引,他的自媒体账号开始有了不少的粉丝,点赞、评论和转发量也越来越多。
通过网络,江雨飞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朋友,他们有的是对中草药感兴趣,有的是诗歌爱好者,大家经常在网上交流互动,这让江雨飞的视野更加开阔,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有一位国外的植物学家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江雨飞的故事,对他将中草药与诗歌结合的做法非常感兴趣,特意联系他,想要和他合作,把中国的中草药文化以及江雨飞的诗歌推广到国外去。江雨飞欣然答应,他整理了自己的诗歌作品,翻译成英文,并且配合植物学家准备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介绍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江雨飞又遇到了语言翻译上的难题,毕竟诗歌的翻译讲究信达雅,要把自己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准确地用英文表达出来并非易事。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和请教专业翻译人员,一点一点地攻克了这个难关。
最终,江雨飞的诗歌和中草药文化在国外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外国友人对中国神奇的中草药以及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赞叹不已,这让江雨飞感到无比自豪,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在这条草药与诗歌融合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江雨飞依旧过着他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每天在药田里劳作,在书房里创作,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草药文化,传播着诗歌艺术。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不断生长的草药,永远充满着生机与希望,激励着每一个人去勇敢地追寻自己心中的那片诗意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