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四九城这边,外面鞭炮齐鸣、烟花满天,四合院里凄凄惨惨的春节。此时南粤大地上那个,后世乱成教科书级别的着名火车站广场上,这时正站着一对中年夫妻和一个半大孩子。
而这对中年夫妻和那个半大孩子,就是在京广线上坐了两天三夜火车,从四九城来到这儿的易中海夫妻俩和西瓜太郎棒梗。
“中海,这儿怎么这么多人啊,至少得好几万吧?”
站在火车站广场上,看着这里的人山人海,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李素兰,那是被吓着了。
说实话,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广场聚集了几万人,并且还不时会从出站口,涌出一股股的人流,这场面易中海也没见过啊!
不过没见过归没见过,但易中海毕竟是个男人,定力可要比李素兰这个妇女强多了。
于是易中海见李素兰吓着了,他就先把李素兰和棒梗,领去人少的一个角落,嘱咐李素兰待在这儿带好棒梗,哪儿也别去,然后他再自己去找离开这儿的办法。
而易中海这么一找吧,很快就发现在广场的边上,有那么一个个人在组织一群群人离开这儿。
“同志同志,你们这是去哪的,你们这是去哪的?”
看着一群群人跟着一个个人离开,易中海就忙上去找了个长相周正的人询问。
而那人一听易中海问这个,忙就是吃惊的回答道:“呦,还是首都口音!不是说你们那儿是物资重点保障,没断粮吗?”
现在聚在这个火车站广场上的人,一百个里有九十九个是因为家里断粮了,想去那边找条活路的。因此一听易中海是首都口音,人家就奇怪了,怎么物资重点保障的首都群众,也出来逃荒了?
这问题太尖锐,易中海回答不了。于是易中海就顺着人家那断粮的话题,接茬说道:“同志,你们家里断粮了,那是不是要去南边谋生啊?”
“嗨,瞧你这位同志说的!家里已经断粮了,而干部们不是天天来催收粮食,让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就是让我们饿着肚子去修公路、去修水库。那我们不去南边找条活路,难道还留在家里等死啊?同志,我这么跟你说吧,现在每天至少有五、六万人会从各个地方来这个火车站,并且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奔着去南边找条活路的目的。”
哇!原来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来的啊!那太好了,那太好了!
于是在问明白火车站广场上,那一个个组织人去干嘛的后,易中海就凑上去跟人家谈价格了。
而在跟人家把价格谈好后,易中海就忙去叫来李素兰和棒梗,然后坐上人家给提供的的交通工具,离了这火车站去了更南边的海边。
易中海是带着钱来的,不是那些一穷二白、只有烂命一条的农民兄弟。所以他不用直面机关枪去翻铁丝网,也不用抱着个汽车内胎游过去,当什么“大圈仔”。他带着李素兰和棒梗,坐着机帆船、吹着海风,舒舒服服的就上了香江的海岸,坐上了人家这边的汽车,去了那个着名的九龙城寨。
“中海,这地方怎么住的这么挤啊?还有中海,咱们这么偷跑过来,那些洋人不会来赶咱们吧?”
进了九龙城寨,看着那一幢幢“握手楼”,和想到那些洋人的凶狠,李素兰不禁缩在易中海身上,满嘴都是害怕。
而听李素兰这么问,易中海忙就平淡的解释道:“素兰你别怕,我都打听清楚了,这个九龙城寨原来就是前清的军营和官署。1898年李鸿章将新界和九龙租给英国人时,怕英国人会像刘备借荆州一样,有借无还。”
“于是李鸿章就在当时的租借条约上,明确写明这九龙城寨仍是大清的军营和官署,大清可以在这儿驻军和派官,可不租给英国人。然后随着大清亡了,和现在咱四九城跟岛上各有一个当家的,于是也就说不清这九龙城寨,到底是该归谁管了,也就成了个三不管地带。所以素兰你放心吧,不会有洋人来赶咱的。”
易中海把这九龙城寨的性质说的很明白,更说明白了为什么香江后来会是1997年回归。因为1898年时李鸿章跟英国人签的租约就是九十九年,1997年正好是租约到期。
而在听明白了九龙城寨这地方的性质,知道洋人不会来赶他们走后,李素兰也就心安了很多,倚偎在易中海身侧,跟着易中海一起去找房子了。
因为大饥荒,现在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来香江打工,那房租自然就会水涨船高,贵到大多数人就只能是租个上下铺的一个床位。
不过易中海有钱,再加上还带着老婆儿子,于是他就咬着牙,租了个不足五平方的鸽笼房,暂时安顿下来。
翌日一早,易中海让李素兰在家带棒梗,他自己带上以前的工作证和技术等级证,去外面找工作。
香江这地方是市场经济,也就是只要有市场需求,那就会有人来挣这个钱。因此在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打北边来这儿打工的情况下,招工的中介自然也就会很多。
于是看着那一块块竖在路边的招工牌,看着那大多数是只管一日三餐,每月再给个十几块零花钱的卖傻力气的活,易中海那是嫌弃不已。
就这么一路嫌弃、一路看招工牌,不久以后易中海看到了他想要找的工作,机械厂的机床修理工,月薪三百。
不错不错,是技术工,工资还高!于是易中海就放低了姿态,上去问人家中介道:“同志,你这上面写的机械……。”
“叫什么同志啊?谁特么是你的同志啊?玛德,这里的人,哪个不是因为同志,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是家破人亡的?所以在这儿别叫什么同志,免得白送了一条性命。”
逢人就称呼“同志”,这种称呼方式,易中海已习惯十年了,因此这叫顺嘴了,一时之间就没改过来。
而易中海的这声“同志”,那是立马让这个中介小哥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刻骨铭心的仇恨。
因此一听易中海称呼他为“同志”,中介小哥立马“腾”的一声从座位上站起来,操着那土洋结合的普通话,指着易中海的鼻子就怒斥道。
而这一路上,易中海也是听了太多的人间悲剧,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戾气重。
因此现在被中介小哥这么指着鼻子训,易中海也不生气,态度诚恳的跟人家说软话道:“对不住,对不住呃小哥,我在那边叫习惯了,一时之间没改过来,对不住呃小哥!对了小哥,你这招工牌上的机械厂机床修理工,现在有人了吗,我想试试。”
“呦,你还会修机床啊?不过看你这模样,倒像是个工厂里的老师傅。是在上边犯了事儿后才不得不跑出来的吧,否则像你们这些吃商品粮的工人师傅们,干嘛要背井离乡啊?”
“是是是,不瞒小哥你呃……。”
知道来这儿的人戾气重,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因此接下来易中海就编了一个,他是怎么在厂里被那些人欺负,最后忍无可忍,只能是在手刃叔记后,带着老婆儿子逃来这里的故事。
易中海很聪明,编的故事很合人家中介小哥的胃口,再加上易中海国字脸,浓眉大眼的一身正气。于是中介小哥一点没意外的就相信了易中海,将易中海引为了自己人。
而等在看过了易中海的工作证和技术等级证书后,中介小哥那就更是对易中海,尊敬的不要不要的了。
于是完全被易中海骗了的中介小哥,就一脸坚定的对易中海,小声说道:“易师傅,真没想到您还是一位八级工老师傅啊!易师傅,您一个八级工老师傅,去工厂里挣每月三百块钱的工资,那太委屈了。易师傅,我给你介绍个每月能挣三千块钱的活。”
“易师傅我跟你说呃,咱们九龙城寨这地方,乃至整个香江这地方,现在那就是旧时的上海滩,多的是像杜月笙、黄金荣那样的人物,他们手里有人、有枪、有地盘,平时动不动就会火拼。”
“而这要想在火拼中能赢,那人多和家伙硬,就是关键了。家伙硬,这不正是你易师傅这个八级工的强项吗?所以易师傅,只要你愿意干,我就给你介绍个杜月苼、黄金荣,包你以后每个月的工资,不会低于三千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