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象牙塔的冷与暖
1
省城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即使在盛夏也透着一股凉意。
陈默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一本《汉代刺史制度研究》,旁边放着一个啃了一半的干馒头和一杯白开水。他身上的t恤洗得发白,袖口有些脱线,但干净整洁。窗外炽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他泛黄的纸页上投下一片光斑。
“同学,这里有人吗?”
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陈默抬头,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站在对面,手里抱着几本社会学专着。她穿着浅蓝色的连衣裙,皮肤白皙,眼睛明亮,嘴角带着自然的笑意。
“没人。”陈默下意识地把自己的书往旁边挪了挪,腾出更多空间。
女生坐下来,瞥了一眼他面前的书,眉毛微微一挑:“《汉代刺史制度》?你是历史系的?”
“嗯,研究生。”陈默简短地回答,目光重新落回书页上。他不太习惯和陌生人闲聊,尤其是这样光鲜亮丽的女生。
“我是社会学的,林薇。”她似乎没察觉他的疏离,反而饶有兴趣地打量着他,“你叫什么?”
“陈默。”
“沉默的默?”她笑了,“倒是挺符合你气质的。”
陈默没接话,只是低头继续看书。林薇也没再打扰他,翻开自己的书安静地阅读。但不知为何,陈默总觉得她的存在让周围的空气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图书馆惯常的冷寂,而是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温度。
2
傍晚,陈默走出图书馆时,天空已经染上暮色。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林荫道上,谈笑声飘散在微凉的晚风里。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钱——母亲塞给他的那叠皱巴巴的纸币,加上自己暑假做家教攒的一点积蓄,勉强够这个月的生活费。食堂已经关门了,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去校外的小摊买两个馒头凑合一顿。
“陈默!”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回头,看到林薇小跑着追上来,手里还拎着一个精致的纸袋。
“你走这么快干嘛?”她微微喘着气,脸颊因为小跑而泛红,“我们系今晚有个读书会,就在文学院三楼,你要不要一起来?”
陈默怔了怔。他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交活动,一是没时间,二是没兴趣,三是……他低头看了眼自己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旧球鞋,再对比林薇身上那件质感柔软的浅色针织衫,答案显而易见。
“不了,我还有事。”他淡淡地说。
林薇似乎看穿了他的想法,忽然把手中的纸袋塞给他:“喏,给你的。”
陈默下意识地接住,纸袋里传来温热的面包香气。
“我们系里活动剩下的点心,不吃就浪费了。”她眨了眨眼,语气轻松,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下次读书会,记得来啊!”
没等他拒绝,她已经转身跑开,马尾辫在风中轻轻晃动,很快融入了校园的人流中。
陈默站在原地,手里捧着那个还带着余温的纸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3
第二天上午,陈默敲响了历史系教授周明远的办公室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周明远五十多岁,鬓角微白,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深邃而锐利。他是国内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权威学者,也是陈默的导师。
“老师,这是我写的《汉代刺史制度与地方治理》初稿。”陈默双手递上一叠装订整齐的纸张。
周明远接过,随手翻了几页,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引证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扬:“坐。”
陈默在对面坐下,背挺得笔直。
“你这篇论文,切入点不错。”周明远放下稿子,摘下眼镜擦了擦,“但有一点——你太拘泥于史实考据,而忽略了制度背后的‘人’。”
陈默一愣:“人?”
“刺史制度为什么能在汉代有效运转?不仅仅是因为制度设计精妙,更是因为当时有一批什么样的官员?”周明远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有力,“历史研究,归根结底是研究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陈默若有所思。
周明远忽然话锋一转:“对了,下个月省社科联有个青年学者论坛,主题是‘历史经验与当代治理’,我推荐你去。”
陈默猛地抬头:“我?”
“怎么,没信心?”周明远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不是……”陈默抿了抿唇,“我只是没想到……”
“学术之路,光埋头苦读是不够的。”周明远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装帧古朴的《贞观政要》,递给他,“这本书送给你。太宗君臣论治,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望你常读常新。”
陈默双手接过,触到书皮的那一刻,他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仿佛接过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某种未知大门的钥匙。
4
傍晚,陈默抱着书走出文学院大楼时,意外地看到林薇站在台阶下,似乎在等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她抬头看到他,眼睛一亮,挥了挥手。
陈默脚步一顿。
他不知道该不该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