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进度表刷新出新的状态标记。他没抬头,只听见走廊传来几声脚步,又渐渐远去。窗外那辆印着陌生厂家标识的物流车已经停稳,司机正和门卫说着什么。
他站起身,把桌角那份还冒着热气的茶杯往旁边挪了挪,抽出抽屉里的U盘插进电脑,开始拷贝测试数据包。视频、曲线图、材料对比表,一样不少。文件夹命名很简单:**ht-800实测全记录_可对外**。
“老陈,名单整理好了吗?”他对着门口喊了一声。
“刚发你邮箱。”老陈从档案室探出头,“五家客户,都是之前反复报修漏水的,我挑了反馈最急的。”
“行,你把摘要附上,再加一句‘我们改了结构,想听听你们意见’——别写太正式,像聊天那样就行。”
王姐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捏着几张打印纸,“我把成本分析图重做了,现在客服回复里都带这张小图,客户问一次,就发一次。有个山东的刚回消息,说‘这账算得比我们财务还细’。”
刘好仃笑了笑,“那就让他继续算。省下的钱看得见,比啥口号都强。”
老周背着相机包从实验室出来,顺手把一段剪辑好的视频传到几个技术群里。标题起得随意:“一线工人瞎折腾,结果居然没漏。”底下有人回复:“这压合手法稳啊,你们厂谁做的?”他没回,只点了句赞。
中午刚过,办公室电话响了第一回。
“您好,我是东莞宏力设备厂的技术主管,看到群里转发的视频……能详细聊聊你们那个防潮窗的做法吗?”
刘好仃握着听筒,声音平稳:“您哪部分感兴趣?是压合工艺,还是接缝处理?”
对方顿了顿,“说实话,我们自己试过三种胶条、两种边框结构,高温冲洗环境下撑不过两百小时。你们是怎么让边缘不脱开的?”
“不是胶条多硬,”刘好仃说,“是我们让它‘松’了一下。”
“松?”
“对。以前是硬碰硬贴,一冲就崩。现在加了一层软垫,再把整个结构预粘成一体,受力时一起动,就不会单点撕裂。”
电话那头安静了几秒,“能不能……我去你们厂看看?”
“随时欢迎。”
挂了电话,刘好仃打开平板,把全程监测视频调出来重新看了一遍角部落点的数据变化。他没急着存档,而是截了几张关键帧,连同《作业指导书》节选一起打印出来,摆在桌上备用。
下午两点十七分,第一位访客到了。
穿灰衬衫,拎个旧公文包,进门先递名片。刘好仃接过扫了一眼,没说话,直接请人坐下,然后打开平板播放视频。
“您看这里,”他手指划过屏幕,“这是水流冲击瞬间的应变值,峰值比常规结构低三十四。我们没换材料,只是让力量有了‘出路’。”
客人凑近了些,盯着画面看了半分钟,“所以你们调整了应力分布?”
“更准确地说,是给它铺了条缓坡。”
对方笑了,“这话要是写在论文里,教授得打高分。”
刘好仃也笑,“我们不写论文,只做能用的东西。”
说完,他起身从柜子里取出第三轮样品,放在桌上,“您可以亲手试试接缝强度。”
那人伸手按了按,又用力扯了扯边缘,“确实扎实。你们这方案……有量产计划吗?”
“已经在准备小批量试产。”
“那……”客人犹豫了一下,“我们厂最近正好要升级一批消毒舱观察窗,原来的总是起雾漏水。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先拿两个窗口试装,数据共享,问题共改。”
刘好仃点头,“合作的前提是真实反馈,您不瞒问题,我们不怕折腾。”
“成交。”对方伸出手。
握手的时候,办公室电话又响了。
是王姐接的,声音忽然抬高:“您说要建联合试验点?……对,这是我们一线工人的实测结果……没问题,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文档和样品支持。”
她挂了电话,转头看向刘好仃,“江苏新源包装,正式发来合作邀函。他们想把咱们这个结构用在食品无菌车间,提出共建试验点,长期跟踪效果。”
老陈在旁边听着,忍不住说:“这才半天,动静不小啊。”
“不是动静大,”刘好仃看着桌上的样品,“是我们终于把事儿做明白了。”
老周这时抱着相机进来,“刚才门卫说,又有两家留了联系方式,一个是做医疗器械灭菌柜的,另一个是中央厨房项目方,都想安排人来看看。”
王姐翻开笔记本记下信息,“要不要统一做个接待流程?比如固定时间开放参观,免得大家轮流打断工作。”
“可以。”刘好仃想了想,“但别定太死。谁来都欢迎,来了就让人看真东西,别藏着掖着。我们干的是实事,不怕人查。”
傍晚六点,天光还没完全暗下来。
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把江苏企业的合作函归进“待洽谈”文件夹。U盘拔出来,贴上标签,放进抽屉锁好。桌面上还摊着几张未回的联络单,他一一标注了优先级。
王姐路过时提醒:“该吃饭了。”
“等会儿。”他说,“还有几组试产框今晚要抽检,我去看看。”
他起身穿上外套,拿起手电筒走向车间。走廊灯亮着,机器轻微震动的声音从里面传来。他推开车间门,迎面是一排刚组装完的窗框,整齐靠墙立着。
他走到第三组前蹲下,用手电照向接缝处,仔细查看压合线是否连续。指尖轻轻抚过边缘,确认没有毛刺或翘起。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老周跟了过来。
“拍几张照片?”他问。
“不用。”刘好仃直起身,“这些不是给人看的,是给机器用的。只要它们在车间里不出问题,外面自然会听见声音。”
老周点点头,把相机收了起来。
刘好仃走到操作台前,翻开工单记录本,在最新一行写下:“试产编号t3-7,抽检数量12,合格率100%。”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可交付。”
他合上本子,正要离开,手机震动了一下。
低头一看,是一条新消息。
“刘师傅,我们这边团队明天上午十点到,方便安排现场测试演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