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浮而大,浮主风邪且正气虚弱,大主邪气强盛,风邪与热邪相互搏结,必然会出现瘾疹(皮肤病),身体会感到瘙痒,这种瘙痒的病症叫做泄风(风邪在腠理而致汗泄),如果长时间不痊愈,就会发展成痂癞(以肌肉麻木溃烂为特征的病症,有传染性)。
【注释】六部脉象都呈现浮而大,浮代表风邪侵袭且正气虚弱,大代表邪气强盛,强盛即有热,风热相互搏结,必然会引发瘾疹。身体出现瘙痒,是因为肌肤虚弱,热气向外侵迫的缘故,这种病症叫做泄风,如果长时间不能治愈,就会发展成痂癞。痂癞指的是疥、癣、疠、癞之类的疾病。
【集注】成无己说:痂癞,就是疠风,表现为眉毛稀少、头发稀疏,身体有干疮且散发腥臭气味。经典说“脉风成疠”就是这个意思。
朱震亨说:经典说“诸痒为虚”,血液枯燥不能滋养肌肤腠理,所以会出现瘙痒。
方有执说:经典说“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寸口部位,凡是出现微脉,多是阳气亏虚;凡是出现濡脉,多是血虚弱;凡是出现弱脉,会发热;凡是出现紧脉,多是有寒邪。如果阳气亏虚、营气不足的人感受寒邪就会出现厥逆之症,表现为头目昏眩、精神昏愦、身体麻木不仁,这是因为胃中缺乏水谷之气,脾气涩滞不通,导致口噤不能言语,身体颤抖且战栗。
【按语】濡脉,浮而无力,主阳虚,怎么会有亡血的道理呢。弱脉,沉而无力,主阴虚,岂止发热而已。“诸濡亡血”,应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应当是“诸弱营虚”。
【注释】寸口,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诸微”,是说凡是病症中出现微脉,都表明阳气亏虚。“诸濡”,是说凡是病症中出现濡脉,都表明卫气虚弱。“诸弱”,是说凡是病症中出现弱脉,都表明营气虚弱。“诸紧”,是说凡是病症中出现紧脉,都表明体内有寒邪。“诸乘寒者”,是说那些出现微、濡、弱脉,阳气、营卫不足的人,一旦患病就出现残贼之象的紧脉,这就是寒邪乘虚致病,出现厥逆之症。厥逆于内,会头目昏眩、昏迷,不知痛痒;厥逆于经络,则会身体战栗、口噤不能言语,这是因为平素胃虚不能消化谷物,脾虚不能运化,中焦虚弱不能抵御外邪。
【集注】程知说:“诸乘寒者”,是因为阳气极其虚弱,阴寒之邪直接乘虚而入,所以出现厥逆。之所以会昏冒不知人事,身体强直而没有感觉,是因为胃中缺乏水谷之气,脾气不能流通,所以导致牙关紧闭不能言语,身体外现颤抖、内里战栗而厥逆。
有人问:曾经被人问难,紧脉是怎么产生的呢。老师说:假如出汗过多或者呕吐,导致肺里有寒,就会使脉象变紧;假如咳嗽,是因为饮用了冷水,所以脉象变紧;假如腹泻,是因为胃中虚寒,所以脉象变紧。
【注释】这是对上一条内容的详细阐述,说明阳气亏虚、营卫不足的人出现紧脉的原因。曾被人问难,询问紧脉本是寒实之症的脉象,虚冷之症也出现紧脉,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假如有人出汗过多导致表虚,或者呕吐导致胸虚,腹泻导致里虚,寒邪乘虚致病,无论是外感寒邪,还是内饮冷水,又或者中焦虚寒阴寒内生,都会使脉象变紧。如果紧脉与浮脉同时出现,无汗,就是伤寒实邪;有汗,就是亡阳虚邪。紧脉与沉脉同时出现,腹痛且大便不通,就是中寒实邪;腹痛且腹泻,就是中寒虚邪。由此推断,凡是原本代表实证的脉象出现虚象变化,就不能再认为是实证了。
【集注】程应旄说:紧脉主寒,称之为乘脉,现在又将其列在残贼脉之中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是:正气虚弱就会被邪气乘袭,邪气强盛就会乘袭人体,所有脉象都是如此,不只是紧脉。
寸口脉微,尺脉紧,表明这个人虚损且多汗,可知体内阴寒之气始终存在,阳气几乎消失不见。
【注释】上一条是从脉象的浮沉角度阐述微紧脉,此条从寸尺部位的脉象来阐述微紧脉,都属于阴盛阳衰的脉象诊断,所以说“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这里只提到“虚损多汗”,是简略的说法。
【集注】程知说:这里说的是寸脉微弱、尺脉紧疾是虚损多汗的症状表现。寸脉微弱是阳气亏虚,尺脉紧疾是阴寒过盛,阴寒在体内过盛,阳气在体外衰绝,所以会出现虚损多汗的症状。
老师说:病人脉象微弱且涩,这是医生误治导致的病症。医生大量发汗,又多次峻下,致使病人体内气血损耗,病症表现为先恶寒,之后发热,且发热恶寒没有休止的时候。在夏天炎热时,想要多穿衣服;冬天严寒时,却想要袒露身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气微弱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医生发汗,使阳气更加微弱,又多次峻下,使阴气虚弱。在五月的时候,阳气浮于体表,胃中虚冷,由于体内阳气微弱,不能抵御寒冷,所以想要多穿衣服。在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入里,胃中烦热,由于体内阴气虚弱,不能耐受烦热,所以想要袒露身体。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语】“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这两句,与上文文意不连贯,若非有缺漏文字,就是多余的文字。
【注释】病人脉象微弱且涩,询问得知是医生大量发汗,又多次峻下所导致的病症。这里说的“其人亡血”是简略说法,实际指的是气血损耗。气损耗则阳气微弱,阳气微弱就会恶寒;血损耗则阴气虚弱,阴气虚弱就会发热;阳气微弱阴气虚弱,所以病症表现为先恶寒之后发热。病情较轻的,邪气不会长期稽留,遇到时令与病气相克制的时候就会痊愈;病情严重的,则发热恶寒无休止,即便遇到时令与病气相克制时症状会更严重。然而恶寒的症状即便在炎热的五月,病人也想要多穿衣服,原因是五月时,阳气在体表,胃中虚冷,医生大量发汗,使阳气更加微弱,所以不能抵御寒冷。发热的症状即便在严寒的十一月,病人也想要袒露身体,原因是十一月时,阳气入里,胃中烦热,医生又多次峻下,使阴气虚弱,所以不能耐受烦热。这就是医论中所说的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属于久治不愈的寒热病症。
【集注】王肯堂说:并非一定是遇到夏天才恶寒,遇到冬天才发热,这里只是设立这样的例子,论述其中的道理罢了。
寸口脉象微而缓,微表明卫气疏松,卫气疏松则皮肤腠理空虚;缓表明胃气充实,胃气充实就能消化谷物并使水液运化。谷物进入胃中,脉道中的气血才能运行;水液进入经脉,才能生成血液。若营气过盛,皮肤腠理必然疏松,三焦气血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血崩。
【注释】寸口脉象呈现微而缓,微意味着卫气疏松,卫气疏松使得体表皮肤腠理空虚;缓表示胃气充实,胃气充实便能对水谷进行消化。谷物进入胃后,脉道中的气血才有运行的动力;水液进入经脉,脉络中的血液才能生成。如今营气愈发旺盛而卫气愈发疏松,血越多气就越少,气血运行失去了正常的规律,所以说“三焦绝经”。气无法制约血液,血不能归经,于是血液就会妄行而导致血崩。
【集注】成无己说:卫气的作用是温煦肌肉、使腠理致密,卫气既然疏松,皮肤得不到温煦和致密,就会空虚。经典说:缓脉表明胃气有余,有余就为实,所以说“缓者胃气实”。《内经》说:食物进入胃中,其精微物质渗透到脉中。这就是谷物进入胃,脉道中的气血才能运行的原因。《针经》说:饮水后水液渗透到络脉,与血融合,这就是水液进入经脉,血液才能生成的道理。“经”,就是正常的意思。三焦是气运行的通道,卫气疏松则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所以三焦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
方有执说:“疏”是说卫气不能起到固护作用,“实”如同说胃气强盛。从“谷入于胃”到“其血乃成”,是承接上文“谷消而水化”的内容。阴血大量下泄而称为“崩”,是形容血不能止,如同山崩之势。
寸口脉象微而涩,微表明卫气运行不畅,涩表明营气不足,营卫不能相互协同,三焦失去依靠,身体就会出现麻木不仁的痹症。营气不足,就会感到心烦疼痛、难以言语;卫气虚弱,就会恶寒、频繁打呵欠。三焦不能各归其位,上焦不能归位,就会胃气上逆、泛酸;中焦不能归位,就不能消化谷物、增进食欲;下焦不能归位,就会遗尿。
【注释】一般来说,经脉内外分别是营气和卫气,脏腑内外分别是三焦,所以经典说: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上焦由心肺主持,中焦由脾胃主持,下焦由肝肾主持。分开来说,有营气、卫气、三焦;合起来说,它们都源于一气的流行,只是根据其所在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脉象微而涩,表明营卫不足,营卫不足则营卫不能相互协同运行,三焦也就失去了仰仗,所以身体会出现周身麻木不仁的痹症。营气不足,所以身体心烦疼痛、难以言语;卫气不足,所以会恶寒、频繁打呵欠。上焦主管下降,降下的是清中之浊;下焦主管上升,上升的是浊中之清;中焦主管升降,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今营卫不能协同运行,三焦失去依靠,所以不能各归其位,从而失去各自的功能。上焦不能归位,浊气就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胃气上逆吐酸水;中焦不能归位,升降就会失常,所以不能消化谷物、增进食欲;下焦不能归位,清气就不能上升,所以不能约束而出现遗尿。
寸口脉象微而涩,微表示卫气衰弱,涩表示营气不足。卫气衰弱,面色就会发黄;营气不足,面色就会发青。营气如同植物的根,卫气如同植物的叶,营卫都衰弱,就如同根叶枯萎,会出现寒战、咳嗽气逆、唾出腥味之物、吐出涎沫等症状。
【注释】这是进一步详细阐述营卫以及上焦相关病症。面色发黄、发青,是营卫不足的面色表现。恶寒且战栗,咳嗽并唾出腥味之物,吐出涎沫,这是肺脏受损的症状。肺主司皮毛,皮毛是营卫所在之处,所以肺脏受损就会出现皮肤皱缩、毛发脱落,营卫如同枯萎一般。
【集注】成无己说:营气在脉中运行,就像植物的根;卫气在脉外运行,就像植物的叶。根叶都衰弱,那么阴阳之气也就衰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