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症总括
各种气逆向上冲击导致呕吐,可能是乳食损伤脾胃,也可能兼夹惊吓,或者因为痰饮内阻,又或者是蛔虫扰动,对于其虚实寒热一定要分辨清楚。
【注释】呕吐这一病症,都是由各种气逆向上冲击所引发。造成气逆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乳食吃得过多,在胃脘部停滞积聚,从而损伤胃气,使得胃气不能正常健运而向上逆行。有的是在进食时受到惊吓,食物停积在胃中无法消化,进而向上逆行。有的是因为痰饮过于壅盛,阻塞了气道;还有的是蛔虫在体内扰动,使人感到烦闷不适,导致气向上逆行。总而言之,虽然导致气逆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能够引发呕吐。不过病症有虚症、实症之分,也有寒症、热症之别,医者在临床诊治时,应当综合参考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仔细谨慎地加以辨别,这样才不至于误诊误治。
辫岖吐哕症
呕吐有三种表现。伴有声响且吐出东西的称作“呕”;只吐出东西但没有声响的,这叫“吐”;若只是发出声音却无东西吐出,则为“哕”。对这三种情况要分别诊断治疗,才能契合病情。
【注释】吐症分为三种,即呕、吐、哕。古人认为,呕与阳明经相关,有声音且吐出物体,表明气血都出现了病症。吐与太阳经相关,吐出物体却没有声音,这是血病。哕与少阳经相关,有声音却无物体吐出,属于气病。然而李杲却称呕、吐、哕都源于脾胃虚弱,洁古老人又从三焦角度,将其分为因气、因积、因寒三种病因。但总体来说,这些都离不开各种气逆上冲的因素。医者如果能够分辨虚实、判别寒热来进行治疗,自然就能准确把握病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伤乳吐
如果婴幼儿乳食过量,食物积蓄在胃里,乳片不能消化,就会频繁呕吐。同时还会出现身体发热、面色发黄、腹部膨胀的症状。此时,使用消乳丸和保和丸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注释】因伤乳而呕吐的情况,是由于婴幼儿吃奶或进食过多,食物在胃中停留积聚,使得脾胃运化功能跟不上,导致吐出大量乳片,就好像容器装满东西后会向上溢出一样。这类患儿的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热、面色发黄,肚子膨胀。治疗应当选用消乳丸和保和丸,来消化胃内积存的乳汁,使胃气安宁、脾胃调和。同时,要控制孩子的乳食摄入量,这样呕吐症状自然就会停止。
消乳丸
香附(二两,制) 神曲(炒) 麦芽(各一两。炒) 陈皮(八钱) 缩砂仁(炒) 甘草(各五钱。炙)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加入适量水,搓制成如粟米大小的药丸。依据孩子年龄大小决定服用剂量,用姜汤化开药丸后服下。
保和丸
南山楂(二两) 神曲(一两,炒) 茯苓 半夏(各一两。姜制) 连翘(去心) 陈皮 莱菔子(各五钱。炒)
把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面糊调和制成药丸,服用时用麦芽煮的汤化开后服用。
伤食吐
孩子若饮食过量,损伤脾胃,会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的症状,厌恶进食,口腔有异味,呕吐出酸黏的东西,眼皮虚浮,身体还会有潮热现象,这种情况须服用三棱和胃煎来治疗。
【注释】因伤食导致呕吐,是由于小儿饮食没有节制,过量食用油腻食物、面食等,致使食物在胃脘部堵塞积聚而发病。其症状为腹部胀满且发热,厌恶食物,口中散发臭味,频繁呕吐出酸黏的液体,眼睑虚浮肿胀,身体出现潮热。治疗应以清胃和中为主要原则,首先使用三棱丸止住呕吐,然后用和胃汤化解体内的食滞,如此病情会逐渐好转。
三棱丸
三棱(煨) 陈皮 半夏(姜制) 神曲(各一两。炒) 黄连(姜炒) 枳实(麸炒) 丁香(各五钱)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面粉与之混合制成药丸,大小如同黄米。每次服用二十丸,饭后用姜汤送服。
和胃汤
陈皮 半夏(姜制) 缩砂仁(研) 苍术(炒) 厚朴(姜炒) 藿香叶 香附(炒) 甘草(炙) 山楂 神曲(炒)
以生姜作为药引,把它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和胃汤治呕吐频,陈皮半夏缩砂仁,苍术厚朴藿香叶,香附甘草山楂神
夹惊吐
孩子在进食时受到惊吓,会吐出青色涎液,伴有身体发热、心烦意乱、睡眠不安稳的症状。此时,截风观音散的治疗效果极佳,止吐定吐丸也可使病症痊愈。
【注释】夹惊吐这种病症,大多是因为孩子在进食的时候,突然被惊吓刺激从而引发呕吐。患儿的症状表现为频繁吐出青色的涎液,身体发热,内心烦躁,睡觉不安稳。治疗时,首先使用全蝎观音散来驱散风邪,接着用定吐丸来止住呕吐,这样病症就能够痊愈。
全蝎观音散
人参(三钱) 黄芪(蜜炙) 扁豆(炒) 茯苓(各五钱) 莲肉(三钱,去心) 木香(一钱五分,煨) 白芷(二钱) 羌活 防风 天麻 全蝎(各三钱。去毒) 炙甘草(一钱五分)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生姜和红枣煎成汤液,用药汤来调和药粉后服用。根据孩子年龄大小,酌情确定服用剂量。
定吐丸
丁香(二十一粒) 蝎梢(四十九条,去毒) 半夏(三个,姜制)
把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末,混合均匀,用煮烂的枣肉与药粉制成如黍米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七丸,用金器(如金质器具)煎汤将药丸化开后服用。
痰饮吐
当痰饮在胸中壅塞充满时,会因气逆而引发呕吐。孩子会出现头目眩晕、面色发青,呕吐出涎水和痰沫等症状。这种情况,可用香砂二陈汤治疗,若孩子体质虚弱,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可使病情平复。
【注释】痰饮吐这一病症,是因为小儿喝水过多,导致水液停留在胸膈部位,进而转化为痰。痰又致使气向上逆行,最终形成呕吐症状。其表现为孩子头目感到眩晕,面色发青,呕吐出涎水、痰沫。治疗适宜用香砂二陈汤,如果小儿体质虚弱,就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陈汤(其方剂在“哯乳”相关内容中,在此方基础上添加藿香、砂仁就成为香砂二陈汤) 。
香砂六君子汤
藿香 缩砂仁 白术(土炒) 人参 茯苓 半夏(姜制) 陈皮 甘草(炙)
以生姜作为药引,与其他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香砂六君虚痰吐,藿香缩砂共白术,人参茯苓及陈皮,半夏甘草同煎服。
虫吐
因虫引发的呕吐,存在胃热与胃寒两种情况。患儿会出现面色改变,胃部时而作痛,呕吐清稀涎液的症状。对于寒症与热症,应当依据阴阳症状来辨别,然后分别用药,病就能痊愈。
【注释】虫吐病症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胃经热邪熏蒸所致,另一类是因胃经寒邪逼迫引发,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胃内寄生虫不得安宁,在胃中扰动从而导致呕吐。患儿表现为口唇颜色或红或白,胃脘部位疼痛间歇性发作,频繁呕吐清稀涎液。判断病症属于寒症还是热症,需要从阴阳相关的症状来仔细分辨。若是热证,就用化虫丸治疗;若是寒证,则用加减理中汤治疗。
化虫丸
芜荑(五钱) 鹤虱 苦楝根皮 胡粉 使君子(肉) 槟榔(各一两) 枯矾(二钱五分)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接着用面糊调和制成药丸,根据孩子年龄大小确定服用剂量。
加减理中汤
人参 干姜 白术(土炒) 川椒
以一枚乌梅作为药引,与其他配方中的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加减理中寒吐虫,人参干姜白术从,川椒乌梅伏虫动,煎成服下即安宁。
虚吐
虚吐这种病症,大多是因为胃气虚弱而形成。患儿会精神疲倦,囟门处微微颤动,睡觉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伴有腹泻但不口渴,还频繁呕吐。丁沉四君药对此病症的治疗效果显着。
【注释】虚吐病症,多数是由于小儿胃气虚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乳食,从而引发该病症。患儿会呈现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囟门有轻微的煽动现象,睡觉时眼睛半睁半闭露出眼白,出现腹泻症状但并无口渴之感,且频繁呕吐。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丁沉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丁沉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丁香 沉香
以经过炮制的煨姜作为药引,把它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胃虚呕吐不思食,丁沉四君治最宜,参术苓草补其胃,丁香沉香温其脾。
实吐
小儿实吐时,会出现胸腹胀满的症状,同时大小便不通畅,胸腹部痞塞坚硬且疼痛,患儿口渴想喝凉水,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这种情况,使用三一承气汤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注释】所谓实吐,常见于平素身体壮实的小儿,偶然因饮食停滞引发。此时,小儿会感到胸腹部胀满,大小便排泄困难,胸腹部有痞塞、坚硬的感觉且伴有疼痛,口很渴,想要喝寒凉的饮品,呕吐物大多散发酸臭气味。治疗适宜使用三一承气汤来通下,使大小便通畅后,呕吐症状也就会停止。
三一承气汤
芒硝 生大黄 枳实(麸炒) 甘草(生) 厚朴(姜炒)
取生姜作为药引,将其与方剂中的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三一承气治实吐,涤滞通塞功最着,芒硝相配生大黄,枳实甘草同厚朴。
寒吐
早晨吃的食物傍晚呕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冷吐。吐出的乳食没有消化,也没有酸臭味。患儿还会四肢冰冷,面色和嘴唇发白。可用姜橘丁萸理中煎来治疗。
【注释】寒吐病症,多是由于小儿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或者乳母在风口处乘凉,致使寒邪进入乳汁,小儿饮用后就形成了冷吐之症。症状表现为早上吃的东西傍晚就吐出来,乳食没有消化,吐出物既不臭也不酸,小儿四肢冰凉,面色与嘴唇呈现白色。治疗应着重温中定吐,若胃寒症状较轻,用姜橘散治疗;若胃寒严重,则用丁萸理中汤治疗。
姜橘散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温热的枣汤调和后服用。
理中汤(其方剂在 “不乳” 相关内容中,原方基础上加入丁香、吴茱萸来应用)。
热吐
食物吃进去就呕吐,这是因为胃中有热。患儿会口渴,喜欢喝冷水,呕吐出酸涎,身体发热,嘴唇发红,小便颜色赤黄。这种情况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可以痊愈。
【注释】热吐这种病症,可能是由于小儿过量食用油炸、烧烤类食物,也可能是因为乳母过多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使得热邪积聚在小儿胃中,从而导致吃进去的食物马上呕吐出来。同时伴有口渴想喝冷水,呕吐酸涎,身体发热,嘴唇发红,小便呈现赤色等症状。治疗应该以清热为主要原则,用加味温胆汤来进行治疗。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麦冬(去心) 枳实(麸炒) 生甘草 竹茹 黄连(姜炒)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将其与其他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热吐须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良,麦冬枳实生甘草,竹茹黄连水煎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