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中疽、干疽、过肩疽
肩疽和肩痈发生在肩的正中部,疽表现为坚硬、色黑、塌陷,痈则是肿胀、色红。干疽生于肩前部,过肩疽生于肩后部,这些病症多由风湿积聚、热毒瘀滞凝结而成。
【注释】这种疽生在肩的中部,属于三焦经、胆经的病症,若局部红肿高起,称为疵痈;若质地坚硬、疮面平塌,则称为肩中疽。生于肩的前缘,属大肠经,名为干疽,又称疔疽;生于肩的后缘,属小肠经,名为过肩疽。无论疮疡大小,都根据发病的部位来命名。总的来说,多因湿热风邪郁滞而成,也有因负重导致瘀血凝结而引发的。若疮疡高肿红活,灼热疼痛且很快化脓破溃,为顺证;若疮面平塌坚硬,不红不热,破溃迟缓,则属险症;严重时肿痛牵连到肩臂肩胛,出现牙关紧闭、寒战,剧烈疼痛而不能进食,或伴有疮面缠绵不愈、腹泻等症状,则为逆症。治疗方法:初期有表证的,都适宜用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有里证的,用内疏黄连汤攻下;汗下之后,肿痛仍不消退,脓快要形成时,适宜用托里透脓汤托毒透脓,脓成熟后切开排脓。至于引经药,需在临床时根据所属经脉酌情添加。溃破之后,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门的常规进行。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髎疽、肩风毒
髎疽生长在肩的后下方、腋窝的后外侧稍上方,也就是岐骨缝之间,属于小肠经的肩贞穴部位,由风火凝结而形成。肩风毒生长在肩梢的臑骨尖处,属于大肠经的肩髃穴部位,由风湿邪气引发而成。
【注释】髎疽,生在肩的后下方、腋窝的后外侧稍上方,岐骨缝之间,经脉归属小肠经的肩贞穴,因风火凝结而发病。刚开始发作时像粟米一样,质地坚硬,肿痛明显,肩部和上臂活动受限,无法抬举。
初期服用荆防败毒散,若有大便干燥结实的情况,服用双解贵金丸表里双解。肩风毒生在肩梢的上臂骨尖处,经脉归属大肠经的肩髃穴,因邪风深入侵袭骨缝,与湿邪停留积聚,化热而形成。初期表现为肿胀、颜色发红,大的像桃子,小的像杏子,疼痛牵连肩部和上臂,还伴有活动受限。初期服用蠲痛无忧散发汗后就能消散,若是肿痛日渐加重,不能完全消散,说明脓快要形成了,适宜服用托里透脓汤。这两种病症溃破之后,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门的常规进行。
蠲痛无忧散
番木鳖(香油炸浮) 当归(酒洗) 甘草(生。各二两) 麻黄(三两) 穿山甲(陈土炒) 川乌(黑豆酒煮,去皮、尖) 草乌(姜汁煮) 苍术(米泔水浸,炒) 半夏(制。各二两) 威灵仙(一两)
将以上各药分别研成粉末,然后混合均匀。每次服用五至七分乃至一钱,用无灰酒调服,服后再喝酒直至有醉意,之后盖被卧床出汗,注意避开风邪。这个方剂如果加入四两闹羊花,也可以治疗头风痛。
【方歌】蠲痛无忧肩风毒,风袭骨缝与湿凝,番鳖归草麻黄甲,川芎乌苍半威灵。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乐疽
乐疽生长在肩前、腋上的部位,位于骨缝开合的凹陷处,质地坚硬如鹅卵,疼痛深入骨髓,是由于包络经血热气郁而形成的。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肩前腋上的部位,在骨缝开合的空隙凹陷中。刚开始像花椒籽大小,逐渐肿胀且质地坚硬,大如鹅卵,按压时疼痛深入骨髓,属于包络经的病症,因血热气郁而产生。如果能按时溃破,流出稠厚的脓液,肿胀消退,属于顺证;如果超过一个月仍不溃破,即使溃破后流出清水,肿胀坚硬的情况也不消退,属于逆症。初期适宜服用神授卫生汤,如果恶风症状严重,可加倍加入葱白以助发汗,接着服用托里透脓汤,溃破较晚的用十全大补汤。溃破后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溃疡门的常规处理。
神授卫生汤(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