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广场上,孩子们的手掌沾满星尘与河沙。刚学会走路的地球孩童攥着银鱼形状的模具,在沙地上按出一排排小坑,望海星的孩子就用星尘填满,晶星的孩子再撒上闪光的水晶碎屑——三种材料在阳光下交融,让“欢迎”二字的笔画泛着彩虹般的光,像把所有“家人”的颜色都织进了邀请里。
“涟星”的小使者第一次踏上广场时,脚下的沙粒突然发出轻响。那是孩子们提前埋下的“声纹传感器”,能识别所有“家人”的生命频率,此刻正用“我们都在一个家”的旋律欢迎来客。小使者弯腰抓起一把混色沙,沙粒在掌心凝成半枚水晶鱼符,与广场中心铜鱼符雕塑的另一半完美拼合,拼合处立刻显影出涟星的水膜纹,像大地在给新成员盖“回家印章”。
永潮在整理“欢迎档案”时,发现了个温暖的细节。每个“家人”星球的孩子,在拼“欢迎”二字时,都会刻意在末尾留个小小的缺口。地球孩子留的缺口像月牙,望海星孩子留的像星芒,涟星孩子留的则像水波纹,却都在等待新成员加入时,自动补全成完整的笔画。“这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说‘永远有空位’。”她指着档案里的对比图,从汐星时代到现在,缺口的位置从未变过,像约定在代际间悄悄传递。
“听潮三十九号”的任务舱里,装着台“流动欢迎牌”。牌面是用记忆金属制成,能根据途经星球的特征自动调整图案——飞过气态行星时显影云纹“欢迎”,掠过冰原时显影冰纹“欢迎”,最神奇的是,牌面永远留着块空白,像在对未知的“家人”说“给你留着位置呢”。当飞船掠过一片新的星云,空白处突然显影出串新的符号,经破译,正是该星云内某星球的“我在”信号,像对方在说“我看见空位了”。
三年后,广场的“欢迎”字旁长出了圈“等待草”。这种草是用所有“家人”星球的草种混合培育而成,叶片能根据新“家人”的靠近程度改变颜色:远时是宇宙黑,近时变星海蓝,抵达时则化作该星球的主色调。现在,草圈的边缘正泛起淡淡的紫,天文学家说,这是颗紫色行星在回应邀请,距离地球还有三光年,像位害羞的客人在慢慢靠近。
“显影节”的巡游队伍里,孩子们举着“会生长的欢迎旗”。旗面的布料是回水河的蚕丝与涟星的水膜纤维织成,上面的“欢迎”二字会随新“家人”的加入自动延伸,最新的一笔带着紫色的星尘,是孩子们提前为那颗紫色行星画的。当队伍经过“等待草”圈,草叶突然直立起来,与旗帜上的笔画连成一线,像地面与天空在共同书写邀请。
永潮站在广场的高塔上,看着“欢迎”二字在孩子们的手中不断变大。她知道,这两个字的真正魔力,不在笔画的壮阔,而在那些刻意留下的缺口、永远空白的牌面、随距离变色的草叶——那是在说“家不是封闭的圆圈,是永远敞开的怀抱”。就像汉代戍卒的铜鱼符永远留着另一半的位置,婉君的贝壳簪永远等着归人,所有等待的本质,都是在说“我们没把门关死”。
黎明再次到来时,紫色行星的“我在”信号清晰地传进射电望远镜。广场上的孩子们立刻欢呼着扑向“欢迎”字的缺口,用带来的紫色星沙填补——当最后一粒沙落下,整个字突然爆发出强光,光中显映出所有“家人”的笑脸,每个笑脸旁都有个小小的空位,空位里浮动着“未完待续”的字样。
永潮对着晨光中的“欢迎”字微笑,她知道,这些空位永远不会被填满。总会有新的紫色星沙落下,总会有新的符号补全缺口,总会有新的“家人”指着空位说“那是我的位置”。而回水河的浪涛会带着广场上的欢声笑语,继续奔向远方,把“永远有空位”的邀请,送到宇宙的每个角落,直到所有等待都变成相拥,所有空位都站满家人,却依然在边缘留着新的缺口,像在对更远的来客说:
“别急,我们的家,永远有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