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朱红宫门在天色未明时便已开启。我站在寝殿窗前,望着远处御书房的轮廓,心中思绪翻涌。昨日林婉儿被捕之事已在宫中传得沸沸扬扬,而今朝之上,势必会有新的动向。
昨夜那枚汤和府印仍在案几上静静躺着,仿佛一枚尚未引爆的火药引信。我知道,这只是风暴来临前的片刻宁静。林婉儿不过是个棋子,真正幕后之人尚未浮出水面。而朝堂之上,暗流早已涌动。
小英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道:“娘娘,辰时将至,该去坤宁宫了。”
我点了点头,整理衣裙,步履从容地出了寝殿。清晨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吹拂着长廊上的宫灯,光影摇曳间,似有不安的气息在空气中游走。
坤宁宫内,马皇后已经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李淑妃亦在座,神色淡然,仿佛昨日之事与她毫无干系。几位嫔妃低声交谈,语调压得极低,显然是在议论早朝之事。
“贵妃来了。”马皇后淡淡开口,目光在我脸上扫过,“今日早朝,恐怕不会太平。”
我欠身行礼,道:“陛下素来雷厉风行,若真有人意图不轨,想必今日便会有所动作。”
马皇后轻轻一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你倒是沉得住气。”
我低头不语,心中却清楚,今日的朝会,不仅关乎朝堂局势,更牵涉到后宫之中各方势力的较量。林婉儿一案虽已揭发,但真正的对手,或许才刚刚浮出水面。
不久之后,陈矩亲自前来通报,说是陛下已临朝,命众臣入殿。我随着众人步入大殿,只见文武百官早已列队而立,气氛肃穆。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群臣。
“昨日之事,诸卿可有何看法?”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大殿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一名老臣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林婉儿之罪证据确凿,理应严惩。至于其背后之人,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即转向身旁的纪纲:“林婉儿可曾招供?”
纪纲上前一步,沉声道:“回陛下,林婉儿至今不肯吐露幕后指使者,只言受人驱使,但拒不透露姓名。”
朱元璋冷笑一声:“好一个嘴硬的贱人。”
他的目光掠过群臣,在某处略微停顿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朕今日召集诸卿,并非只为审问林婉儿一事。”他缓缓说道,“近来朝政变动频繁,朕有意重整朝纲,以正视听。”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许多大臣面面相觑,显然未曾料到朱元璋会在今日提出如此重大决策。
“陛下之意是……”一名官员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朱元璋目光深沉:“朕欲设新制,以整顿吏治,清除贪腐。凡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不容姑息。”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哗然。一些旧臣面露不安,而另一些年轻官员则眼神闪烁,似乎嗅到了权力更迭的气息。
我站在殿侧,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朱元璋此举,绝非临时起意。朝堂之上,新的势力正在悄然崛起,而这场变革,势必会牵扯到更多人的命运。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殿外,看见陈矩正站在不远处,神情严肃。他手中握着一封奏折,似乎在等待时机呈报。
我心中一动,隐隐觉得,这封奏折的内容,或许正是今日变局的关键。
朝会持续良久,最终在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暂告一段落。散朝之后,我并未立即返回寝殿,而是借故更衣,来到御花园一角,寻到了小英。
“如何?”我低声问道。
小英迅速递上一张纸条:“这是奴婢方才从御花园东角拾到的,上面写着‘陈矩’二字。”
我接过纸条,眉头微蹙。这张纸条究竟是谁留下的?又为何要提及陈矩?
正当我思索之际,小英忽然压低声音道:“娘娘,奴婢还听闻一件事——北镇抚司近日加强戒备,所有出入人员均需登记。而胡三统领更是亲自下令,严禁任何无关人员接触审讯厅内的案卷。”
我心头一震。北镇抚司乃锦衣卫核心之地,若连审讯厅都被封锁,说明此事牵涉极大。而胡三一向忠于朱元璋,如今竟亲自下令封锁消息,可见其中必有隐情。
“继续查。”我低声吩咐,“务必弄清是谁在背后操控这一切。”
小英点头应命,悄然退下。
我独自站在御花园中,望着天边初升的朝阳,心中思绪万千。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而后宫之中,亦暗潮汹涌。林婉儿一案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而我,必须在这场权谋之争中,步步为营,方能自保。
回到寝殿后,我并未立刻歇息,而是取出案几上的密信,反复翻阅。林婉儿所用的汤和府印依旧让我心生疑虑。汤和身为开国功臣,深受朱元璋信任,怎会轻易卷入此案?
除非……
除非,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我缓缓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种种可能。朱元璋素来多疑,若有人借此机会陷害汤和,便可顺势掌控朝堂局势。而林婉儿,或许只是被推出来当替罪羊的人选。
想到此处,我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娘娘,陈矩大人求见。”宫女低声禀报。
我心中一动,示意开门。
陈矩缓步走入,神色一如往常般沉稳。他向我微微颔首,低声道:“贵妃,陛下召您前往御书房议事。”
我微微一怔,随即起身整理衣饰,随他一同前往。
一路上,我仔细观察陈矩的神色,试图从中窥探一二。然而,他始终神情平静,仿佛昨日之事从未发生。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伏案批阅奏折,见我到来,抬眸看了我一眼。
“朕有一事,想听听你的意见。”他缓缓说道,语气平淡,却透着几分试探。
我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请讲。”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桌上一份奏折上:“今日有臣子上书,提议设立新政,整顿吏治。你觉得,该如何推行?”
我略作思索,道:“陛下圣明,新政固然必要,但推行之时,亦需谨慎行事。毕竟,朝堂之上,既有忠臣,亦有奸佞,稍有不慎,恐遭反噬。”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你说得不错。”他缓缓点头,“朕也正为此事烦恼。新政若成,势必触动旧臣利益,若处置不当,恐怕会引起动荡。”
我沉默片刻,道:“陛下若执意推行,不妨先从地方着手,逐步推进。同时,可派遣亲信监察各地官员,确保新政落地。”
朱元璋沉吟片刻,终是缓缓点头:“此计可行。”
就在这时,陈矩忽然上前一步,低声禀报道:“陛下,北镇抚司刚刚送来一份密报。”
朱元璋神色一凛,接过密报,展开细看。片刻后,他的脸色微微一变。
我站在一旁,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这份密报,究竟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