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河水缓缓流过,流过了一山又一山,流过了一村又一寨。河水是那么绿,把两岸的山峰一一倒映到河中央。
这一天河经过了河池金城江,而金城江也因为龙江河的经过而得名。河的两岸是一座座山峰,山峰的脚下是座座房子,房子依山而建,依水而立,形成了一座山围水绕的城市。
在中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有大河流,县城也有河流,这是因为是自古以来的一个道理,只要有河流,那么才有发展的空间,因为河流的运输的以前最主要的运输渠道。有了河流还要有合理的位置,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这大概率都能够慢慢发展起来。
吴语和许华站在一座山上,看着静谧的河水从金城江的这头流到那头,经过一座山后看不到了踪迹,就像是被山吞没了一样。
河两岸的房子参差不齐,这里的房子看上去都不是很高,没有柳州的那种高楼林立,却也相当的体。
许华:
“这就是金城江啊,我还是人生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别看我是河池人,但是我还真没有涉足过这里。我记得以前总是听人家说,去金城江,去金城江,从来没有听说去河池,就连站在也是一样。如果你问他是哪里的,他会回答是河池的,但是你问他去哪里,那么他一定会说去金城江。”
吴语:
“这是为什么呢?”
许华:
“河池包括所有河池管辖的地方,但是金城江确是河池的中心,是河池市的商业中心,所以说逛河池市,那必定是金城江。”
吴语:
“金城江不是一个区吗?”
许华:
“没错,金城江就是河池的一个区,可是架不住它是中心地带,你又不是不知道,每个地方都有最先发现的区域,比如说我们区柳州,是不是柳南区和柳北区,柳北区不就是五星街这一边吗,柳南区不就是鱼峰山那一边吗,很明显,柳北区的高楼相对比柳南区的高楼要多一些,反正谁先发展谁就有更多的高楼大夏。你看河池的金城江,是不是比我们去过的地方看起来都要繁荣,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吴语:
“嗯,说的非常合理。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山,真不愧是山城,青山把城市包围着,形成一座天然的屏障,我觉得打仗这个地方肯定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外面的敌人想进来,没门,只要在每一个要道驻扎好军队,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许华:
“说的非常合理,说它是山城一点也没错,不过我倒是喜欢把它称为半山半水。你看吧,龙江河从这头到那头,只有这么一段,是不是半半水?这些山两边围绕,是不是半山?仔细看看,也有一种一江春水将绿绕的感觉,或者说一江春水将城绕,反正河水包围了两遍,两遍又是青山,又是高楼,怎么说都得。”
吴语:
“不错,你这种形容真是教科书式的形容,如果写一篇一百分的作文,没有一百也有九十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的觉得是这个样子。这里的人一定过得非常安逸,在这么一座城市里面,或者一定是与世无争的生活。别人想进来,必须穿山过水,这里的人想出去,嘿,我估计都懒得出去,只要在这里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穿,有得住,出去做什么。”
许华:
“说的非常对,如果条件允许,我也一样回来,在这里做什么都踏实,最简单的就是有得住,少一份愁总比多一份愁要好。”
他们走下山峰,走到这里的街道上,仿佛有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吴语:
“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如果他活在现代,能多出去走走,肯定能发现真正的世外桃源。”
这次他又忍不住背诵了《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许华:
“哼,文绉绉的,跟你在一起都变得绉绉的,不过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桃花源,都是这个陶什么的胡编乱造,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世外桃源,哪有那么多纷争,这个有人就有江湖,有人就有纷争,矛盾无处不在,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当然美好,但是这只是想象。”
吴语:
“哎,这个怎么说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有些人就喜欢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美好的谁都想追求,只不过有些没有办法追求。”
许华:
“金城江还是一个很美好的城市,只不过这里离首府太远,属于偏僻地带,以前还是穷乡僻壤,幸好这里面国家的发展让每个地方都得到好处,确实是要感谢国家,让中国人民脱离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哎,我发现出来走走之后,变得爱国了,还真是出来以后才能够让人打开眼界,才能让人走出那种自我的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