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AR潮玩焕新韵,校园非遗播新种
AR非遗潮玩在柏林国际玩具展斩获佳绩的消息传回明城时,明城实验小学的校长周敏亲自登门拜访了林溪的非遗基地。她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非遗潮玩进校园方案》,鬓角沾着细密的汗珠:“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玩手机、玩电子游戏,对传统非遗知之甚少。听说你们的AR潮玩能让非遗‘活’起来,想请你们把这些潮玩带进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林溪接过方案,指尖拂过纸上“非遗启蒙”“动手实践”等关键词,抬头时眼里满是笑意:“这正是我们想做的!非遗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AR潮玩既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在玩中学,比单纯的讲解有趣多了。”两人一拍即合,当天就敲定了“非遗潮玩进校园”的试点计划——先在明城实验小学的三至五年级开设非遗兴趣课,每周两节课,由非遗基地的老匠人和青年设计师轮流授课,课程内容涵盖竹编、面塑、剪纸三大非遗手艺,配套使用AR潮玩教具。
为了适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团队对AR潮玩进行了“童趣化改造”。竹编机甲的尺寸缩小到15厘米,关节处增加了彩色的硅胶保护套,防止孩子们被竹篾划伤;面塑生肖玩偶的面部表情变得更夸张,生肖虎的额头上多了个小小的“王”字贴纸,生肖兔的耳朵能轻轻晃动;剪纸场景盒的LEd灯增加了“彩虹模式”,切换时能投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斑,背景板上的图案也换成了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比如拿着竹编篮的小熊、捏面塑的小猪。
AR功能也做了优化,扫描竹编机甲后,屏幕上会出现可爱的动画教程,一步步教孩子们编织简单的竹编小篮子;扫描面塑生肖时,会弹出“生肖故事小课堂”,用动画讲述生肖的传说;扫描剪纸场景盒时,还能开启“互动游戏模式”,孩子们需要根据提示剪出指定的图案,才能解锁下一个场景。陈阳笑着说:“我特意找了专业的动画团队,把老匠人的教学过程做成了卡通短片,现在连我5岁的小侄子都能跟着视频学编竹篮了。”
开学第一天,非遗基地的团队带着满满两箱AR潮玩教具,走进了明城实验小学的校园。三(2)班的教室里,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盯着讲台上的竹编机甲和面塑生肖,小声议论着:“那个机甲是竹子做的吗?看起来好酷!”“我见过那个生肖牛,它能变成耕犁呢!”
第一节课由张爷爷和李萌授课,主题是“竹编小课堂”。张爷爷拿出一捆彩色的细竹篾,在讲台上坐下,慢悠悠地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的竹编手艺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以前的人们用竹编做篮子、做簸箕,现在咱们能用来做机甲,是不是很神奇?”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竹篾,演示编织的基本手法。孩子们看得入了迷,纷纷举起手,想要尝试。
李萌把竹编教具分发给每个孩子,又打开AR动画教程。孩子们跟着视频里的卡通人物,一点点编织竹篾。刚开始,有的孩子把竹篾编错了方向,有的孩子用力太大把竹篾弄断了,但没人气馁。张爷爷走下台,耐心地指导:“编织的时候要轻轻拉,像给竹篾‘挠痒痒’一样,不能太用力。”在张爷爷的帮助下,30分钟后,大多数孩子都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竹编小篮子。三(2)班的王乐乐举着自己的小篮子,兴奋地说:“张爷爷,你看我的篮子!我要把它送给妈妈,让妈妈用它装水果!”
第二节课是王师傅和陈阳的“面塑小课堂”。王师傅现场捏了一个卡通版的孙悟空面塑,孙悟空的金箍棒能自由拆卸,还能变成小小的画笔。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纷纷围到讲台前,想要学捏面塑。王师傅把彩色的面泥分发给孩子们,陈阳则打开AR“生肖故事小课堂”,给孩子们讲生肖的传说。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开始捏自己喜欢的生肖。有的孩子捏出了会吐泡泡的生肖龙,有的孩子捏出了戴着帽子的生肖羊,还有的孩子发挥想象力,捏出了“生肖合体”——生肖虎的身体、生肖兔的耳朵、生肖龙的尾巴,逗得王师傅哈哈大笑:“孩子们的想象力比我们这些老匠人还丰富!”
剪纸课同样精彩,李奶奶和张悦带着孩子们剪“卡通福字”。李奶奶教孩子们把彩纸对折,剪出简单的福字轮廓,张悦则教孩子们用AR功能给福字“上色”——扫描剪好的福字后,屏幕上会出现各种颜色的颜料,孩子们可以用手指给福字涂上喜欢的颜色,还能添加小图案。五(1)班的刘朵朵剪了一个大大的福字,用AR功能给福字涂上了粉色,还在旁边加了一朵小花:“我要把这个福字贴在我的书桌上,每天看到它都开心!”
除了兴趣课,学校还和非遗基地合作,举办了“非遗潮玩文化节”。文化节当天,校园里挂满了孩子们的竹编作品、面塑作品和剪纸作品,五颜六色的作品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非遗基地的团队还在操场上搭建了“AR非遗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带着家长一起体验AR潮玩: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编竹篮,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捏面塑,还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剪福字,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周校长看着眼前的景象,欣慰地说:“以前孩子们提到非遗,都说‘没意思’‘太老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会主动跟家长讲竹编的历史、面塑的技巧,有的孩子还说以后要当‘非遗小匠人’,这就是AR潮玩的魔力啊!”
文化节结束后,很多家长都向学校和非遗基地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非遗体验活动。林溪团队借此机会,推出了“非遗亲子工坊”,每个周末在非遗基地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制作AR非遗潮玩。第一次亲子工坊活动,就有50多组家庭报名参加。张爷爷带着家长和孩子编竹编小灯笼,王师傅带着大家捏面塑全家福,李奶奶则教大家剪亲子剪纸,整个非遗基地都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来自明城中学的美术老师赵婷,也被AR非遗潮玩吸引,主动联系了林溪团队,希望能将非遗潮玩融入中学的美术课程。双方合作开发了“非遗潮玩设计课”,让中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AR非遗潮玩。高二(3)班的学生陈明,设计了一款“剪纸机甲”——机甲的身体是剪纸做的,能展开成不同的剪纸图案,扫描后还能播放他自己录制的剪纸教程。陈明说:“我以前觉得美术课很无聊,现在能设计自己的潮玩,还能把剪纸手艺融入进去,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随着“非遗潮玩进校园”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合作行列。林溪团队还和明城教育局合作,编写了《AR非遗潮玩启蒙教材》,教材里不仅有非遗手艺的介绍、AR潮玩的制作教程,还有很多有趣的非遗故事和小游戏,成为了明城中小学的特色教材。
这年冬天,明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AR非遗潮玩,参加了“全国青少年非遗创新大赛”。王乐乐的竹编小篮子、刘朵朵的AR福字、陈明的剪纸机甲,都获得了大赛的奖项。站在领奖台上,王乐乐拿着奖杯,大声说:“我以后要跟着张爷爷学更多的竹编手艺,做更多的非遗潮玩,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中国非遗有多棒!”
林溪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AR非遗潮玩不仅让非遗走进了校园,更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传承”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芽、长大,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而她和团队的使命,就是继续用创新的方式,让非遗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