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苏软桃带着 5 岁的萧念桃,还有传承班的 10 名学员,乘坐马车前往江南小镇 —— 他们要去重访母亲的旧馆,让孩子们看看药膳初心开始的地方。
马车行驶了两天,终于抵达江南小镇。刚进镇口,熟悉的青石板路、白墙黛瓦就映入眼帘,空气里飘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还有淡淡的桂香,软桃的眼眶一下子红了 —— 这里有她太多的回忆,有母亲的笑容,有童年的时光。
旧馆的新主人王婶早就站在门口迎接了,看到软桃,她热情地走上前:“软桃姑娘,你可算来了!我每天都把灶台上的灰擦干净,就怕你回来看不到当年的样子。”
软桃走进旧馆,里面的布局和她小时候差不多,只是桌椅换成了新的,最显眼的还是母亲当年砌的灶台 —— 砖石结构,边缘被磨得发亮,灶台上还放着母亲常用的青瓷碗,是王婶特意保存下来的。
“娘,这就是外婆煮药膳的地方吗?” 萧念桃拉着软桃的手,好奇地看着灶台,伸手想去摸,又怕弄坏了,小心翼翼的。
软桃蹲下来,握着儿子的小手,放在灶台上:“对,这就是外婆煮药膳的地方。以前娘小时候,就站在你这个位置,看着外婆煮当归羊肉汤,外婆还会让娘帮她剥蒜呢。”
传承班的学员们也围在灶台边,仔细看着,有的还拿出笔记本,画下灶台的样子。学员赵宇说 “苏姑娘,这个灶台看起来很特别,砖石之间没有缝隙,应该是当年特意砌的,这样煮药膳的时候受热均匀”。
软桃点点头:“你说得对,这是我娘当年请最好的工匠砌的,她说‘好灶台才能煮出好药膳’。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灶台上,煮一碗当归羊肉汤,让大家尝尝外婆当年的味道。”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买新鲜的羊肉和当归,有的清洗灶台,有的准备柴火。萧念桃也想帮忙,他拿起小柴刀,想劈柴,却怎么也劈不动,软桃笑着说 “念桃还小,等长大了再帮娘劈柴,现在我们帮大家剥蒜好不好?”
念桃点点头,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剥蒜,虽然剥得慢,还偶尔把蒜皮弄到地上,却很专注。王婶看着他,笑着说 “这孩子和软桃小时候一模一样,都是这么认真,以后肯定能把药膳学好”。
当归羊肉汤煮的时候,香气飘满了整个旧馆。软桃站在灶台边,像母亲当年一样,用勺子轻轻撇去浮沫,动作熟练而温柔。学员们围在旁边,认真地看着,有的还记着笔记:“羊肉要选后腿肉,焯水要冷水下锅,当归放五片……”
汤煮好后,软桃盛了一碗,递给王婶:“王婶,您先尝尝,看看和当年的味道一样吗?”
王婶喝了一口,眼泪掉了下来:“一样!和当年的味道一模一样!软桃姑娘,你把你娘的手艺传下来了,她在天上肯定很开心。”
学员们也纷纷尝了起来,赵宇说 “这汤太鲜了,当归的味道刚好,不浓不淡,羊肉也炖得软烂,难怪当年这么多客人来吃”。
萧念桃也喝了一小碗,砸了砸嘴说 “娘,这汤真好喝!以后我也要在这个灶台上煮汤,给娘和阿婆喝”。
软桃摸了摸儿子的头,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旧馆的门口,看着外面的青石板路,想起小时候母亲牵着她的手,去田埂上挖春笋;想起母亲在灶台边,笑着对她说 “软桃,以后要用心做药膳,用心待人”。
现在,她不仅把母亲的手艺传下来了,还培养了这么多传承人,带着儿子回到旧馆,让他感受初心的力量。软桃知道,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 不是把旧馆留在原地,而是把旧馆的精神,把母亲的初心,一代代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药膳不仅是食物,更是温暖的记忆,是真诚的心意。
离开旧馆的时候,王婶送给软桃一包母亲当年种的桂花种子:“这是你娘当年在院子里种的桂花树的种子,你带回杭州总院,种在庭院里,以后想娘了,就看看桂花树,闻闻桂花香。”
软桃接过种子,紧紧抱在怀里,对王婶说 “谢谢您,王婶,以后我们会常回来看看,也会把旧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这里是江南药膳的根”。
马车驶离江南小镇时,萧念桃趴在车窗边,看着旧馆的身影越来越小,小声说 “娘,我们下次还来好不好?我还要在外婆的灶台上煮汤”。
软桃点点头,眼眶有点红:“好,我们下次还来,不仅来煮汤,还要带更多的人来,让他们知道这里的故事,知道外婆的初心。”
萧璟渊握住软桃的手,轻声说 “旧馆的根还在,传承的火就不会灭。以后我们每年都带念桃回来,让他记住这里,记住初心”。
软桃靠在萧璟渊肩上,看着怀里的桂花种子,心里满是笃定 —— 江南旧馆是她的根,是母亲的初心,也是所有传承人的精神家园。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寻根,来这里感受药膳的初心,江南药膳的火,会永远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