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京州实验小学的课堂上。陆云悄悄坐在教室后排,看着讲台上老师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台下学生要么低头走神,要么摆弄文具,心里泛起一丝焦虑。课间休息时,他拉住校长:“课堂不能只靠‘念课本’,得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真正学进去。”
当天下午,陆云就在京州召开了“汉东中小学课堂质量提升座谈会”,全省百所重点中小学的校长、骨干教师齐聚一堂。“粗放式教学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抓‘高效课堂’。”陆云拿出几份课堂监测数据,“有的学校课堂互动率不足30%,学生吸收率不到50%,这样的课堂,教得再多也没用。”
他提出“三个转变”:一是从“教师讲”转变为“师生互动”,每节课至少留15分钟让学生提问、讨论;二是从“单一课本”转变为“多元素材”,结合生活实例、视频动画讲知识;三是从“统一进度”转变为“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任务。“教育厅要牵头,组织优秀教师编‘高效课堂指南’,下个月就下发到每所学校。”
汉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率先响应:“我们学校早就想改了,就是缺系统方法。下周就组织老师培训,先在初一、初二试点,月底出效果报告。”陆云点头:“试点要扎实,有问题随时反馈,争取年底在全省推广。”
一周后,陆云再次来到京州实验小学。走进之前那间课堂,老师正带着学生做“数学游戏”——用积木拼几何图形,学生们分组讨论、动手操作,课堂气氛热烈。“以前讲几何,学生总说听不懂,现在通过游戏,大家不仅会算了,还能说出原理。”老师笑着说。陆云随机提问一个之前走神的学生:“现在觉得数学课有意思吗?”孩子用力点头:“好玩!我现在能拼出10种不同的三角形!”
课堂质量刚有起色,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教育厅督查时发现,不少学校虽然搞了“互动课堂”,但内容流于形式——要么讨论的问题没价值,要么视频动画与课本脱节。陆云得知后,立刻组织“高效课堂观摩会”,让做得好的学校分享经验。
在汉东师范大学附中的观摩课上,语文老师讲《古诗三首》,先播放古诗背景动画,再让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写诗”,最后结合生活谈感悟。“这才是真互动,既学了知识,又培养了思考能力。”陆云在点评时说,“互动不是‘热闹’,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脑子,每个环节都得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防止“形式主义”,陆云要求教育厅建立“课堂质量双随机抽查”制度:随机抽学校、随机抽课堂,由专家和家长代表一起打分,分数低于80分的学校,校长要被约谈。“课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严抓,不能有半点含糊。”他在督查会上强调。
解决了课堂问题,陆云又盯上了“作业质量”。之前督查发现,有的学校作业要么是机械抄写,要么超纲太难,学生熬夜都写不完。“作业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有效’。”他在全省中小学作业改革会议上说,“要做到‘三减三增’:减抄写作业,增实践作业;减重复作业,增分层作业;减枯燥作业,增趣味作业。”
教育厅很快出台《汉东中小学作业设计标准》,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要求每科老师每周至少设计1次实践作业,比如让学生调查家庭收支、观察植物生长。“教育厅要联合高校,开发‘作业设计资源库’,给老师提供参考,避免盲目布置。”陆云补充道。
在云山县第一小学,陆云看到学生们的“实践作业册”:三年级学生记录家里一周的水电费,算出每月开支;四年级学生观察小区里的树木,画出“树木生长日记”。“以前作业写得手酸,现在又好玩又能学东西。”一个学生举着作业册说,“我还知道了妈妈买菜要花多少钱,以后不乱买玩具了。”
作业改革推行一个月,家长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家长在“家校群”里说:“孩子以前写作业写到九点,现在七点就能写完,还能看课外书、做运动,整个人都开朗了。”陆云看到反馈后,让教育厅把家长的好评整理成册,发给各学校,鼓励大家继续把作业改革做深做实。
除了课堂和作业,陆云还关注“教师专业能力”。他发现,部分老师尤其是乡镇学校的老师,教学方法陈旧,跟不上新课改要求。“老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必须让他们‘强起来’。”他提出“教师能力提升三年计划”:每年组织全省教师参加不少于80课时的培训,内容包括高效课堂、作业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选拔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师团”,每月去乡镇学校送课、评课;设立“教师创新基金”,鼓励老师研发新的教学方法,优秀成果给予奖励。
在汉东理工大学的教师培训现场,陆云看到来自岩台市的乡村教师们正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前只会用黑板,现在学会了做动画、剪视频,回去就能用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兴奋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这样讲课,学生肯定爱听。”陆云笑着说:“培训要接地气,你们缺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后有新需求,随时跟教育厅提。”
“巡回讲师团”的效果也很显着。在青溪县的一所中学,讲师团的数学老师用“生活中的数学”为题,给当地老师上了一堂示范课——从超市打折算价格,到修路测距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