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宇举着手机,跟远在北京的同事视频:“你们看,咱们基地的年饭多热闹,有吃的有喝的,还有老物件陪着,比在北京有意思多了!”同事们在视频里羡慕地说:“下次过年,我们也来凑凑热闹!”
大年初一早上,苏明刚打开基地的门,就看见门口摆着个大红包,上面写着“祝基地越来越好”。拆开一看,里面是张纸条,还有五十块钱,纸条上写着:“我是之前来修瓷瓶的游客,谢谢你们修好我的瓶,这点心意,给孩子们买糖吃。”苏明拿着红包,心里酸酸的——没想到这么久了,人家还记着基地的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基地办了个“老物件灯谜会”,李阳把老物件的照片做成灯谜,挂在灯笼上,猜对了就能拿个小礼品。小马猜对了“青铜爵”的灯谜,拿到了个小瓷片摆件,高兴得蹦蹦跳跳;有个老奶奶猜对了“铁皮饼干盒”,领了包瓜子,笑着说:“我年轻时就爱猜灯谜,没想到今天还能赢奖品。”
过了元宵节,故宫的“民间文物合作点”牌子寄到了,金灿灿的,特别气派。挂牌那天,县文旅局的人也来了,还放了鞭炮,街坊们都来围观,拍照留念。马大爷看着牌子,跟苏明说:“苏先生,咱们基地现在可是有‘官方认证’了,以后肯定越来越红火!”
二月初,天气慢慢转暖,基地的迎春花刚冒芽,就来了个新任务——邻村发现了个旧磨坊,里面有个民国时期的石磨,想请苏明和李阳去看看,能不能帮忙清理一下。苏明一口答应:“行,咱们去看看,老石磨也是老物件,得好好保护。”
到了磨坊,苏明看着石磨,上面满是灰尘和油污,磨盘的缝隙里还卡着老玉米。李阳找了水桶和刷子,苏明则拿着小铲子,一点点把缝隙里的杂物清理出来,再用清水冲洗。忙活了一下午,石磨终于露出了原来的样子,磨盘上还能看见模糊的花纹。
磨坊的主人看着清理干净的石磨,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们了!这石磨陪了我们村几十年,以后我们一定好好保护它,不让它再落灰。”苏明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老物件就是咱们的根,得一起护着。”
回去的路上,李阳跟苏明说:“苏叔,以后咱们多去周边村子转转,说不定还有更多老物件等着咱们发现呢。”苏明点点头:“是啊,只要咱们有心,就能让更多老物件‘活’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故事。”
春风吹过基地的窗户,吹动了墙上的老物件照片,苏明坐在展示区的椅子上,看着来参观的人,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手里摩挲着赵晓宇送的围巾。
三月初的风总算没那么扎人了,基地门口的迎春花全开了,黄灿灿的一片,苏明每天早上都会摘两朵,插在展示区的瓷瓶里,看着就喜庆。这天刚插好花,小马就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攥着张纸条:“苏爷爷!我们老师让我问您,能不能下周带同学们来基地参观?”
苏明赶紧点头:“当然能!让孩子们来看看老物件,听听故事,比在课本上学得有意思。”小马高兴得蹦起来,当天就把消息带回了学校,还跟同学们说要当“小导游”,把基地的老物件都讲遍。
到了参观那天,三十多个孩子排着队来基地,小马果然像模像样地举着个小旗子,领着大家先看青铜爵:“这是马爷爷的传家宝,还去过故宫呢!之前有坏人想抢它,苏爷爷和李阳哥一起把它护住了……”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围着展柜问东问西,苏明在旁边补充,李阳则给孩子们看修复工具,教他们怎么用软布擦瓷片。
参观结束后,老师拉着苏明的手说:“太谢谢您了!孩子们回去写作文,都说要当‘文物保护小卫士’,以后我们每月都来一次!”苏明笑着说:“欢迎啊!只要孩子们愿意来,基地的门随时开着。”
四月中旬,赵晓宇从北京回来,还带了个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说是来给基地做技术指导。专家一进基地,就被展示区的老物件吸引了,尤其盯着那个民国石磨的照片看:“这个石磨保存得不错,上面的花纹还有民俗价值,你们要是能把它搬到基地来展览,肯定受欢迎。”
苏明眼睛一亮:“专家,您说的是真的?我们之前去清理的时候,磨坊主人还说想让更多人看看呢!”专家点点头:“当然是真的,民间文物就该让更多人看见,才能更好地传承。”
当天下午,苏明就和李阳去了邻村,跟磨坊主人商量搬石磨的事。主人特别乐意:“我正愁没人看呢,搬去基地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老石磨!”第二天,街坊们主动来帮忙,有的找来了拖拉机,有的帮忙绑绳子,小心翼翼地把石磨运到了基地,还在展示区给它搭了个小木台,旁边放着磨玉米的老照片,一下子就成了基地的“新明星”。
五月初,基地办了场“老手艺体验日”,请了镇上的老木匠来教大家做小木盒,还请了会绣花的刘奶奶教绣手帕。来的人特别多,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大家围在一起,跟着老木匠刨木头,跟着刘奶奶穿针引线,热闹得不行。
有个年轻姑娘跟着刘奶奶绣了块手帕,上面绣着朵小梅花,高兴地说:“我从来没绣过花,没想到这么有意思,以后我要多来学,把老手艺捡起来。”刘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好啊!只要你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别让这些手艺断了代。”
六月底,学校放暑假,基地的“小小文物保护员”夏令营又开营了,这次比去年多了二十多个孩子,都是听同学说好玩来的。苏明和李阳带着孩子们做了三件事:去山上捡瓷片,教他们辨别年代;给基地的老物件写“身份证”,注明年代和故事;还让他们画“我心中的老物件”,优秀的作品贴在基地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