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顶的圣火殿前摆满了西大营缴获的物资,火铳、弩车整齐列在两侧,粮草袋堆成小山,空气中飘着烤肉的香气 —— 弟子们正围着篝火庆祝,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谢辉手里拿着酒碗,刚跟常遇春碰了一下,就见小昭捧着账簿快步走来,额角沾着细汗:“教主,这次缴获的八百石粮草,除了留足光明顶三个月用度,还能分给山下三个村子两百石;俘虏的四百元兵,有两百人愿意加入抗元队伍,剩下的想回家,我已经让弟子给他们分了干粮,明天一早送下山。”
“做得好。” 谢辉接过账簿翻了翻,上面的数字清晰明了,连每把火铳的磨损情况都标得详细,“让兄弟们别庆功太晚,明天一早,愿意留下的元兵就编入新兵队,由常将军和徐达负责训练,重点练火铳和阵型。”
常遇春立刻应道:“放心!我明天就把新兵分进各队,让老弟子带他们,保证半个月内就能上战场!”
徐达也跟着点头:“弩车我已经让工匠改装了,射程能再远五十步,还加了防冲撞的铁栏,对付元兵的骑兵正好。”
正说着,殷离突然从山道方向跑来,身上还沾着草屑:“教主!不好了!我带斥候去东边侦查,看到汝阳王的先头部队往这边来了,大概五百人,还带着三辆攻城锤,估计三天后就到!”
欢乐的气氛瞬间沉了下来,唐文亮放下酒碗,握紧七伤拳套:“来得正好!上次西大营没打够,这次正好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宋远桥也皱起眉:“攻城锤不好对付,光明顶的山门虽然坚固,但要是被他们连续撞,恐怕撑不住太久。”
谢辉没慌,对赵敏说:“你了解汝阳王的打法,他带攻城锤,会不会还有其他后手?比如绕后偷袭?”
赵敏沉吟片刻,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上面划过:“汝阳王用兵喜欢前后夹击,他带攻城锤正面攻山门,肯定会派一队人从后山的小路绕过来,那条路只有本地人知道,我小时候跟着爹去过一次,能直接到圣火殿后面。”
“好!” 谢辉立刻部署,“殷离,你带二十斥候,现在就去后山小路埋伏,摸清他们的偷袭路线,顺便在路边埋上绊马索和火油弹;周芷若,你带一百剑队,守在后山入口,等元兵过来,就用‘分花拂柳’的剑招挑断他们的攻城器械;唐掌门、宋大侠,你们带各派弟子守正门,重点防攻城锤,用弩车射他们的马匹;常遇春、徐达,你们带新兵和火铳手,在山门两侧埋伏,等元兵靠近就放铳;丁师姐,你带后勤弟子,把伤药和干粮送到各防守点,再准备些滚石,用来砸攻城的元兵;小昭,你留在圣火殿,负责传递各队消息,一旦有情况,立刻用信号弹示警。”
众人齐声领命,丁敏君主动开口:“教主,我再让弟子熬些御寒的姜汤,后山风大,斥候和剑队的兄弟喝了能暖和点,也能防感冒。”
谢辉点头:“辛苦丁师姐,细节做得越到位,咱们赢的把握越大。”
接下来的三天,光明顶彻底进入备战状态。清晨的练兵场上,常遇春正带着新兵练火铳,“砰砰” 的铳声此起彼伏;后山小路上,殷离带着斥候埋火油弹,每走几步就做个隐蔽的标记;周芷若则在后山入口教剑队练新招式,剑光闪过,精准挑飞弟子手中的木枪;小昭在圣火殿里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统计各队的弹药数量,一会儿记录斥候传回的情报,偶尔还得帮丁敏君清点伤药;赵敏则陪着谢辉检查防御,时不时指出山门的防守弱点,比如某处城墙不够厚,建议用缴获的元兵甲胄堆在后面加固。
第二天傍晚,殷离带着斥候回来,手里攥着一张草图:“教主!后山小路的埋伏都做好了,还抓了个汝阳王的探马,他招了,偷袭的队伍有一百人,明天午时会从后山过来,想趁咱们防守正门时,偷袭圣火殿,烧咱们的粮草!”
谢辉接过草图,冷笑一声:“正好!让他们有来无回。周芷若,明天你带剑队在小路尽头等着,等元兵踩中绊马索,就放火油弹,再用剑队围剿,别让一个人跑了。”
周芷若点头:“放心!我已经跟弟子们练过配合,保证不让元兵靠近圣火殿半步。”
第三天一早,山门就传来了马蹄声 —— 汝阳王的先头部队到了!为首的将领骑着高头大马,举着弯刀大喊:“谢辉!赶紧投降!汝阳王殿下带十万大军在后头,再抵抗,就是死路一条!”
谢辉站在山门城头,举起火铳对准他:“废话少说!想打就来,光明顶不是你们想来就能来的地方!”
“敬酒不吃吃罚酒!” 将领怒喝一声,挥手下令,“攻城!用攻城锤撞开山门!”
三辆攻城锤被马匹拉着,朝着山门冲来。“放弩箭!” 宋远桥一声令下,武当弟子和明教弟子的弩箭如雨般射出,冲在最前的元兵纷纷倒地,马匹受惊,攻城锤顿时乱了阵脚。
常遇春趁机大喊:“火铳手,放!” 城两侧的火铳手同时扣动扳机,元兵惨叫着倒下一片,剩下的人吓得往后退。
就在这时,后山突然传来 “轰隆” 一声 —— 是火油弹爆炸的声音!谢辉知道,周芷若那边动手了。没一会儿,小昭就跑上城头:“教主!周姑娘那边赢了!偷袭的元兵全被抓住,一个都没跑掉!”
城头上顿时欢呼起来,元兵见状,士气大跌。为首的将领还想下令进攻,谢辉突然举起一把缴获的元兵将领令牌:“你们看!这是你们西路军将领的令牌,他已经被咱们抓住了,汝阳王根本不管你们的死活,还派你们来当炮灰,值得吗?”
元兵们看着令牌,又看了看身后空荡荡的援军路线,纷纷犹豫起来。这时,赵敏走到城头,用元兵的语言喊:“我是汝阳王的女儿赵敏!汝阳王早就想放弃你们,他带大军去打江南了,让你们来送死!你们要是投降,跟着明教抗元,有饭吃,有衣穿,还能保护家人,不比当炮灰强?”
元兵们彻底乱了,有的扔下刀枪,有的直接跪地投降。为首的将领想跑,被常遇春一箭射落马下,当场被擒。
解决完先头部队,众人刚松口气,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 是杨逍带着西北分坛的骑兵来了,还跟着几个陌生的汉子。“教主!” 杨逍笑着冲过来,“这是陕北义军的首领,他们听说咱们拿下西大营,还打退了汝阳王的先头部队,特意来支援,带了三百骑兵和五百石粮草!”
陕北义军首领对着谢辉拱手:“谢教主!早就听说您抗元为民,我们愿意跟着您,一起把元兵赶出中原!”
谢辉大喜,赶紧上前扶起他:“欢迎!有你们加入,咱们的抗元队伍更壮大了!”
夕阳西下,光明顶再次热闹起来,不过这次不是庆功,而是迎接新的盟友。小昭忙着登记新到的粮草和骑兵,周芷若教义军弟子练剑,殷离带着斥候和义军的探马一起侦查,丁敏君则指挥弟子给新盟友分发帐篷和干粮。
赵敏站在谢辉身边,看着眼前的场景,小声说:“没想到,咱们的队伍能发展这么快。”
“因为咱们是为了百姓打仗,不是为了权力。” 谢辉看着远处忙碌的身影,“只要还有人想抗元,想保护家人,咱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能把元兵彻底赶出中原。”
赵敏轻轻点头,目光里满是坚定。夜色渐浓,光明顶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映照着每个人的脸 —— 有兴奋,有期待,也有对未来的决心。没人知道,汝阳王的大军离这里还有多远,但每个人都清楚,只要他们同心协力,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抗元的大旗,会在光明顶,在更多人的心里,一直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