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对讲机沙沙的电流声在风云山寨的寒夜中格外清晰。
萧然按下通话键,声音穿透黑暗:“特战连全体注意,立即结束蒙阴城内所有任务,撤回风云山寨集结。重复,立即撤回!教官任务,天亮开始。”
命令简短,不容置疑。
* * *
山下溶洞外的临时营地,篝火噼啪作响,映着教导旅战士们亢奋而疲惫的脸。
李振彪带着两个特战小组,蹲在侦察营几十个挑选出来的战士中间,侦察营的训练已经开始了。
他手里托着一架四旋翼无人机,机体黝黑,线条流畅,下方吊着一个微型摄像头。
“看好了,这叫‘蜂鸟’。”李振彪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砸在战士心上,“它的眼,就是这个带夜视的镜头。
夜里,鬼子的炮楼、哨兵、机枪阵地,在它眼里,跟白天没两样!”
他手指点着机腹下一个不起眼的镜头,又指向遥控器上一个小小的绿色按钮,“按这个,屏幕就变绿了,夜里就是连地上一只老鼠也能看得清。”
一个叫王栓柱的年轻侦察兵,眼睛瞪得溜圆,呼吸都屏住了。他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打仗还能这样。
他旁边的老侦察兵赵大虎,眉头紧锁,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衣角,心里翻腾:这铁鸟儿,真能飞上天看清东西?别是个花架子吧?
李振彪没理会那些复杂的眼神,动作麻利地把无人机放在平坦的石头上:“起飞前,检查电量,看这四个旋翼叶子有没有伤。然后,”他拿起遥控器,左手拇指轻轻一推左边摇杆,“这样,慢慢推,稳着点。”
黑色的“蜂鸟”嗡的一声轻鸣,四个旋翼高速转动,带起细小的气流,稳稳地离地升空。
遥控器屏幕上,清晰的俯视画面立刻显现出来:跳动的篝火,战士们仰起的脸,远处黑黢黢的山峦轮廓。
画面稳定得不像话。
“老天爷…”王栓柱忍不住低呼出声。
赵大虎也倒吸一口凉气,眼里的怀疑瞬间被震惊取代。
“飞起来简单,关键是要稳,要看得清目标。”李振彪操控着无人机在低空平稳地盘旋、前进、后退,屏幕上的画面随之流畅变化。
“飞太高,会让镜头看不清楚;飞太低,撞树上就完蛋。控制高度和速度,这摇杆,推一点是一点。”
他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细微的操作,“想让它转头看别处,右边摇杆慢慢拧。看到可疑目标,按这个键,能放大看清楚。”
他让无人机悬停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方,屏幕锁定岩石:“看见了?这就是鬼子的机枪巢位置,记下周围的地形标记物,用手中的对讲机立刻报告位置坐标。”
接着,他又演示了夜视模式。
绿色按钮一按,屏幕瞬间被幽幽的绿光覆盖,原本黑暗的山林轮廓、岩石缝隙,甚至远处树梢上夜鸟归巢的细小影子,都清晰可辨!
侦察兵们彻底沸腾了,压抑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这晚上也能看得这么清?”王栓柱激动得声音发颤。
“嗯。”李振彪简短应道,“鬼子夜里摸哨、偷运补给,都逃不过这双‘火眼金睛’。”
他降落无人机,动作干净利落,“回收更要稳,找平地,慢慢降。摔坏了,你们班长扒你们的皮!”
他又拿起一个黑色方盒子,比烟盒略大,上面有根短短的天线:“军用数字对讲机。比你们用的老式手摇电话强百倍。开机,调好频道,”
他指着旋钮,“比如咱们侦察营用1频道,炮兵团用2频道。按住这个红键说话,松开听。通话距离,山里信号差,能有十五公里;如果在平原地带,最大可以达到50公里的通话距离。记住,频道就是命脉!乱调频道,联络中断,贻误战机,是要掉脑袋的!”
战士们围得更紧了,李振彪手把手教他们开机、调频、测试通话。
王栓柱小心翼翼按下通话键,对着话筒憋出一句:“喂…喂?”旁边赵大虎手里的对讲机立刻传出他紧张的声音。
赵大虎咧嘴一笑,也按下键:“收到,栓柱!”简单清晰。
惊喜在每一个侦察兵脸上绽开。这些东西看着复杂,但上手真不难。
一夜下来,基本的起飞、悬停、观察、夜视切换、对讲机通联,侦察营的骨干们已经摸到了门道,每一个战士都开始试着操纵无人机。
赵大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东西,真管用!
* * *
天色破晓,山谷的寒气尚未散尽。教导旅近四千名战士,已按新编制整队完毕。
崭新的87式军装笔挺,钢盔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解放鞋踩在冻土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新布和淡淡的紧张气息。
旅长孙继先大步走到队伍前方,对着站在一块巨石旁的萧然,“啪”地一个标准军礼,声音洪亮穿透山谷:“报告萧顾问!教导旅全体换装整编完毕!请指示!”
萧然心头一震,赶紧立正回礼,动作异常郑重。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目光扫过山谷中钢铁般肃立的队伍。
这些战士手里握着远超时代的武器,能否真正化为战斗力,就在接下来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布,同盟军的特战连从今天起开始担任你们的教官,他们将教会你们怎么使用手中的武器,怎么进行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教会你们怎么进行步炮协调!现在,我宣布,开始训练!”萧然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开。
山谷瞬间活了过来。
特战连三个排长,带着他们手下最精锐的兵,分别带领教导旅的两个主力步兵团,正式进入训练模式,各个团长营长都是满脸期待,等待着教官们的指示。
“一班!看我示范!”特战连一排长张猛,一个脸上带疤的汉子,吼声如雷。他抓起一支81杠,动作快得眼花缭乱:“验枪!退弹匣!检查枪膛!上弹匣!开保险!动作要快!要形成肌肉记忆!战场上慢一秒,脑袋就搬家了!”他身边围着一群教导旅的班长和老兵,眼睛死死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三三制!核心就是三角火力网!”另一个方向,特战连二排长陈铁柱正在沙地上用树枝画图,“三个突击组,前三角还是倒三角,看地形!火力组在后面,机枪火箭筒压制敌人火力点!突击组交替掩护前冲!别他妈一窝蜂!记住,你身边的战友,就是你移动的掩体!”
教导旅的排长、班长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人掏出小本子飞快地记着。
山谷另一侧相对安静些,狙击排长“鹰眼”周锐站在一块大石头上。
他手里拿着一支加装了8倍光学瞄准镜的85式狙击步枪,声音冷静得像冰:“狙击手,不是神枪手那么简单。是战场上的幽灵,是专打蛇头的猎手。”
他目光如电,扫过下面几十个被选拔出来的狙击手和副射手。
“目标优先级,给我刻在脑子里!”周锐的声音斩钉截铁,“第一,鬼子的炮兵装弹手!打断他们的炮击节奏,比干掉十个步兵都管用!第二:重机枪射手、轻机枪射手!打掉一个火力点,能救多少战友的命?第三,军官!挎指挥刀的,拿望远镜指手画脚的!干掉他,一群鬼子就没了头!最后,是通信兵!掐断他们的联络线!”
他指着远处山坡上几个用白灰画出的简易人形靶:“看到那个拿小旗子的没有?假设他是鬼子传令兵。距离,四百米。风向,东北风,微风。修正量…”他报出一串精确的数字参数。
下面,副射手们飞快地在自制的小本上演算,狙击手们则屏息凝神,透过手中的85式狙击步枪瞄准镜,寻找着那种一击必杀的感觉。每个狙击手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打歪了,暴露了,死的可能就是自己或者战友。
* * *
炮兵团占据了山谷最深处的一片洼地。八门威武的66式152毫米榴弹炮和八门56式122毫米榴弹炮,如同钢铁巨兽般蹲伏在牵引车后。
新上任的炮兵团团长赵守义,一个头发花白、脸庞黝黑的老红军,此刻紧张又激动地站在萧然身边。
萧然走到一门66式152榴弹炮巨大的炮轮旁,拍了拍冰冷的炮管:“152,口径大,嗓门粗,射程远!达到了15.6公里远。”
他报出一个精确的射程数字,“一炮下去,鬼子一个中队挤在一起的工事,能掀掉半边天!缺点是沉。战斗全重重达5.7吨!转移慢!所以,它得摆在靠后、安全的位置,专门负责啃硬骨头,打鬼子的炮兵阵,轰集群步兵!”
他又走到一门56式122榴弹炮前:“122,嗓门也不小,射程稍近些也达到了10公里上下,但比152灵活,只有3.2吨!射速每分钟三到六发,火力持续性更强!适合支援步兵冲锋,压制敌方火力,拔除前进路上的钉子!”
赵守义和周围一群炮兵骨干眼睛发亮,拼命记着这些关键信息。
“光有炮不行,得会摆阵!”
萧然蹲下来,捡起几块石头在冻土上摆开,“根据射程远近,梯次配置!152放最后,122居中靠前。观察哨要前出!爬到山顶,找到最好的位置,用炮队镜测距!把鬼子的目标方位、距离,清清楚楚报回来!”
他拿起一个炮兵用的方向盘,快速演示如何瞄准、赋予射向、计算射击诸元。“炮手听着!角度差一丝,炮弹落点差百米!炸不到鬼子,炸到自己人,那就是千古罪人!”
“火力覆盖?炮火洗地?”萧然的声音陡然转厉,“那是最后的手段!是拿炮弹堆出来的!没有精确坐标,没有前沿观察校射,那就是浪费!是犯罪!我们炮弹金贵,每一发都要打到鬼子的痛处!”
赵守义重重点头,额头上渗出细汗。以前打山炮哪有这么多讲究?萧顾问的话,句句砸在他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