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亨四载(公元673年)深秋,历经近两载寒暑,汇聚万千人力、物力、财力的卢舍那大佛,终于以其完整、恢宏、令人窒息的姿态,降临于伊水之畔。
巨大的窟龛已然凿就,如同天工开物,在原本完整的西山崖壁上,硬生生开辟出一片神圣的领域。主尊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之上,通高逾十七米,仅是耳廓便长近两米。佛首微俯,面容在历经无数匠人最后的精细打磨与金箔贴附后,于秋日澄澈的阳光下,流转着一种温润而又凛然不可侵犯的光辉。
那张被无数人揣摩、刻画的面容——方额广颐,眉如新月,凤眼微垂,鼻梁高挺贯通额际,唇线分明,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超越悲喜的静谧笑意——此刻已不再是画稿上的线条,而是凝固于巨石之上的永恒。它慈悲,俯瞰着伊水奔流、众生碌碌;它威严,目光仿佛穿越时空,笼罩着整个东都洛阳,乃至万里江山。任何站立于其脚下之人,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仰望的瞬间,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一种灵魂被洞穿的震撼。
在主尊两侧,肋侍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依次排开,姿态各异,神情庄严或威猛,共同拱卫着中央的佛国主宰。整个窟龛布局严谨,气象万千,已然成为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空前绝后的巅峰之作。
这一日,并非正式的开光典礼,但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伊水对岸,以及西山脚下可供瞻仰的空地上,自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他们扶老携幼,翘首以望。当夕阳的余晖恰好以最佳角度洒满佛龛,为巨佛镀上一层浓郁的金红色光辉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难以自抑的惊叹与欢呼。
“佛祖显灵了!”
“皇后娘娘功德无量!”
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跪拜下去,口中念念有词,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虔诚。那光耀天地的大佛,在他们眼中,既是信仰的寄托,也仿佛是与深宫中那位尊贵皇后紧密相连的神圣化身。
与此同时,洛阳宫中最高的殿阁之上,武媚凭栏远眺。暮色四合,宫灯初上,她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重重殿宇与数十里的空间,精准地落在了伊阙方向,落在了那尊已然成为她意志延伸的巨佛之上。
她看不到具体的细节,但她能想象那法相的庄严,能感受到那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朝臣的微澜、民间的颂扬、工程的艰辛……所有的一切,在此刻都凝聚成了这尊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巨石之像。
这尊佛,不再仅仅是佛陀的象征。它是权力与神权最直观、最宏大的结合,是她武媚个人意志的物化体现。它向天下昭示:皇权不仅来自于血统与武力,更可来自于“神授”,来自于这超越凡俗的“法相威临”。它将她的权威,以一种近乎神圣的方式,镌刻在了山河之间,烙印在了无数人的心目之中。
秋风掠过宫阙,带来些许凉意,武媚的唇角却缓缓勾起一丝深邃的弧度。卢舍那佛静坐于伊水之畔,而她,则稳坐于这洛阳宫深处。佛光普照,凤仪梵天,一种新的秩序与象征,已然随着这尊巨佛的落成,悄然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