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四爷府,暖阁里燃着炭火,驱散了寒意。英台正与温宪公主对坐品茶,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落在青石板上。温宪公主捧着茶盏,指尖微微发颤,沉默半晌,终是红了眼眶,声音带着压抑的委屈:“四嫂,有件事我憋了许久,实在忍不住想跟你说——远嫁漠北的固伦荣宪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部的和硕端敏公主,这几年在婆家过得并不好。荣宪姐姐写信说,她夫君时常因小事对她冷言冷语,婆母还克扣她的份例;端敏妹妹更可怜,去年想回京探亲,竟被夫家以‘部落规矩’阻拦,连家书都要先经婆母过目才能寄出。她们身为大清公主,却在异族受这般欺负,实在让人心疼。”
英台手中的茶盏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水溅在手背上,她却浑然未觉,眼中瞬间燃起怒火。她握住温宪公主的手,语气带着心疼与坚定:“竟有此事?她们是父皇的女儿,是大清的公主,怎容得异族如此轻慢!这般委屈,为何不早些说出来?”
“她们怕给父皇添麻烦,也怕影响大清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只能自己忍着。”温宪公主抹了把眼泪,“若不是我上个月托人去漠北探望荣宪姐姐,还不知她们竟受了这么多苦。四嫂,咱们不能再让她们受委屈了!”
英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当即起身:“你放心,此事我绝不会坐视不管!我这就去找四爷,让他即刻进宫向父皇禀明,定要为两位公主讨回公道!”
胤禛刚从军机处回来,听闻此事,脸色也沉了下来。夫妻二人即刻赶往皇宫,在乾清宫见到康熙时,英台仍难掩激动:“父皇,荣宪、端敏两位公主远嫁异族,本是为了大清与蒙古各部的和睦,如今却在夫家受辱,份例被克扣、探亲被阻拦,这不仅是欺负公主,更是轻视我大清!若朝廷对此置之不理,往后其他远嫁的公主只会更受委屈,异族也会愈发轻视我大清威严!”
康熙闻言,眉头紧锁,他虽知晓公主远嫁不易,却不知竟有人敢如此放肆。胤禛上前一步,语气沉稳却带着力度:“父皇,儿臣以为,当即刻下旨,严厉斥责荣宪、端敏两位公主的夫家,要求他们即刻整改——归还公主应得的份例,允许公主自由回京探亲,且不得再对公主有任何轻慢之举。若他们拒不改正,儿臣请旨,派大军前往漠北与巴林部,以武力震慑,让他们知晓大清公主不可欺,大清威严不可犯!”
“派大军?”康熙猛地看向胤禛,眼中满是震惊,“此举会不会激化矛盾,影响大清与蒙古各部的关系?”
英台当即上前,语气坚定:“父皇,正是因为朝廷此前一味顾全‘和睦’,才让他们有恃无恐!他们以为大清不敢为了两位公主动兵,才敢如此放肆。如今若下旨斥责后他们仍不改正,唯有以武力彰显大清威严,才能让其他异族部落不敢再轻慢大清公主,也才能让远嫁的公主们挺直腰杆!若今日纵容,他日只会有更多公主受辱,届时再想挽回,只会更难!”
康熙沉默良久,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心中反复权衡。他想起荣宪、端敏公主远嫁时的不舍,想起她们为大清边疆稳定所做的牺牲,再想到英台所言“威严不可失”,终是下定了决心,猛地一拍御案:“好!就依你们所言!朕即刻下旨,严厉斥责漠北与巴林部的首领,限他们一月内整改完毕,若敢违抗,便派大军征讨!朕的女儿,绝不容许他人随意欺负!”
旨意很快拟好,由八百里加急送往漠北与巴林部。荣宪公主的夫君与端敏公主的婆母接到圣旨后,得知大清竟要为两位公主动兵,无不惊慌失措——他们原以为大清会为了边疆和睦忍下此事,却没想到朝廷态度如此强硬。二人不敢怠慢,即刻归还了公主的份例,亲自向公主道歉,并派人护送端敏公主回京探亲。
荣宪公主接到整改消息时,正独自一人在帐篷里垂泪,得知朝廷为自己下旨斥责夫家,甚至不惜动兵,感动得泪流满面。端敏公主则在护送下,时隔三年终于回到京城,见到康熙与亲人时,哽咽着说:“多谢父皇,多谢四嫂与四哥,若不是朝廷为儿臣做主,儿臣还不知何时才能回京。”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看着两位公主平安归来,对英台与胤禛笑道:“当初你们提议动兵,朕还担心会激化矛盾,如今看来,倒是朕顾虑太多了。唯有彰显大清威严,才能让异族不敢轻慢,才能护得公主们周全。”
英台躬身回道:“父皇,护佑公主,不仅是护佑皇家颜面,更是维护大清威严。往后若再有公主远嫁,朝廷当提前与异族部落约定,明确公主的待遇与权利,若有违反,便依今日之例处置,让公主们再无受委屈之忧。”
此时的漠北草原,荣宪公主的夫君正亲自为她挑选过冬的皮毛;巴林部,端敏公主的婆母再也不敢克扣她的份例;四爷府的暖阁里,温宪公主看着归来的端敏公主,脸上满是欣慰。一幅“护姑安邦、威严彰显”的图景,在大清的疆域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京城宫门外,端敏公主与亲人相拥而泣;漠北草原,荣宪公主的夫君为她披上暖裘;乾清宫内,康熙与英台、胤禛商议后续公主远嫁的章程。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明亮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护亲扬威、家国同心”的决断,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皇家护亲、威严永固的太平印记。从为公主讨公道到震慑异族,从英台的痛惜直言到康熙的果断决策,大清用“护亲即护威”的智慧,守住了皇家尊严,也巩固了边疆稳定。这份藏于亲情与威严中的担当,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位大清子民心中长久绽放,续写着盛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