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苑县的春耕时节,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老农张老汉捧着新领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撒进翻耕好的田里,阳光洒在他黝黑的脸上,映出久违的笑容。“往年这个时候,要么愁着没种子,要么怕官府催租,今年可不一样了!”他笑着对身边的儿子说,“县太爷被抓了,救济粮也到了,朝廷还派了官来查贪腐,往后的日子有盼头了!”
儿子连连点头,手中的锄头挥得更有劲了。不远处,几名穿着官服的人正沿着田埂巡查,他们是康熙派来的“吏治清查专员”,专门监督地方官吏落实惠民政策。看到农户们干劲十足,为首的专员笑着走上前,询问张老汉:“老人家,今年的种子够不够?官府有没有再向你们要苛捐杂税?”
张老汉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躬身回道:“够!够!不仅种子够,官府还免了今年的租子,说是让咱们好好恢复收成。再也没人敢乱收钱了,专员大人,你们可得多来看看,别让那些坏官再欺负咱们老百姓!”专员笑着应下:“您放心,朝廷定不会让百姓再受委屈。”
与此同时,京城的吏治清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康熙命胤禛牵头,联合都察院与吏部,对全国各州府的官吏进行全面考核,重点核查赈灾款、救济粮的发放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苛捐杂税、欺压百姓等行为。考核标准极为严格——凡贪腐白银五十两以上者,一律革职查办;欺压百姓、民怨载道者,轻则降职,重则流放;而那些清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官员,则被纳入“贤才名册”,优先提拔任用。
这日,胤禛在军机处汇报清查进展,手中捧着厚厚的名册:“启禀父皇,截至目前,已查出贪腐官员共计一百二十七人,其中县丞以上官员三十九人,均已革职查办;同时发现贤能官员八十余人,如江南苏州知府,在任三年,减免百姓赋税,兴修水利,百姓口碑极佳,臣建议提拔为江苏按察使。”
康熙翻看名册,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做得好!惩贪是为了固本,举贤是为了惠民。只有让清正的官员掌权,才能让朝廷的政策落到实处,百姓才能真正受益。”他看向站在一旁的弘历,笑着说:“弘历,你也说说,从这次吏治清查中,你看出了什么?”
弘历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回皇爷爷,孙儿以为,吏治清明是百姓安居的根本。若官员贪腐,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扭曲;若官员贤能,即便条件艰苦,也能为百姓谋福利。就像清苑县,此前因县太爷贪腐,百姓受苦;如今贪官被除,百姓便有了生机。往后,不仅要严查贪腐,还要教官员们明白‘以民为本’的道理,让他们主动为百姓做事。”
康熙闻言,连连点头:“说得好!你能有这样的见解,朕很欣慰。”
英台得知吏治清查的进展后,也向康熙提议:“父皇,除了惩贪举贤,还可在各地设立‘百姓意见箱’,让百姓能直接向朝廷反映官员的问题。同时,让那些被提拔的贤能官员,到各地宣讲自己的治理经验,带动更多官员向他们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康熙当即采纳:“此议甚妙!即刻下令,在全国各州府县衙门前设立意见箱,由吏治清查专员定期开箱查看;同时组织贤能官员巡回宣讲,让更多官员受教。”
旨意下达后,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在浙江杭州,百姓们通过意见箱,反映知府衙门的差役勒索商户,专员查实后,当即严惩差役,并告诫知府严加管束手下;在山东济南,贤能官员的宣讲吸引了众多官吏前来听讲,不少官员听完后,主动减少苛捐杂税,开始关注百姓需求。
几个月后,康熙再次带着弘历微服私访,此次所到之处,景象与此前截然不同——市集上热闹非凡,商户们笑容满面;田埂上农户忙碌,粮食长势喜人;县衙门前,百姓有序地向意见箱投递信件,官员们也多了几分亲民之气。
在江南苏州,弘历看到知府正在田间与农户一同查看稻穗,忍不住走上前:“知府大人,您为何亲自来田间?”知府笑着回道:“百姓靠田地吃饭,我若不了解庄稼长势,怎能制定合适的政策?朝廷让我们以民为本,可不是说说而已。”
康熙看着这一幕,对弘历说:“你看,这才是大清官员该有的样子。惩贪举贤、广听民意,终能换来百姓安康、天下太平。”
此时的京城,吏治清查仍在继续,却已少了往日的紧张,多了几分良性竞争的氛围;各地的“百姓意见箱”前,时常有百姓驻足,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江南的田间,官员与百姓一同劳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苏州田间,知府与农户一同查看稻穗;杭州县衙前,百姓向意见箱投递信件;京城军机处,胤禛与官员们商议后续的吏治优化方案。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惩贪固本、民生向好”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吏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太平印记。从清苑县的惩贪救民,到全国范围的吏治清查,从弘历的感悟成长,到官员的转变亲民,大清用“固本培元”的智慧,让盛世根基愈发稳固。这份藏于朝堂整肃、民间欢腾中的力量,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寸土地上长久绽放,续写着属于大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