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佛寺论道归来,胤禛心中总萦绕着英台所言的“人间修行”。这日清晨,他特意避开随从,独自一人前往天佛寺的偏殿——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香火袅袅,寂静无声,正是静心之所。
他取下腰间玉佩,轻轻放在供桌旁,而后整理衣袍,缓缓跪在蒲团上。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是双手合十,闭上双眼,口中默念起《心经》。起初,他的声音还有些微颤,念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时,思绪却渐渐飘远——想起西南平叛时的烽火,想起英台赤手救幼的鲜血,想起夜市里各族百姓的笑容,也想起自己曾为朝堂纷争的忧虑,为百姓安危的焦灼。
“菩萨,”他睁开眼,望着菩萨慈悲的面容,声音低沉而真诚,“臣胤禛半生所求,不过是山河安稳、百姓安康。从前总以为,需靠权谋、靠刀剑才能护佑家国,直到遇见英台,才知真正的守护,是一颗为民的真心。”他想起英台研制药方时的彻夜不眠,想起她推动夜市时的耐心调解,想起遇刺时她虽恐惧却仍护着百姓的模样,眼眶微微发热,“她用仁心融化族群隔阂,用行动践行慈悲,臣不及她万分之一。”
殿外的晨钟敲响,悠远的钟声漫进殿内,胤禛的心境渐渐平和。他又念起经文,这一次,声音沉稳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在与自己对话:“英台说,修行在人间。臣愿以她为镜,往后余生,不贪权位,不恋虚名,只与她一同守护这烟火人间——护夜市的灯火不熄,护各族的情谊不散,护百姓的笑容常在。”
他跪了整整一个时辰,直到晨光透过窗棂,洒在供桌上的玉佩上,泛出温润的光。起身时,膝盖虽有些发麻,心中却豁然开朗。走到殿外,恰逢天佛寺主持路过,见他眉宇间的释然,合十笑道:“四爷今日静思,想必是悟了。”
胤禛点头,望向远处的山峦,轻声道:“从前总在迷雾中寻路,今日才知,路就在脚下——跟着民心走,跟着初心走,便是正途。”主持颔首:“四爷与福晋,皆是心怀苍生之人。佛说‘众生渡尽,方证菩提’,二位在人间的每一件善举,便是在渡人,亦是在渡己。”
离开天佛寺时,胤禛特意去了藏经阁,翻看了英台的《同心百姓录》。指尖抚过书页上百姓的故事,他仿佛又看到英台在夜市里忙碌的身影,听到各族百姓的欢声笑语。他在书页空白处,轻轻写下“同心者,山河固”六个字,这既是对英台的认同,也是对自己的警醒。
回到王府时,英台正在药庐里晾晒草药,见他归来,笑着迎上前:“今日去何处了?一身的檀香。”胤禛握住她的手,将她带到书房,指着桌上的《同心百姓录》,轻声说:“去天佛寺静思了许久,也明白了你说的‘人间修行’。往后,我陪你一起,把这百姓的日子,守得更安稳。”
英台看着他眼中的坚定,又瞥见书页上的字迹,心中暖流涌动。她靠在胤禛肩头,看着窗外飘落的海棠花瓣,轻声说:“有你在,我便什么都不怕了。”
夕阳下,书房里的《同心百姓录》静静躺着,书页上的字迹与英台的批注相映,像是一对璧人,在时光里并肩,用一颗真心,守护着这人间烟火,守护着这山河无恙。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胤禛在佛前的静思,却成了他往后岁月的指引。这段跨越七世的缘分,因这份共同的初心愈发坚定——他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并肩守护盛世的伴侣,用佛前的虔诚,人间的善意,将“国泰民安”的誓言,刻进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直到岁月绵长,直到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