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最后一张海报贴好,手刚从墙上拿开,就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娜娜站在餐厅门口,镜头扫过整个空间,像是在确认什么数据。
“材料还剩多少?”他问。
“藤条一卷半,气球十七个,干花串三条。”娜娜走进来,机械臂展开,开始清点物资,“按原计划,足够完成基础布置。”
“那就别省了。”陈浩活动了下肩膀,“反正明天就要用,今天不弄完,晚上睡不着。”
他弯腰从角落拖出一个旧木箱,里面是前几天攒下的装饰物。有些是别人不要的边角料,有些是他自己削的木片串成的风铃。他拿起一根彩带,在手里绕了两圈,又松开。
“你说咱们这算不算临时抱佛脚?”
“属于合理规划延迟执行。”娜娜说,“拖延程度未超出人类行为模型阈值。”
“你这话听着像安慰我。”
“我只是陈述事实。”
陈浩笑了笑,没再说话。他走到天花板下,抬头看横梁的位置。那里原本挂着一排照明灯管,现在已经换成了柔和的矿石灯,光线偏黄,照在墙上像是落了一层薄灰。
“你上得去吗?”他指着梁子。
“可以。”娜娜后退两步,膝盖微屈,下一秒整个人弹起,手臂精准扣住横梁边缘。她身体悬空,机械关节发出轻微的咬合声,随即一条细绳从腕部伸出,缠绕梁柱一圈,打结固定。
“行啊你。”陈浩在下面看着,“下次爬墙让我来就行。”
“你的体脂率不适合高空作业。”娜娜低头看他一眼,“风险系数高于我三倍。”
“……我说怎么就非得说实话呢。”
娜娜没回应,已经开始往下放另一根线。陈浩摇摇头,蹲在地上拆开藤条卷。这东西是从维修库捡来的,原本用来捆扎电缆,颜色倒是够亮,红绿相间,虽然有点褪色,但挂起来应该能看得清楚。
他一边解绳子一边说:“主轴从这边拉过去,中间穿灯带。两边再挂气球簇,别太密,不然像灵堂。”
“灵堂通常使用白色和黑色布幔。”娜娜纠正,“我们选用的是暖色调组合,情绪指向为庆祝。”
“我知道,我是打个比方。”
“比喻容易引发误解。”娜娜说,“建议直接描述目标效果。”
“我想让这儿看起来像个能坐下聊天的地方。”陈浩站起身,把藤条一端递上去,“不是食堂,也不是值班室,就是……能让人愿意多待一会儿的那种地方。”
娜娜接过藤条,动作稳定地将它系在绳索上。她的手指灵活,每一个结都打得结实又整齐。两人配合着,把整条藤蔓拉过头顶,两端固定在两侧墙壁的挂钩上。
“灯带接上了。”她说。
陈浩按下开关,一串小灯亮起,沿着藤蔓蜿蜒而过,像是夜里流动的星点。他仰头看了会儿,嘴角慢慢翘起来。
“还行。”他说,“比我预想的好。”
“符合社区节日布置标准的百分之七十三。”娜娜评价,“剩余部分取决于地面布局。”
“那咱们继续。”
他们开始搬桌椅。原本堆在中央的备用木桌被挪到靠墙位置,摆成一道弧形隔断。这些桌子是陈浩亲手做的,表面打磨得还算光滑,边角还刻了简单的花纹。他本来是想当样品展示,结果一直没人注意,现在倒成了装饰的一部分。
“放这儿挺好。”他拍了下桌面,“既不碍事,又能显摆手艺。”
“炫耀行为会影响团队协作氛围。”娜娜提醒。
“这不是炫耀,这是文化输出。”
娜娜没有反驳,只是默默记录下这句话的数据标签。
接着是气球。十七个吹好的气球被分成四组,挂在四个角落。红色为主,夹着黄色和蓝色,用细线吊着,轻轻晃动。陈浩本来想用钉子固定,被娜娜拦住了。
“墙面穿孔可能导致渗水隐患。”她说,“改用磁吸底座。”
“哪儿来的磁铁?”
“拆了两个废弃电机。”娜娜打开工具包,取出几块小金属片,“吸附力足够支撑轻质物体。”
“你还真是无所不能。”
“我只是优先考虑安全性。”
气球安好后,整个空间突然变得不一样了。之前还是吃饭的地方,现在却有了点“要发生什么事”的感觉。陈浩站在中间转了一圈,觉得少了点什么。
“缺声音。”他说。
“需要背景音乐吗?”
“不用。”他摇头,“我是说,这儿太安静了。等明天人来了,一下子吵起来,反而不适应。”
他想了想,走到角落,把吉他从琴盒里拿出来。这把琴是他修了好久才拼好的,琴身有道裂痕,用树脂补过,看起来有点丑,但音准没问题。
他随便拨了几个和弦,声音在空荡的餐厅里回荡。娜娜站在旁边,镜头微微闪了一下。
“音高准确率百分之九十二。”她说,“低音区略有杂音。”
“能听就行。”陈浩放下手,“至少不会一开场就把人吓跑。”
他们继续布置游戏区。卡牌台放在左侧,正对着表演区。陈浩把那个写着“别乱动我的”的纸盒放上去,打开盖子,里面骰子、豆子、签筒都整齐排列。他伸手摸了下树脂涂层的指示牌,确认没有松动。
“奖品台放右边。”他说。
娜娜把香包和木雕摆件一一陈列。这些东西都是手工做的,有的粗糙,有的精致。香包里装的是晒干的植物,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草味。木雕则是各种小动物,兔子、鸟、鱼,全是陈浩闲着没事刻的。
“要不要标价格?”他问。
“这是赠品。”娜娜说,“不需要定价。”
“我是说写个说明,比如‘答对三题可得’之类的。”
“已设计立牌。”娜娜从包里抽出一块小板子,上面写着规则摘要,“放置于台前即可。”
陈浩点点头,把牌子插好。他又往后退几步,看了看整体效果。表演区、游戏区、奖品区,三个部分分开但又连贯,走动路线也顺。
“还差一点。”他说。
“灯光尚未最终调试。”
“不是这个。”他环顾四周,“是气氛。还不够……热闹。”
他忽然想到什么,转身从箱子里翻出几张硬纸板。那是做海报剩下的边角料,上面还有颜料痕迹。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然后剪下来。
“欢迎来玩。”他念了一遍,递给娜娜,“挂前面。”
娜娜接过纸板,爬上矮台,把它钉在表演区正上方。字体歪歪扭扭,颜色也不均匀,但足够醒目。
“这样就行了。”陈浩说,“不用太好看,越像人写的越好。”
娜娜跳下台子,站到他身边。两人一起看着眼前的场景。彩带垂落,气球轻浮,灯带微光闪烁,吉他靠在架子上,卡片静静躺在盒中。
“你觉得明天会来多少人?”他问。
“根据报名数据和人流预测模型,初步估算为十二至十六人。”娜娜说,“误差范围百分之十。”
“比我想的多。”
“你的宣传效率超出基准线百分之十八。”
“看来破音也算一种吸引力。”
“声带失真不属于主动营销策略。”娜娜说,“但确实引发了话题传播。”
陈浩笑了下,没再说话。他坐在新做的椅子上,腿有点酸。这一天干了不少活,身体累,脑子却很清醒。
“其实我也没指望搞得多热闹。”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坐下来玩一会儿,听听歌,拿个小玩意儿走,就够了。”
“情感反馈机制已建立。”娜娜说,“参与感本身即是奖励。”
“你这话听着还挺暖。”
“我只是复述心理学资料库中的结论。”
“一样。”
外面天色渐暗,矿石灯的光变得更明显了。整个餐厅像是被罩进了一个小小的壳里,外面是基地的冷清走廊,里面却是亮着灯的房间。
陈浩抬起头,看着那条横跨天花板的藤蔓灯带。他忽然觉得,这地方真的变了。
不是因为多了几根彩带,也不是因为挂了几个气球。
而是因为,他知道明天这里会有声音,有笑声,有人说话,有人走动。
他拍了下大腿,站起来。
“行了。”他说,“今天就到这儿。”
娜娜站在原地,镜头微闪,正在进行系统自检。
陈浩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眼。
彩带轻轻晃了一下。
他伸手扶住门框,停顿一秒。
门边的地砖缝里,卡着一小段没剪干净的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