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在“官渡海战”中击溃曹操主力,自立为“东海皇帝”,其势力如日中天,鲸吞了曹操在东海的大部分遗产,又迫降了悍将马超,将刘备逼得几乎走投无路,甚至险些偷袭孙权老巢得手。一时间,东海之上,吕字皇旗所向,群雄辟易,似乎一统海疆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在这看似铁板一块的庞大帝国阴影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那些曾被曹操打压、几乎销声匿迹的旧势力,在听闻曹操覆灭、吕布崛起的消息后,如同蛰伏的海兽,重新睁开了眼睛。其中,最为不甘的,便是昔日也曾雄踞一方、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的残余势力——“袁氏海贼团”。
袁绍、袁术当年与曹操争霸北方海域失利,舰队损失惨重,兄弟二人也因内部矛盾分道扬镳,各自率领残部,龟缩在渤海、黄海的一些偏僻岛屿和复杂水道中,苟延残喘。他们本以为此生再无翻身之日,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称霸。岂料风云突变,曹操竟被吕布这个他们昔日也瞧不上的“三姓家奴”击败!
消息传到袁绍藏身的“易京岛”时,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盟主,正对着破旧的海图借酒浇愁。闻讯后,他猛地摔碎了酒碗,眼中重新燃起野火:“吕布?那个匹夫也能称帝?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袁本初,才是四世三公,海内人望!曹操已亡,此时不趁吕布立足未稳,夺回属于我的一切,更待何时?”
几乎同时,在淮南一带水域活动的袁术,也收到了消息。这位一向自视甚高、甚至曾偷偷藏有传国玉玺(仿制品)的“仲家皇帝”,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吕布?僭越之徒!我乃袁氏正统,天命所归!如今伪帝(曹操)已灭,正该我袁公路顺天应人,扫平吕布,光复汉室……呃,是光复我袁氏海疆!”
在“打倒共同敌人吕布”这一脆弱的目标下,这对早已反目的兄弟,竟然通过中间人,达成了暂时的“联合”。袁绍率领其残存的“河北舰队”(虽已破败,但仍有颜良、文丑旧部的一些底子),袁术则凑出他的“淮南水师”(纪灵等将仍在),两支舰队合兵一处,虽然船只老旧,兵员不整,但打着“讨逆复袁”的旗号,竟也集结了五六十艘大小战舰,浩浩荡荡,南下直扑吕布控制的青、徐海域,欲与这位新晋的“东海皇帝”决一雌雄!
消息传到吕布的“狼居胥”皇庭,吕布正在与新纳的妃嫔饮酒作乐,闻报后,不屑一顾地大笑:“哈哈哈哈!袁绍、袁术?两个冢中枯骨,丧家之犬,也敢来触朕的霉头?真是不知死活!” 他当即就要点齐兵马,御驾亲征,去碾碎这两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苍蝇”。
然而,深得吕布信任的军师贾诩,却拦住了他。贾诩捋着山羊胡,眼中闪烁着毒蛇般的光芒,进言道:“陛下息怒。袁氏兄弟,色厉内荏,其部众久困贫瘠,军心涣散。陛下若以雷霆之势击之,虽可胜,然难免损兵折将。臣有一计,可不费一兵一卒,令其土崩瓦解,甚至……可为陛下所用。”
吕布好奇:“文和有何妙计?”
贾诩阴恻恻地笑道:“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忌;袁术骄奢狂妄,刻薄寡恩。此二人联合,必不能持久。臣愿亲往其军,凭三寸不烂之舌,陈说利害,许以高官厚禄,分化拉拢,必可令其部将心生异志,倒戈来降。届时,袁氏兄弟不战自溃,其舰船士卒,尽归陛下所有,岂不美哉?”
吕布大喜,当即准奏。贾诩于是乘坐一艘轻舟,只带数名随从,径直前往袁绍袁术联军驻扎的海域。
贾诩的到来,让袁氏联军大营一阵骚动。袁绍本想不见,但袁术却想听听吕布那边怎么说。贾诩得以面见二袁。
在军帐中,贾诩面对袁绍的故作威严和袁术的倨傲无礼,不卑不亢,先是分析了当前天下(东海)大势,指出吕布称帝已是事实,兵强马壮,锐不可当。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离间:
“本初公,公路公,”贾诩拱手道,“二位乃名门之后,世受汉恩,岂能久居人下?然如今之势,强弱分明。陛下(吕布)宽宏大量,知二位乃被迫与曹操作对,并非真心与陛下为敌。陛下有言,若二位愿弃暗投明,率部来归,必以王侯之位相待,麾下将士,亦各有封赏。总好过在此漂泊无依,坐以待毙吧?”
他见袁绍面露犹豫,袁术眼神闪烁,便继续加码,暗中挑拨:“况且……联军之事,看似势大,实则隐患重重。号令谁属?粮草如何分配?战利品又归何方?若胜,功劳是谁的?若败,责任又是谁的?古来联军,鲜有善终者。二位乃手足至亲,何必为虚名所累,反生嫌隙?不如各率本部,归顺明主,既可保全富贵,又可免兄弟阋墙之祸啊!”
贾诩这番话,可谓毒辣至极,句句戳中二袁的心病。袁绍本就担心袁术抢功,袁术更是瞧不起袁绍的优柔。帐下将领如颜良旧部、纪灵等人,也早已厌倦了漂泊无定的海盗生活,渴望一个稳定的归宿和前程。
结果,不出贾诩所料,袁绍和袁术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贾诩的巧言令色和现实利益诱惑下,瞬间土崩瓦解。袁绍想保存实力,袁术想另攀高枝,部下将领更是人心浮动。没过几天,袁绍部将焦触、张南等便率先率部投降吕布,紧接着袁术麾下大将纪灵也带着船队倒戈。
袁绍、袁术见大势已去,内部众叛亲离,惊怒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各自带着少数亲信,仓皇逃离,从此彻底消失在东海争霸的舞台上,不知所踪。而他们带来的五六十艘战舰和数千名经验丰富的水手士卒,几乎完整无缺地被贾诩“劝降”成功,并入了吕布的“皇朝”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