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的引擎声在雨后的湿漉空气中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厂区道路的尽头,却带不走弥漫在林家小屋里那沉甸甸的、几乎凝滞的气氛。
郑怀远走了,但他那番关于国家安危、三线建设、无名英雄的话语,却像炽热的烙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余温灼人,烟雾缭绕。
周文瑾默默地收拾着茶杯,动作比平时慢了许多,瓷杯相碰发出的细微声响,在这过份安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低垂着眼睑,努力掩饰着内心的惊涛骇浪,但那微微颤抖的指尖和偶尔失神望向儿子背影的目光,还是泄露了她作为一个母亲最深的忧虑与挣扎。她没有立刻说什么,只是将所有的情绪暂时压抑在那份惯常的温柔与沉默之下。
林瀚章站在门口,望着郑怀远离开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弹。他掏出一包经济牌香烟,抽出一支,划了好几下火柴才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吸入肺腑,又缓缓吐出,仿佛要将胸腔里那股复杂的、沉郁的情绪也随之带出一些。他的背影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凝重,像一座沉默的山峦。
林卫东依旧站在原地,胸膛里仿佛有团火在烧,烧得他口干舌燥,心跳如鼓。郑伯伯描绘的那幅壮阔而又艰苦的图景,与他内心深处那些朦胧的召唤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变得无比清晰、无比真切。戈壁的风沙、深山的基地、隐姓埋名的奉献、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伟业……这一切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年轻而热血的心。他几乎要立刻冲口而出,告诉父母他的选择。
然而,屋内这异样的沉默,母亲那无法完全掩饰的担忧,父亲那沉重的背影,像一丝丝冰凉的雨线,渗入他沸腾的热血,让他暂时按捺住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冲动。他意识到,这个选择,不仅仅关乎他个人。
晚饭在一种近乎压抑的安静中进行。桌上的菜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香味。周文瑾几次给儿子夹菜,嘴唇动了动,最终却只是轻声说:“多吃点。”林瀚章则吃得很少,只是偶尔端起酒杯抿一口地瓜烧,目光沉凝,仿佛在思索着极其重要的事情。
林卫东食不知味,脑子里反复回响着郑怀远的话语,以及秦老师的期望、王志强的打算、清华哈工大的辉煌前景……各种念头激烈地碰撞着。他知道,父母在等待,等待他消化,等待他思考,也或许,是在等待他开口。
饭后,周文瑾收拾完碗筷,看了看沉默的丈夫,又看了看心神不宁的儿子,轻轻叹了口气:“卫东,累了一天了,早点洗洗休息吧。志愿的事……不急在这一天两天,想清楚了再说。”她的声音温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恳求。
林卫东点了点头,低声道:“妈,我知道。”
他回到了自己的小房间,却没有丝毫睡意。窗外的雨已经完全停了,月色透过湿漉的云层,洒下朦胧的清辉。远处厂区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似乎也比往常更加清晰,规律地敲击着他的耳膜,如同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声声催促。
他坐在书桌前,再次摊开那几张空白的志愿表。这一次,它们不再是令人迷茫的鸿沟,而像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门票。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些代号性的、地处偏远的、与国防科技相关的院校名称和专业。他的手甚至有些发烫,仿佛已经触摸到了那片神秘而滚烫的土地。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夜渐深。
突然,门外传来了极其轻微的脚步声,停在了他的门口。紧接着,是两下克制的敲门声。
“卫东,睡了吗?”是父亲林瀚章的声音,比平时更加低沉。
“爸,没睡,门没锁。”林卫东的心猛地提了一下,他知道,等待已久的谈话,终于要来了。
门被轻轻推开,林瀚章走了进来。他依旧穿着那身工作服,身上带着淡淡的烟草味和一丝疲惫。他没有开灯,就着窗外透进的月光,拉过书桌旁那把旧椅子,坐到了儿子对面。他的面容在朦胧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模糊,唯有那双眼睛,闪烁着复杂而深沉的光。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先问功课或者生活,而是沉默了片刻,然后,做了一件让林卫东有些意外的事情——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了那包经济烟,抽出一支,就着窗外微弱的光,再次点燃。
猩红的火点在黑暗中明明灭灭,淡淡的烟雾升腾起来,模糊了父子之间短短的距离。林卫东很少见到父亲如此接连地抽烟,尤其是在他的房间里。他知道,父亲此刻的内心,绝不平静。
“郑伯伯今天说的话,”林瀚章终于开口了,声音沙哑,语速很慢,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你都听进去了,也听懂了,是吧?”
林卫东重重地点头:“嗯!爸,我……”
林瀚章轻轻抬了抬手,止住了儿子急于表态的话头:“先听我说。”
他吸了一口烟,目光似乎穿透了烟雾,投向了遥远的过去。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是个学生娃,在北平城里,想着的是读书、救国,但也想着毕业后的前程。那时候,也没想过这辈子会跟枪炮、跟钢铁机器打交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感慨。
“后来,炮声响了,内战全面爆发。国家和民族到了选择的关头,个人那点小算盘,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和你郑伯伯,还有很多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就选择了投笔从戎。那时候,没想太多,就觉得那是国家最需要人的地方,就去了。”
烟雾缭绕中,林瀚章的眼神变得悠远,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打过仗,吃过很多苦,也见过很多牺牲。害怕过,真的,子弹嗖嗖飞的时候,谁能不怕?但没后悔过。因为知道为什么而战。”
“再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以为能安心搞建设了。组织上找我谈话,说东北需要干部,需要技术人员去接收、去建设老工业基地。那是又一个国家急需的地方。我就又收拾行装,北上。那时候,你妈妈刚怀上你没多久……”他顿了顿,声音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歉疚。
“到了东北,才知道什么叫白手起家,什么叫艰苦卓绝。住‘干打垒’,啃窝窝头,冰天雪地里勘测、画图、跟工人师傅们一起抡大锤。苏联老大哥来了,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依赖。后来,老大哥翻脸了,撤专家、撕图纸,卡我们脖子!”他的语气陡然加重,手指间的烟灰簌簌落下。
“那真是最难的时候!设备趴窝,技术断层,外面封锁,国内又赶上困难时期……难啊,真难!”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当时的沉重压力,“怎么办?跪下来求他们?不可能!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你石爷爷,就是那时候顶上去的!没有精密仪器,就用他的老花镜、用他的手、用他的经验!一点点摸,一点点试!还有无数像他那样的老师傅、技术人员,憋着一口气,没日没夜地干!为什么?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了让咱们国家自己的机器能转起来,为了让咱们自己的国防能强起来!”
他的情绪有些激动,眼中闪烁着泪光与豪情交织的光芒。
“后来,‘争气弹’炸响了!那天,全厂都疯了!我跟你妈,都哭了……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挺过来了!意味着没有人能再随便用核武器讹诈我们!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真正靠自己,在世界站住了!”
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将那段峥嵘岁月带来的沉重与自豪一同吐出。
“我这一辈子,”他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儿子,一字一句地说,“就是跟着国家的需要走。国家需要打仗,我就去打仗;国家需要建设,我就来搞工业。苦过,累过,怕过,彷徨过……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父亲粗重的呼吸声和窗外细微的风声。林卫东屏息听着,父亲平淡话语背后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像一幅沉重的画卷在他眼前缓缓展开,让他心潮澎湃,又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
林瀚章将烟蒂按灭在桌上的一个小瓷碟里,身体向前倾了倾,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和直接,紧紧地锁住儿子的眼睛。
“卫东,郑伯伯今天说的那些地方,那些三线建设的基地,那些需要隐姓埋名的岗位……”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千钧之力,“我虽然没去过,但我能想象到。那条件,恐怕比我们当年北上时还要艰苦十倍、百倍!荒山野岭,远离人烟,物资供应困难,文化生活匮乏……这些还都是其次。”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最重要的是,那里意味着绝对的奉献和牺牲。你可能要一辈子待在山沟里,默默无闻,你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被外界知道,你的成就可能永远不能公开,甚至你的家人,都可能无法时常见到你。那里没有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光环和锦绣前程,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看不见的付出。”
“你郑伯伯说,那是更需要年轻人,也更考验年轻人的热土。他说得一点没错。那里考验的,不光是你的知识和能力,更是你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意志,甚至是你对家庭和亲情的态度。”
林瀚章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目光深沉如海,看着儿子。他没有劝说,没有鼓励,更没有阻止。他只是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悟,以及他所理解的、郑怀远所描绘的那条道路的真实重量,毫无保留地、赤裸裸地放在了十八岁的儿子面前。
“所以,卫东,”他最后问道,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条路,比想象的要难得多,也沉重得多。你,想好了吗?”
他将最终选择的权力,连同这选择所意味着的一切责任、艰辛与荣耀,彻底地、郑重地交到了儿子尚且年轻的手上。
屋外,月色更加明亮了一些,静静地流淌进来,照亮了父亲饱经风霜却无比认真的脸庞,也照亮了儿子那双因为激动、震撼而显得格外明亮的眼睛。
林卫东感到喉咙发紧,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有力地跳动着。父亲的话,像一把重锤,敲碎了他最初那种单纯热血带来的浪漫想象,让他更加真实、更加具体地触摸到了那条道路的粗糙肌理与冰冷温度。
然而,奇怪的是,这并未让他感到畏惧或退缩,反而让那份召唤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崇高,更加值得为之付出。
他深吸一口气,迎上父亲的目光,正准备开口。
就在这时,门外似乎传来一声极其细微的、压抑着的抽气声,以及几乎轻不可闻的、迅速远去的脚步声。
父子二人几乎同时一怔,目光下意识地转向房门的方向。
是母亲。
她显然并没有睡,一直在外面听着。
林瀚章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他看向儿子,微微摇了摇头,示意他今晚就到这里。
“不急着回答。”林瀚章站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那手掌温暖而有力,“今晚把我说的,好好想一想。也……想想你妈妈。”
说完,他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转身轻轻拉开房门,走了出去,并细心地带上了门。
房间里,只剩下林卫东一个人,和窗外如水般的月光。
父亲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而门外母亲那无声的关切与担忧,却像另一股无形的力量,萦绕在心头,让他刚刚坚定起来的心潮,又泛起层层复杂的涟漪。
他知道,他的选择,不仅仅关乎国家和理想,也深深牵动着这个他深爱的、沉默而温柔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