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喧哗与暗流暂时被关在门外。林闻溪下榻的招待所房间里,灯光昏黄,只有他独自一人。桌上摊开着那份在庆功宴上被多方审视、质疑乃至觊觎的《渭北成效数据报告》。
辉煌的数据、民众的口碑、部长的赞赏……这些外在的光环渐渐淡去,只剩下报告上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沉重代价、艰难抉择与未解的隐忧。成功的背后,并非尽是凯歌,更多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与牺牲。
一、人力的透支与牺牲 报告上不会写明,那位最早跟随林闻溪从重庆出发的年轻西医毕业生,在霍乱疫情最凶猛的时候,连续三天三夜守护在重症隔离区,最终自己也不幸感染。虽然因及时用药捡回一条命,但身体至今虚弱,无法再上一线,只能做些文书工作。 报告上不会写明,唐老先生已是古稀之年,疫情中殚精竭虑,亲自尝药试方,疫情过后仿佛又苍老了十岁,时常咳嗽不止。 报告上更不会写明,那些招募来的本地志愿护理人员,其中两人在疫情中殉职,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只是统计数字里微不足道的分母。 成功的基石,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透支健康、甚至付出生命垒砌而成的。
二、资源的极度匮乏与将就 报告上展示了惊人的成本效益比,但这“低成本”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将就和妥协。 所谓的“隔离病房”,不过是草草搭建的窝棚,四面透风,冬天严寒,夏日酷暑。 “静脉补液”是奢侈的,有限的针头和橡胶管需要反复煮沸消毒,直到失去弹性。 那些效果卓着的中药汤剂,其药材很多并非道地优等,而是药商顾问带着人漫山遍野采集、或是从民间低价收购来的替代品,甚至有些药材因库存不足,不得不临时调整方剂配伍。 实验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穷办法”、“土办法”中逼出来的智慧,是极端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远非理想状态。
三、制度的脆弱与人治的局限 报告描绘了一个高效运行的体系,但这个体系的维系,高度依赖林闻溪个人的威望、能力和不眠不休的投入。 他与刘县长的周旋、对钱院长的压制、对团队成员的凝聚,无不建立在个人的巨大付出之上。一旦他离开,这个临时整合起来的体系能否持续运转?那些迫于压力或眼前利益而暂时合作的各方势力,是否会故态复萌?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这初生的试点之上。它缺乏稳固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的资源输入机制,其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脆弱性。
四、技术的天花板与未解的隐患 报告证明了“有效”,但距离“搞清楚”为何有效,还相差甚远。 那几份从黑水峪带回的、关乎“黑太阳”阴谋的样本,依旧静静地躺在林闻溪的行李箱里。实验所缺乏任何像样的实验设备,连最基本的菌株分离、培养、鉴定都无法完成。它们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威胁,提醒着林闻溪,真正的危机或许只是被暂时压制,远未根除。 而对中医药机理的现代阐释、方剂的标准化提质、剂型的改革……所有这些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都受限于技术和人才,停滞不前。成功,暂时掩盖了这些深层次的瓶颈。
五、被激化的矛盾与潜在的敌意 成功的另一面,是更加激化的矛盾。 何敬之等人的敌意从未消失,只是从公开的反对转变为更隐蔽的刁难和等待时机的反扑。渭北的成功,无疑狠狠打了他们一记耳光,也让他们感到了更大的威胁。 那些被触动了利益的西药代理商、固守门户之见的医学权威,他们不会因为一份报告就改变立场,只会更加警惕地寻找下一个攻击的突破口。 成功,没有带来和解,反而可能引燃更激烈的战火。
林闻溪的手指轻轻划过报告上“死亡率降低百分之四十”那一行字。这数据的背后,是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它既是功绩簿,也是责任状,更是沉甸甸的警示录。
他知道,明天在部务会议上的汇报,他不能只谈光鲜的数据和成功的喜悦,他必须也要坦诚这些成功背后的艰辛、不足与隐患。他需要争取的,不仅仅是肯定和推广,更是解决这些深层问题的资源和支持。
然而,在那样的场合,有多少人愿意倾听这些“背后”的故事?有多少人会在意那些无名者的牺牲和脆弱体系的忧虑?
窗外,山城的夜色浓重,雾气再次弥漫开来,将远处的灯火晕染得模糊不清。
林闻溪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报告的最后一页,开始奋笔疾书,准备添加一份名为《关于渭北试点当前面临困难与后续发展建议》的补充说明。
试点成功的背后,是更漫长、更艰难的道路的开始。
第二十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