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发放途中险象环生,阻力重重,但在林闻溪和特别行动组近乎偏执的坚持下,在无数志愿者和仍有良知的基层人员的努力下,大量“辟瘟解毒饮”终究还是突破了重重阻碍,如同逐渐渗入干涸土地的细流,进入了重庆及周边地区相当一部分军民的身体里。
起初,这种效果是无声无息,甚至被质疑和谣言所掩盖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一、零星疫情的意外考验 就在发放工作推进的同时,重庆周边几个县以及城内某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区域,果然零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腹泻、发热病例。症状与霍乱有些相似,但似乎又有所不同,起病急,传染性不弱。 消息传来,人心陡然紧张!难道“樱花”已经来了? 然而,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注意:在这些出现病例的区域,凡是之前规律服用了“辟瘟解毒饮”的家庭或单位,其成员的发病率明显偏低!即使有人感染,其症状也普遍较轻,呕吐、脱水的程度远不如未服药者那么凶险,康复速度也更快。 例如,城南的一个纺织厂,因工人集中居住,出现了数例病例。但该厂工会之前积极配合,组织工人集体服药,疫情很快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工厂生产未受大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北一个未组织服药的码头仓库,疫情则迅速扩散,造成了更大的恐慌和损失。
二、数据的力量 行动组的数据统计小组(由张医生负责)立刻抓住了这些案例,虽然样本量还不足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分析,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他们迅速整理出简单的对比数据:
· 服药组 vs 未服药组发病率: x% vs Y% (Y远大于x)
· 服药组 vs 未服药组重症率: A% vs b% (b远大于A)
· 服药组 vs 未服药组平均康复时间: m天 vs N天 (N远大于m)
这些简单却直观的数据,被迅速印制成了传单,通过学生和志愿者们再次走上街头,结合那些真实发生的案例,进行广泛的宣传。 “看!喝了防疫茶,就是不容易得病!” “就算得了,也好得快!不是骗人的!” 数据和身边实例的结合,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三、民心的悄然转变 民众是最务实的。当切实的好处显现出来时,之前的疑虑和谣言便开始冰消瓦解。 发放点前,不再是冷清和抗拒,反而开始排起长队。许多人甚至拿着空碗空罐,主动前来询问:“长官,还有那防疫药汤吗?再给咱来点呗!” “之前俺们瞎琢磨,错怪政府了,这药真管用!” 家庭里,老人开始催促儿孙去领药;军营中,长官们也开始重视,要求士兵们按时服用。 那弥漫全城的苦涩药味,曾经是疑虑和压抑的象征,此刻却仿佛变成了某种令人安心的、代表着“受到保护”的气息。
四、官方态度的微妙变化 初现的成效,也悄然影响着官方层面的态度。 一直冷眼旁观的某些官员,开始私下打听这“辟瘟解毒饮”的方子,甚至也想给自家眷属弄一些。 连之前阻挠最甚的何敬之派系,气焰也不得不收敛了几分。他们可以质疑理论,可以玩弄权术,却难以公开否认眼前正在发生的、有利于稳定的事实。刘县长之流的地方官,更是见风使舵,开始更加“积极”地配合发放工作,甚至将其纳入自己的“政绩”加以宣扬。 陈济棠部长终于得以在更高层次的会议上,更有底气地为林闻溪和中医药辩护,展示初步的数据,要求给予更多支持。
林闻溪的冷静 面对这些积极的变化,林闻溪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清楚地知道:
1. 这并非胜利: 零星的疫情很可能只是试探或是意外,真正的“樱花”尚未绽放。目前的药方对那种级别的毒株能起到多大作用,仍是未知数。
2. 数据仍需完善: 现有的数据还很粗糙,需要更长期、更大量的观察来验证和完善。
3. 供应压力增大: 需求量的激增,对丐帮的药材通道和分散的煎煮点构成了巨大压力。
4. 敌人不会坐视: 对方见到预防措施初显成效,可能会改变策略,加速或改变攻击方式。
然而,成效初现的最大意义,在于稳住了恐慌的民心,赢得了宝贵的信任和时间。它证明了之前的巨大努力没有白费,证明了这条看似“土气”的中西医结合防疫之路,在战时条件下确实行之有效。
民心稳,则大局稳。这为即将到来的、针对“樱花”源头的最终行动,奠定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基础。
林闻溪站在南岸总部,望着山下雾气中似乎恢复了些许生气的城市,轻轻吁了一口气。这只是短暂的喘息,更严峻的考验,必然还在后面。
但至少此刻,希望的光芒,微弱却真实地亮了起来。
第三十八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