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菜园”计划的成功推广,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省城及其周边。那个周末企业团的成功试水,如同一个活体广告,其效应通过参与者的口口相传和朋友圈晒图,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很快,“在张家沟有块地”成了部分都市人群中新潮而又带着点小骄傲的谈资。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周末,通往张家沟的那条原本冷清的乡村公路,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周六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从省城方向驶来,如同迁徙的候鸟,汇聚到张家沟村口。宝马、奔驰夹杂着普通家轿,甚至还有几辆拉风的越野车,它们小心翼翼地行驶在略显狭窄的村道上,最终停在“铁柱集团”临时划出的、由李狗蛋保安队负责维持秩序的停车区。
从车上下来的,是另一番景象。
有穿着全套户外冲锋衣、戴着遮阳帽、手持专业登山杖,仿佛不是来种菜而是来攀登珠峰的中年夫妇;有穿着雪白连衣裙、踩着精致小高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一下车就小心翼翼踮着脚走的年轻女孩;更多的是带着孩子的家庭,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一下车就兴奋地尖叫着在田埂上奔跑,父母则在后面焦急地呼喊,生怕孩子摔进田里。
空气中弥漫着汽车尾气、香水味和泥土芬芳混合的奇特味道。
铁柱、王翠花带着集团精心挑选、临时培训的几位“田园顾问”(主要是二牛手下几个口齿伶俐、技术过硬的年轻社员),早已在“共享菜园”区域的入口处等候。他们穿着统一的、印有“铁柱集团”LoGo的蓝色工装(虽然洗得有些发白),脸上带着淳朴而热情的笑容。
“欢迎来到铁柱共享菜园!我是017号顾问,张二牛,大家叫我二牛就行!”二牛拿着一个简陋的扩音喇叭(李狗蛋不知道从哪淘换来的),努力让自己的普通话听起来标准些,但浓重的乡音依然逗乐了不少城里人。
王翠花则负责登记和引导,她面前摆着一张旧课桌,上面放着认养协议、收款码和一大串写着编号的钥匙扣——那是每个认养单元小工具房的钥匙。
“您好,您是预约认养A区18号地的李女士吗?这是您的协议和钥匙,二牛会带您过去。”
“张先生,您家宝宝真可爱!b区05号地阳光最好,适合种小番茄!”
“请大家先跟我来,我们简单讲解一下注意事项和今天的种植安排……”
场面起初有些混乱。城里来的“地主”们问题千奇百怪:
“顾问,我这块地风水怎么样啊?种什么能发财?”
“你们这肥料真的是有机的吗?不会是骗人的吧?”
“哎呀!有虫子!快帮我弄死它!”
“这锄头怎么用啊?会不会把我的裙子弄脏?”
“小朋友不能乱跑!快回来,那里有泥巴!”
二牛和他的“顾问”团队,以及王翠花,忙得满头大汗,耐心地解答着各种问题,安抚着情绪,示范着农具的使用方法。铁柱则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一会儿帮人调整锄头的角度,一会儿给被虫子吓到的女士解释那是无害的蚯蚓,一会儿又把跑远的孩子领回来。
李狗蛋带着他的保安小队,更是精神高度紧张,既要指挥停车,又要防止好奇的孩子们掉进水沟,还得盯着有没有人顺手牵羊(主要是防范赵有财的人混进来搞破坏),他那根擦得锃亮的木棍和腰间的旧对讲机,成了现场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当大家真正踏入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地,手握锄头,在“田园顾问”的指导下,笨拙地翻开湿润的泥土,播下小小的种子时,一种奇妙的转变开始发生。
最初的嫌弃和笨拙,渐渐被一种新奇的体验和投入的专注所取代。穿着冲锋衣的大叔脱掉了外套,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锄头,嘴里还念叨着:“嘿,这比在健身房撸铁得劲儿!”穿着白裙子的女孩也顾不得形象了,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在土里戳出小坑,放入菜籽,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孩子们更是变成了快乐的泥猴,帮着浇水,追逐蝴蝶,小脸上洋溢着最纯粹的笑容。
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人之间互相交流着种菜心得(尽管大多是现学现卖),孩子们交上了新朋友。原本陌生的城市与乡村,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和情感链接。
“你看!我种的菠菜发芽了!”
“老公,快给我们和咱们的菜地合个影!”
“妈妈,我们下周还来吗?我要看着我的小黄瓜长大!”
“这自己动手种出来的菜,感觉就是不一样啊!看着都香!”
中午,集团食堂(临时扩建了棚子)提供了简单的农家饭菜——土鸡汤、炒时蔬、柴火灶煮的米饭。这些平日里挑剔的城里人,此刻却吃得格外香甜,赞不绝口。不少人围着铁柱和王翠花,询问着各种关于种植、关于农村生活的问题,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友善。
孙小海拿着一个旧数码相机,穿梭在人群中,捕捉着一个个温馨、有趣的瞬间。这些照片和视频,稍后将成为“共享菜园”最有力的宣传素材。
夕阳西下,劳累了一天的“都市农夫”们,带着满身的泥土、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以及一小把自己亲手采摘(或在托管地块由社员代采)的、水灵灵的蔬菜,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车子驶离时,不少人探出车窗挥手告别:“下周末我们还来!”“帮我们看好我们的菜啊!”
喧嚣了一天的张家沟,渐渐恢复了宁静。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那份混合了汗水、欢笑和泥土气息的特殊活力。
铁柱、王翠花、李狗蛋等人,虽然累得几乎散架,但看着那五百块已经被精心耕种、充满希望的菜地,看着账面上新增的、沉甸甸的预付款,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柱哥,真没想到……这帮城里人,干起农活来,还挺像那么回事!”李狗蛋一屁股坐在地上,咧着嘴笑道。
“是啊,”王翠花擦着额头的汗,眼神明亮,“他们是真的喜欢这里,喜欢这种自己动手的感觉。”
二牛则已经开始规划:“总裁,我看有几个家长带孩子特别有耐心,咱们是不是可以搞个‘亲子农耕课堂’?”
铁柱看着眼前这片被赋予了新意义的土地,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这不仅仅是解决了眼前的生存危机,更仿佛是打开了一扇窗,让城里人看到了乡村的价值,也让村民们看到了自身承载的、不同于单纯农产品生产的另一种可能。
“共享”的,不仅仅是土地和蔬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对自然和传统的回归。
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这辆被迫驶入的“共享”快车,虽然起步颠簸,但前景广阔。
然而,他也看到了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流程有待优化,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欠缺……这些都是需要尽快改进的地方。
“大家今天都辛苦了!”铁柱对围拢过来的核心成员说道,“但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地主’要来!咱们得把服务做得更好,把体验做得更棒!让每一个来张家沟的人,都能爱上这里,都能成为咱们‘铁柱’品牌的忠实朋友!”
夜色降临,铁柱独自一人走在田埂上,看着那些在月光下静静生长的秧苗(包括系统加速培育的和“地主”们亲手种下的),摸了摸怀里的板砖。
“砖爷,您看,这地里,好像不止长出了菜,还长出了点别的什么东西……”
【哼!人心所向,方为根本!此模式虽好,然管理挑战巨大,易生事端!汝当谨慎经营,莫要辜负了这份来自城市的信任!】砖爷的提醒依旧冷静而客观。
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无论如何,“共享菜园”这步棋,让他在与宋思明的这场不对称战争中,看到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战略缓冲带。
城里人认领土地的脚步,不会停止。而“铁柱集团”的故事,也将在与这些新“地主”的互动中,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