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清晨,寒气渐浓,皇宫的太和殿内却气氛凝重。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手中捏着一份来自北境的急报,上面 “蛮族三万骑兵南下,边境三县沦陷,流民涌入雁门关” 的字句,像一根根针,刺得他心头发紧。
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神色各异。兵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北境急报事关重大,蛮族来势汹汹,雁门关虽有陆辰镇守,但兵力只有两万五千人,恐难抵挡三万蛮族骑兵。臣恳请陛下立刻调派京营兵力,驰援北境!”
皇帝沉默片刻,目光扫过百官:“诸位爱卿,此事该如何处置?谁愿领兵出征,抵御蛮族?”
百官们面面相觑,纷纷低下头,无人应声。京营的士兵久居京城,养尊处优,战斗力远不如边境军队,而蛮族骑兵素来凶悍,此次又是背水一战,谁都不想去趟这趟浑水。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太子锦袍的身影出列,正是萧承煜。他面容俊朗,眼神坚定,走到殿中,双膝跪地,高声道:“父皇,儿臣愿往!”
皇帝一愣,随即道:“承煜,你从未领兵打仗,蛮族凶悍,此去凶险,你……”
“父皇,国难当头,岂能因凶险而退缩?” 萧承煜打断皇帝的话,语气慷慨激昂,“北境是大乾的门户,雁门关是京城的屏障,蛮族一日不除,大乾一日不得安宁!儿臣虽无实战经验,但自幼熟读兵法,又曾参与南方救灾,深知百姓之苦。此次出征,儿臣愿以血肉之躯守护国门,为父皇分忧,为百姓解难!”
他顿了顿,又道:“陆辰虽镇守北境有功,但毕竟年轻气盛,恐难当大任。儿臣愿领兵前往,与陆辰协同作战,共破蛮族!”
萧承煜的话音刚落,朝中依附于他的官员立刻纷纷附和。
“太子殿下英明!殿下仁心仁德,又有谋略,定能击退蛮族!”
“陛下,太子殿下主动请缨,足见其爱国之心,臣恳请陛下应允!”
“是啊陛下,有太子殿下前往,北境定能化险为夷!”
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萧承煜跪在地上,抬头望着皇帝,眼中满是 “殷切期盼”。他心中清楚,这是他翻身的绝佳机会。自从被陆辰多次打压,声望受损,又因诬陷陆辰被贬闭门思过,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此次若能领兵击退蛮族,建立军功,不仅能挽回声望,还能趁机夺取北境的兵权,一举两得。
皇帝看着萧承煜,心中犹豫不决。他知道萧承煜缺乏实战经验,南方救灾的丑闻也让他对其能力有所怀疑。可眼下,百官无人愿领兵出征,萧承煜主动请缨,又有众多官员附和,若是拒绝,恐怕会寒了太子的心,也会让百官觉得他不信任太子。
而且,皇帝心中对陆辰也颇有猜忌。陆辰在北境势力日益强盛,手握重兵,民心所向,已经超出了一个臣子应有的本分。若是让萧承煜领兵前往,既能支援北境,又能制衡陆辰,可谓一举两得。
就在皇帝即将点头应允之际,御史大夫突然出列,躬身道:“陛下,不可!太子殿下从未领兵,缺乏实战经验,蛮族凶悍,此去恐难胜任。陆辰在北境经营多年,军队战斗力强悍,又熟悉蛮族习性,不如让陆辰为主帅,朝廷派遣援军为辅,这样更为稳妥。”
“御史大夫此言差矣!” 萧承煜的亲信李修立刻反驳,“陆辰虽有战功,但恃功自傲,目中无人,若让他为主帅,恐难节制。太子殿下虽无经验,但有仁德之心,又熟读兵法,加以老将辅佐,定能取胜!”
“李大人,打仗可不是纸上谈兵!” 另一位老臣出列道,“南方救灾,太子殿下已经出过一次差错,导致灾民死伤无数,如今再让他领兵,若是战败,北境沦陷,后果不堪设想!”
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支持萧承煜的官员与反对的官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萧承煜跪在地上,脸上露出 “悲愤” 之色:“父皇,儿臣知道,朝中有人质疑儿臣的能力,可儿臣愿意用性命担保,此次出征,定能击退蛮族!若不能取胜,儿臣愿提头来见!”
皇帝看着争论不休的百官,又看了看 “态度坚决” 的萧承煜,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百官安静,沉声道:“好了,诸位爱卿不必再争。太子主动请缨,爱国之心可嘉,朕决定,封萧承煜为南路招讨使,领兵一万五千人,自太原府北上,驰援北境;陆辰为北路总指挥,统辖北境军及朝廷援军两万,两军在雁门关会师,共破蛮族!”
“父皇英明!” 萧承煜心中大喜,连忙磕头谢恩。
“陛下,这……” 御史大夫还想再说什么,却被皇帝抬手打断。
“此事就这么定了!” 皇帝语气坚定,“兵部立刻调兵遣将,准备粮草物资,太子三日后启程!”
百官们见状,纷纷躬身道:“臣等遵旨!”
退朝后,萧承煜回到太子府,心腹李修立刻迎了上来:“殿下,恭喜殿下!此次领兵出征,定能建立不世之功,挽回声望!”
萧承煜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陆辰,这次军功,本太子志在必得!等我击退蛮族,看你还如何在北境立足!”
他转身对李修说道:“立刻让人清点粮草、兵器,挑选精锐士兵。另外,派人去太原府打点,确保我们一路畅通无阻。还有,密切关注陆辰的动向,我要知道他的一举一动!”
“属下遵令!” 李修躬身领命。
萧承煜走到窗前,望着北境的方向,眼神阴鸷。他知道,这是他与陆辰的又一次较量,这一次,他必须赢。而远在雁门关的陆辰,还不知道京城的朝堂博弈已经落幕,一场针对他军功的图谋,正在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