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的城楼上,陆辰正拿着望远镜,观察着远方的草原。风雪已经停歇,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可他的心中,却没有丝毫暖意。边境三县的惨状还历历在目,流民们的哀嚎还萦绕在耳边,蛮族的骑兵随时可能兵临城下,而京城的消息,却迟迟没有传来。
“王爷,京中眼线传来密报!” 陈武快步走上城楼,递过来一封密封的密信。
陆辰心中一紧,立刻拆开密信。密信上详细描述了京城朝堂的情况:萧承煜主动请缨,皇帝封其为南路招讨使,领兵一万五千人北上,与北境军会师雁门关。
“萧承煜!” 陆辰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神瞬间变得冰冷。他太清楚萧承煜的心思了,这个时候主动请缨,分明是想趁机抢夺军功,挽回他受损的声望,甚至可能想趁机夺取北境的兵权。
“王爷,萧承煜这是想摘桃子啊!” 赵虎愤怒地说道,“我们在北境浴血奋战,他却想坐享其成,太过分了!”
陆辰没有说话,转身走下城楼,回到城主府的书房。他坐在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对策。萧承煜缺乏实战经验,手下的京营士兵战斗力低下,让他领兵前来,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添乱。更重要的是,一旦让他参与此战,无论胜负,他都能分走一半的军功,这是陆辰绝不能容忍的。
“必须阻止他!” 陆辰下定了决心。他立刻让人拿来纸笔,开始起草奏折。
奏折的开头,陆辰先详细描述了北境的战况:蛮族三万骑兵的部署、边境三县的损失、流民的安置情况,以及北境军的备战状态,让皇帝清楚当前的局势有多严峻。
接着,陆辰话锋一转,细数萧承煜的不足:“太子殿下仁心仁德,然从未领兵出征,缺乏实战经验。蛮族骑兵凶悍异常,战法诡谲,非纸上谈兵所能应对。昔日南方救灾,太子殿下因决策失误,导致赈灾款被克扣,灾民疫病横行,死伤无数,此乃前车之鉴。如今北境战事凶险,若让太子殿下领兵,恐难胜任,稍有不慎,便会危及北境安危,累及大乾江山。”
然后,陆辰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臣以为,当前北境战事,应以北境军为主力。北境军常年驻守边境,熟悉蛮族习性,战斗力强悍,又装备了连发弩、炸药包、蒸汽投石机等新式武器,足以应对蛮族的进攻。朝廷可派遣援军一万,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统领,归臣节制,与北境军协同作战,这样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彰显自己的备战底气,陆辰还附上了蒸汽投石机的改良方案图纸。图纸上详细标注了蒸汽投石机的结构、原理、射程和威力,以及批量生产的可行性。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已命工匠改良蒸汽投石机,以蒸汽机驱动,射程可达五百步,可投掷五十斤重的炸药包,威力无穷。目前已有十台样机调试完毕,批量生产后,足以重创蛮族骑兵。”
最后,陆辰在奏折中恳请皇帝:“臣愿以性命担保,定能守住雁门关,击退蛮族,收复边境三县。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让太子殿下留居京城,辅佐朝政,另择良将统领援军,与臣共破蛮族!”
写完奏折,陆辰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遗漏。他让人找来最可靠的亲信,吩咐道:“立刻将这封奏折送往京城,务必亲手交给陛下,不得延误,也不能让任何人知晓奏折的内容!”
“是!属下遵令!” 亲信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藏在身上,立刻启程前往京城。
安排好奏折的传递,陆辰立刻召集陈武、赵虎、周顺等人,召开军事会议。
“萧承煜领兵一万五千人北上,想要抢夺军功,我们绝不能让他得逞!” 陆辰开门见山,“陈武,你继续加强城防,增派巡逻士兵,密切关注蛮族的动向,一旦发现蛮族骑兵,立刻禀报;赵虎,你负责整顿军队,加强训练,尤其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训练,确保随时能投入战斗;周顺,你加快蒸汽投石机的量产和调试,炸药包也要足额准备,三日内,我要看到至少二十台蒸汽投石机部署在城墙上!”
“是!属下遵令!” 三人齐声领命。
周顺犹豫了一下,说道:“王爷,蒸汽投石机的量产需要大量的精铁和煤炭,目前我们的库存虽然充足,但赶制二十台,时间上恐怕有些紧张。”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 陆辰语气坚定,“蛮族随时可能兵临城下,萧承煜也在赶来的路上,我们没有时间了!让所有工匠加班加点,伙食加倍改善,每人每日多加五百文工钱,务必在三日内完成任务!”
“属下明白!” 周顺点头道。
会议结束后,众人立刻分头行动。机械工坊内,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炉火熊熊,铁器撞击的 “叮叮当当” 声不绝于耳;军营中,士兵们加紧训练,呐喊声震天动地;城墙上,士兵们忙着加固城防,安装蒸汽投石机,整个雁门关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氛围中。
陆辰站在书房内,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担忧与坚定。他不知道皇帝是否会采纳他的建议,但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要守住雁门关,击退蛮族,绝不能让萧承煜的图谋得逞。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奏折还在路上,萧承煜已经开始了他的北上之旅,一场围绕着雁门关的军功争夺战,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