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自知命不久矣,便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咐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零受命,发誓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兴复汉室。
曹操得知刘备病重,料定蜀汉内部必将陷入动荡,决定趁此良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为统一天下做最后的准备。在婉兮的参谋下,曹操一方面加强对边境的军事部署,防范孙权和蜀汉可能的反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内政,推行屯田制,鼓励农桑,充实国力。
与此同时,孙权虽在夷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也深知曹操才是最大的威胁。为了巩固自身势力,孙权积极与周边势力交好,加强水军建设,并暗中关注着曹操和蜀汉的一举一动。
在曹操的治理下,北方地区经济逐渐繁荣,军队战斗力日益增强。婉兮又建议曹操广纳贤才,设立专门的机构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一时间,天下有才之士纷纷前来投奔,曹操帐下人才济济,实力愈发雄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的消息传来,曹操认为出兵的时机已到。他召集众将,商议进攻蜀汉的策略。婉兮详细分析了蜀汉的局势:“如今刘备新亡,刘禅年幼,人心不稳。但诸葛亮足智多谋,必定会全力辅佐刘禅,加强防御。我们不可贸然进攻,需先试探其虚实,再寻破敌之策。”
曹操采纳了婉兮的建议,先派小股部队佯装进攻蜀汉边境,观察蜀汉的防御部署。诸葛亮识破了曹操的计谋,并未轻易出兵,而是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婉兮见此情形,又生一计:“丞相,我们可利用蜀汉内部新旧势力交替的矛盾,派人潜入蜀中,煽动一些对刘禅继位不满的旧臣,制造内乱。待其内部混乱之时,我们再大举进攻。”
曹操依计行事,派出了一批善于言辞、精通谍报的谋士潜入蜀中。这些人在蜀中暗中联络各方势力,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使得蜀汉朝廷内部人心惶惶,矛盾激化。诸葛亮察觉到了内部的异常,一边加紧排查内奸,稳定人心;一边加强军事防御,以防曹操大军来袭。
然而,曹操的一系列行动引起了孙权的不安。孙权深知,若曹操成功吞并蜀汉,下一个目标必将是东吴。于是,孙权主动派使者前往蜀汉,表达了愿意再次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的意愿。诸葛亮权衡利弊后,决定与孙权再次联合,以抵御曹操的威胁。
得知孙刘再次结盟的消息,曹操并未慌乱。婉兮向他进言:“孙刘联盟虽再次形成,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彻底消除,只是因我军的压力暂时联合。我们可利用这一点,继续施展离间计,分化他们的联盟。同时,加强自身军事准备,一旦他们联盟出现裂痕,便立刻出兵。”
曹操一面派使者在孙刘之间制造猜疑,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在边境集结,摆出一副随时进攻的架势。孙刘联军不敢懈怠,也在边境布下重兵,双方剑拔弩张,局势一触即发。在这紧张的对峙中,婉兮凭借着她的智慧和谋略,不断为曹操出谋划策,试图打破僵局,引领曹操走向统一天下的巅峰,而三国的局势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智谋较量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宛如一幅宏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在乱世的风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