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黑木保持着审慎甚至挑剔的态度,但陈晓那份关于菲律宾美军实力的报告,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梅机关乃至更高层的情报和决策圈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持续的涟漪。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战略情报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中。黑木明显加强了对南洋方向,特别是美军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力度。来自各方、真假难辨的关于菲律宾美军的情报雪片般飞来,都需要陈晓带领手下有限的几个分析员进行筛选、甄别、研判。
而陈晓注意到,这些情报需求的指向性变得更加明确:
更多要求核实:美军雷达站的部署位置、数量、型号以及——最重要的——其值班规律和可靠性评估。
(陈晓小心翼翼地引导结论偏向“设备先进但部署数量不足,且热带环境可能影响稳定性”。)
更多要求关注:美军海军舰艇的调动规律,尤其是航母和战列舰离港入港的准确时间。
(陈晓一边整理信息,一边内心冷笑:等着吧,就快有“准确时间”了。)
更多要求分析:美军飞行员的训练强度和实战演练频率,试图找出其作息规律和可能的疲惫点。
(陈晓给出的分析总是强调其“训练刻苦但处于和平状态,警惕性随时间推移可能呈现周期性波动”)。
这些细微的变化,清晰无误地表明:陈晓那份强调美军强大但戒备状态、并暗示“突然性”至关重要的报告,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日特的思维模式和战略重心。他们正在不自觉地沿着陈晓画出的路线图,一步步地完善着那个疯狂偷袭计划的细节。
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沉重感压在陈晓心头。
他坐在更宽敞的办公室里,处理着更高密级的文件,享受着更高的待遇和尊敬。周围的人都用看“天才”和“功臣”的眼神看着他。小林弘树几乎每天都要来表扬他几句,仿佛他是什么稀世珍宝。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正在用最专业的笔触,最严谨的逻辑,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针对自己同胞和盟友的血腥屠杀,提供着最关键的情报支撑。他的每一次“精准”分析,每一次“合理”推断,都可能意味着未来战场上更多生命的消逝。
这种感觉,比身处枪林弹雨更让人窒息。
他就像是一个被绑在战争机器轮子上的旁观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添加的燃料,让这台机器以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方向,冲向毁灭的深渊,既毁灭敌人,也最终毁灭它自己。
偶尔,他会从一些经过黑木之手转来的、更高层的决策备忘录或情报需求文件中,瞥见更宏大的动向:
海军方面对气象水文资料的需求变得异常迫切,特别是北大平洋冬季航线及菲律宾附近海域的气象规律。
关于美军珍珠港基地的情报搜集等级,被秘密提升到了最高级别,与菲律宾同一等级。
某些部门开始秘密搜集关于大型鱼雷在浅水区域使用的技术资料和战术案例……
这些零碎的拼图,在他这个来自未来的人眼中,正在迅速拼接成那个清晰而恐怖的历史画面——双线偷袭,珍珠港与菲律宾同时动手。
他的“季风”行动,带回的不仅仅是情报,更像是在历史的轨道上,又狠狠推了一把加速度。
成功了吗?从打入敌人内部、获取信任、影响决策的角度看,他成功了,而且是大获成功。
但这种成功,带着血的味道和沉重的负罪感。
下班时间到了,陈晓疲惫地揉了揉额角,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华灯初上的上海滩,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畸形的繁华景象。
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太平洋地区,都即将因为他这份“成功”的报告,而被卷入更深的战火之中。
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了一口,烟雾模糊了窗外的夜景。
“季风”已然吹过,但它带来的,不是甘霖,而是即将席卷一切的腥风血雨。
他掐灭烟头,转身离开办公室。
门外的走廊灯火通明,但在他眼中,前路却仿佛变得更加黑暗和不确定。
报告的影响已经产生,历史的车轮正在加速。
而他,也被这股洪流裹挟着,奔向未知的、更危险的未来。
下一步,他又该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