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73号,一栋看似普通的四层灰砖楼房,门口挂着“东南兴亚商会”的牌子,进出的多是些穿着西装或和服的职员模样的人,看起来与周围的其他贸易公司并无二致。但陈晓知道,这里就是上海日特机关的一个重要窝点,梅机关的经济情报分支很可能就设在这里。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新做的西装——用特务机关预支的“置装费”买的,合身,体面,符合一个“顾问”的身份。他迈步走进大楼。
前台是一个面无表情的日本女人,核查了他的证件和报到通知后,用内部电话确认了一下,然后由一个沉默的警卫领着他上了三楼,来到一间挂着“调查课”牌子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已经有五六个人,大多是日本人,穿着西装或军便服,气氛压抑而安静,只有打字机和翻阅文件的沙沙声。一个课长模样的中年男人接待了他,语气冷淡地交代了一些基本纪律:准时上班(虽然他们往往没有下班概念)、不该问的别问、所有文件不得带出、绝对服从命令等等。
然后,他被带到了他的工位——靠窗的一张旧桌子,上面堆着一些过期的报纸和商业杂志。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阅读、筛选、翻译这些公开出版物中可能蕴含经济情报价值的信息,并写成摘要报告。
工作内容枯燥,权限极低,接触不到任何核心机密。这显然还是一种观察和考验。
陈晓没有任何抱怨,立刻投入工作,表现得像一个刚刚找到稳定工作、急于证明自己的年轻人。他阅读速度极快,筛选信息精准,翻译流畅,写的摘要条理清晰,甚至还能偶尔加上一点自己的“浅见”。
他的效率很快引起了课长的注意,看他的眼神少了几分最初的冷漠。
几天后,下午临近下班时,课长突然通知他:“陈桑,小林先生要见你。”
陈晓心里一紧,知道关键时刻来了。他跟着课长来到大楼顶层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小林弘树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看着一份文件。
“课长,你先出去。”小林头也没抬。
课长躬身退下,办公室里只剩下陈晓和小林弘树。
沉默持续了几分钟,只有小林翻动纸张的轻微声响。陈晓垂手站在桌前,心跳加速,但脸上保持着恭谨和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
终于,小林放下文件,抬起头,冰冷的目光落在陈晓身上。
“在这里工作,还习惯吗?”他淡淡地问道。
“回小林先生,很好。能学到很多东西。”陈晓恭敬地回答。
“嗯。”小林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审视着他,“王桑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他是个蠢货,不懂得珍惜帝国给予的机会。但你不同,陈桑,你看起来很聪明,也很懂分寸。”
陈晓适当地低下头:“多谢小林先生夸奖,我只是做好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小林重复了一句,语气莫测,“如果,我想给你更多的‘分内之事’,让你接触一些……更敏感,也更危险的工作,你敢不敢做?”
来了!真正的招揽!
陈晓脸上立刻露出“震惊”和“犹豫”的表情,甚至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声音有些发干:“更敏感……小林先生,我……我只是有点做生意的经验,恐怕难当大任……”
“做生意?”小林嗤笑一声,“在这里,没有什么纯粹的生意。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帝国的战略服务。你需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街道:“我看过你写的报告,有点意思。但你那些从报纸上看来的东西,格局太小了。我们需要的是能真正洞察支那经济脉络,能找到其弱点,能为帝国决策提供依据的情报。这需要接触到一些……不公开的信息,甚至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这个过程很危险,一旦加入,就没有退路。你,想清楚了吗?”
陈晓脸上挣扎之色更浓,眼神中充满了对“危险”的恐惧和对“机遇”的渴望,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像是下定了巨大决心,猛地一咬牙,躬身道:“承蒙小林先生如此看重,陈某……虽才疏学浅,也知知遇之恩!愿为先生效犬马之劳!只是……恳请先生多多指点,我怕做不好,辜负了先生的信任!”
他这番话,把一个既害怕又想抓住机会的年轻人的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林弘树盯着他看了几秒钟,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任何一丝虚伪。最终,他点了点头:“很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明天起,你调到内部情报分析组,负责协助处理一些电文翻译和初步研判。会有人带你。”
他走回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证件,扔到桌上:“这是你的新通行证,可以进入大楼大部分区域。记住,管好你的眼睛和嘴巴。”
陈晓双手微微颤抖地(这次不全是演技)拿起那个深蓝色的证件,上面盖着钢印,贴着他的照片,职务栏写着“特别顾问”。有了它,他才算真正踏入了这个魔窟的门槛。
“是!属下明白!定当恪尽职守,严守秘密!”他立正鞠躬,语气激动而坚定。
“出去吧。”小林挥挥手,重新坐回椅子上,拿起文件,仿佛刚才只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陈晓再次躬身,退出了办公室。关上门的那一刻,他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握着那本沉甸甸的通行证,他知道,一段更危险、更黑暗的旅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