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爷爷的事在社区传开后,居委会主任特意来到花坊,手里拿着一件印着“社区小志愿者”的红色马甲。“念安,你用能力帮助李爷爷的事太让人感动了!我们想邀请你成为社区小志愿者,和我们一起关注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你愿意吗?”主任笑着把马甲递过去。
念安眼睛一亮,立刻接过马甲套在身上,拉了拉衣角,郑重地点头:“我愿意!我想帮更多人!”陆哲远和叶清禾站在一旁,看着儿子挺直的小身板,脸上满是欣慰。主任又补充道:“不用有压力,每天放学后来社区转一转,和爷爷奶奶、小朋友们聊聊天就行,有需要帮忙的再告诉我们。”
从那天起,社区里多了一道红色的小身影。每天放学后,念安都会穿着志愿者马甲,先去社区办公室报到,再跟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他不像以前那样直接说出“轨迹”,而是用更自然的方式关心大家——看到独居的张奶奶家窗户没关好,就说“张奶奶,我帮您把窗户关上吧,晚上风大”;发现留守儿童小宇身上有淡淡的灰色轨迹,就拉着他一起玩“安全知识小游戏”,教他遇到困难要找社区叔叔阿姨。
有一次,念安跟着工作人员走访独居的王爷爷家,看到老人身上的轨迹里有一丝黄色光晕,像是和“物品丢失”有关。他没有直接问,而是在帮爷爷整理书桌时,故意说:“王爷爷,您的老花镜真好看,平时放在哪里呀?我帮您收好吧,免得找不到。”王爷爷一拍脑袋:“哎呀,我昨天找了半天老花镜都没找到,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放在厨房抽屉里了!”果然,在念安的“提醒”下,王爷爷很快找到了老花镜,笑着说:“这孩子真是我的小福星!”
还有一次,社区组织留守儿童去公园放风筝,念安看到小彤身上的轨迹里有红色波动,知道她可能会在河边滑倒。他悄悄拉着小彤的手,把她带到草坪上:“小彤,我们在这边放风筝吧,这里的风更大,风筝飞得更高!”小彤半信半疑地跟着他走,没过多久,就看到刚才她站的河边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滑倒了,吓得吐了吐舌头:“念安,谢谢你呀,不然滑倒的就是我了!”
念安的“细心”渐渐被社区居民熟知。独居老人们看到他来,都会拿出藏在抽屉里的糖果;留守儿童们一放学,就会在社区门口等他一起玩;工作人员也常说:“有念安在,我们都省心多了,他总能发现大家需要什么。”念安自己也很开心,每天晚上都会在日记里记录帮助别人的小事,画满了星星和笑脸。
有天晚上,念安写完日记,拿着本子跑到陆哲远身边:“爸爸,你看,我这个月帮了12位爷爷奶奶、8个小朋友!”陆哲远接过日记,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和可爱的插画,笑着问:“累不累呀?”念安摇摇头,趴在他腿上:“不累!看到大家笑,我就觉得很开心。原来能力不只是用来‘看’的,还要用心去帮才行。”
社区主任也经常给陆哲远打电话,夸赞念安:“这孩子太懂事了,现在社区的独居老人都盼着他来,留守儿童也开朗了不少。我们打算下个月给他发‘优秀志愿者’证书呢!”陆哲远连忙说:“都是孩子应该做的,能为社区出份力我们也高兴。”
月底的社区表彰大会上,念安穿着干净的志愿者马甲,站在领奖台上,接过了“优秀志愿者”证书。台下的居民们用力鼓掌,老人们眼里闪着泪光,小朋友们喊着“念安哥哥最棒”。念安举着证书,看着台下熟悉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他终于明白,自己的能力从来不是“超能力”,而是连接爱与温暖的纽带,只要用心去守护,就能让社区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散会后,念安被一群小朋友围着,七嘴八舌地问:“念安哥哥,你怎么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呀?”念安笑着说:“因为我会用心听大家说话,用心看大家需要什么呀。”陆哲远看着儿子被孩子们围绕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最好的成长,就是让孩子在传递爱与温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而这份价值,将成为他一生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