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走到天启三年五月初一。
钟擎回到额仁塔拉已有三天,
他并没急着去见被马黑虎他们困在二道河畔的黄台吉,
只是拨了些粮食和燃料过去,确保那家伙饿不死也冻不死就行。
他一回来就扎进了千头万绪的忙碌里,
因为他要着手做一件在他看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种树。
他要在额仁塔拉大规模地种树,然后沿着从额仁塔拉到榆林的这条南线,全都种上树。
他计划以宁塞堡为节点,那里将来不仅要有驻军,还要成为一个森林养护站。
他这么决断,也是因为考虑到尤世威那边今年再想大规模种地为时已晚,
等开垦出农田估计都快五月了,索性先把这个计划放一放,直接把树苗种下去。
反正尤世威刚在榆林清理了一批豪强,今年榆林边军的粮饷是不用发愁了。
等到来年开春,钟擎还打算沿着黄河水道,在两岸也大量种植树木,
以此来固住水土,减少流失,从根本上保护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大河。
钟擎如此迫切地推动这件事,根源在于那个悬在他心头最大的威胁——小冰河期。
这并非仅仅是大明一朝的劫难,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气候剧变。
只是大明倚仗的农业根基太过脆弱,社会矛盾又已绷紧到了极限,使得这场天灾的后果尤为惨烈。
根据史料记载,未来的岁月里,可怕的严寒将成为常态,
广东、江西会下起暴雪,太湖、淮河乃至长江都会多次封冻。
气候会变得极端而混乱,北方会有持续多年的大旱,
赤地千里,而江淮流域却可能暴雨倾盆,洪涝成灾。
这种反复无常的旱涝侵袭,将导致粮食连年绝收,
最终引发席卷全国的恐怖饥荒,这无疑是动摇国本的最直接重击。
不仅如此,这场气候灾难的影响是环环相扣的。
它对纬度更高的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打击更为致命,
持续的酷寒与干旱会让牧草枯死,牲畜成群倒毙。
为了生存,北方的游牧部落和未来的后金,
南侵的动机将变得空前强烈,他们不再是为了劫掠,而是为了整个部落的存亡寻找活路。
这将使大明陷入内忧外患、两线作战的绝境。
甚至远在美洲的白银生产也会因气候异常和社会动荡而锐减,
而大明庞大帝国运转所依赖的白银货币,相当部分正来自海外。
这条贸易链条的断裂,会在未来引发可怕的白银通货紧缩,
使得朝廷财政枯竭,民间经济凋敝,这被钟擎视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致命稻草。
因此,在钟擎看来,抓紧眼下相对稳定的时间窗口,
大规模植树造林,固土蓄水,调节局部气候,
虽不能逆转全球性的气候变迁,但或许是能为这片土地,
为未来挣扎求生的人们,多增添一分抵御灾难的微弱资本。这便是在与天争命。
钟擎站在额仁塔拉的一处高坡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在春风中泛起微澜的草原。
他身后不远,是日益成形的辉腾城基业,而更远处,
则是被刻意保留乃至开始培育的原始草场与试验林区。
他推动的种树大业,远非旁人眼中简单的“栽几棵树”那般简单,
这是一场针对残酷小冰河期的、系统而倔强的逆天改命。
在他清晰的规划里,这片正在孕育的森林,
将如同一位沉默而强大的守护神,从多个层面彻底重塑这片土地的命运。
防风固沙是当务之急。
肆虐的西北风卷着沙尘,是草原春季的噩梦。
而一道道新生的林带,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
当狂风遇到这些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坚韧防线时,其嚣张的气焰会被层层削弱。
这不仅意味着新开垦的农田里的幼苗能减少被吹倒或掩埋的风险,
也意味着辉腾城的每一座新建的屋舍、每一处工事,都能免受风沙日复一日的侵蚀。
更根本的是,树木强大的根系能像无数只手指牢牢抓住土壤,
从根本上遏制流沙的侵袭,一步步将活动的沙丘固定下来,
为基地拓展出更多可供居住和耕种的土地。
调节水文更是关乎生死存亡。
小冰河期的气候特征是极端,要么长期干旱,要么暴雨成灾。
树木的根系能深深扎入地下,像海绵一样帮助土壤吸收和储存宝贵的雨水,减少宝贵水分的地表流失。
同时,茂密的树冠能有效遮蔽土壤,减少水分的直接蒸发。
这样一来,地下水能得到更好的补充,井水会变得更加丰沛,
土壤的保墒能力也会极大增强,这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
甚至在暴雨来临之时,广阔的林地也能吸纳大量雨水,减轻下游地区突发洪水的压力。
调节小气候则是意想不到的“天然空调”。
在炎炎夏日,树木通过蒸腾作用,
能有效降低林区及下风区域的温度,营造出比裸露草原凉爽数度的宜人环境。
而在凛冽寒冬,这些林带又能成为削弱寒风的屏障,
使基地内部的气温相对高于外部旷野,节省下大量宝贵的取暖燃料。
虽然效果有限,但森林蒸腾作用带来的水汽,
也有可能略微增加局地的降水概率,这在干旱的草原地区,每一滴雨水都意义非凡。
改良土壤是着眼未来的长远投资。
尤其是像榆树、沙枣这类树木,
它们的枯枝落叶腐烂后能形成肥沃的腐殖质,这是最好的天然肥料。
年复一年,贫瘠的沙质土壤将逐渐变得肥沃、疏松,更适合精耕细作。
这片森林更将带来巨大的战略与军事优势。
对辉腾军而言,成片的森林是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
它将极大阻碍游牧民族最倚重的骑兵部队的机动和冲锋,使其优势荡然无存。
同时,茂密的林木为埋伏、撤退、隐蔽重要设施提供了绝佳条件。
任何敌人想要穿越林带,都必然会产生巨大动静,这能为基地守军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
在经济生产上,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宝库。
木材可用于建筑、制造工具和充当燃料;
林下可以发展养殖、采集药材、菌类或养蜂等副业;
甚至某些树木的果实如榆钱、沙枣,在饥荒年月也能作为应急食物。
最重要的是人心与声望。
当大明北方大部分地区因小冰河期的摧残而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时,
额仁塔拉及其延伸的绿色走廊却能做到绿树成荫、生机勃勃。
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传,能为无数绝望的流民提供活下去的希望和投奔的方向。
这种“改天换地”的能力,也必将被民众和部下视为某种神迹或天命所归的象征,
极大地增强整个势力的凝聚力和钟擎的权威。
因此,在钟擎看来,种树绝不仅仅是为了绿化。
这是在铸造一道生命的屏障来抵御风沙严寒,
建立一个集防御与生产于一体的稳固基地,更是打造一个象征秩序、希望与力量的强大符号。
这片正在努力生长的绿色,将成为辉腾军在这明末乱世中崛起的最坚实根基。
他弯下腰,从身旁的苗圃里拿起一株嫩绿的榆树苗,
仔细端详着它蓬勃的生机,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片荫蔽天下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