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针声
第三幕:绣品与传承(续)
【针声“沙沙”,夹杂着几人的说笑,宫束班的班房里,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东汉传下来的麻柳刺绣,在这群“憨货”的手里,不仅没有失传,反而越来越鲜活,像田里刚冒芽的麻苗,在阳光里慢慢舒展,朝着更远的地方生长。】
春桃:(绣着新帕子上的桃花,突然抬头)林阿婆,等咱们绣好了城里张老板的屏风,能不能在屏风上绣上咱们宫束班的名字啊?就绣在角落,小小的一个,让看到屏风的人都知道,这是咱们这群人绣的!
林阿婆:(手里的针顿了顿,随即笑了)傻丫头,咱们绣的针脚,就是咱们的名字。东汉的绣娘没留名字,可她们的绣品传了这么多年,谁不说好?咱们不用把名字绣在布上,只要把活儿绣好,人家看到这麻柳刺绣的针脚,就知道是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这才是最金贵的“名字”。
秀莲:(拍了下手,手里的线轴都晃了晃)林阿婆说得对!就像镇上人买绣帕,不用问是谁绣的,摸一摸针脚、看一看颜色,就知道是咱们的活儿。上次王婶来买帕子,拿起一块就说“这是春桃绣的吧?颜色亮堂”,拿起另一块又说“这是秀莲的,速度快还齐整”,你看,咱们的手艺早就刻在绣品上了!
【桂婶端来刚晒好的麻线,线身带着阳光的暖香,她把线分发给几人,又拿起春桃绣了一半的桃花帕子,轻轻抚过针脚。】
桂婶:你看这线,是咱们自己纺的麻,晒足了二十天太阳,软和又有韧劲,绣在布上不容易断。东汉那会儿的绣娘,用的也是这样的麻线吧?她们在土炕上绣,咱们在班房里绣,虽然地方不一样,可手里的针、心里的劲是一样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是镇上的小花,才十二岁,常来班房看她们绣活。小花手里攥着一个布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来,眼睛盯着桌上的“耕织图”绣品,挪不开脚步。】
小花:(小声问,手指轻轻碰了碰绣品的边角)林阿婆,春桃姐,这是你们绣的吗?真好看……我也想学麻柳刺绣,行不行啊?
【春桃立刻放下绣针,拉着小花的手,把她带到自己的绣绷前,拿起一根细针,教她捏针的姿势。】
春桃:当然行!你看,捏针要这样,手指轻轻捏住针尾,别太用力,不然会扎到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会拿针呢,也是林阿婆一点点教我的。
林阿婆:(看着小花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笑意)小花要是想学,就常来。咱们麻柳刺绣,不怕人学,就怕没人学。东汉传下来的手艺,得有人接,才能一代代传下去。你看春桃,半年前还不会藏针脚,现在都能教别人了;秀莲以前毛躁,现在绣的梅花比谁都匀——只要肯学,谁都能绣好。
小花:(用力点头,手里的针捏得稳稳的)我肯定好好学!以后我也要进宫束班,跟你们一起绣帕子、绣屏风,让更多人知道麻柳刺绣!
【秀莲笑着拿出一块小绣布,递给小花,又找了根红色的麻线,帮她穿好针。】
秀莲:那咱们就说定了!以后你就是宫束班的“小徒弟”,春桃教你配色,我教你起针,桂婶教你理线,林阿婆教你最厉害的盘金绣!
【小花接过绣布和针,小心翼翼地在布上扎下第一针,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可眼里满是认真。阳光落在她小小的身影上,也落在春桃、秀莲、桂婶和林阿婆的身上,五个人的影子在墙上叠在一起,像一幅慢慢铺展的传承画卷。】
林阿婆:(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你们看,这就是传承啊。东汉的绣娘把手艺传给她们的女儿、儿媳,她们再传给下一代,传到咱们这儿,咱们再传给小花这样的孩子。只要还有人愿意拿针、愿意学,麻柳刺绣就不会断。
【春桃看着小花认真的样子,又看了看桌上满是生机的绣品,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她拿起自己的绣针,重新回到绣绷前,金线在她手里穿梭,桃花的花瓣渐渐饱满,像要从布上开出来一样。秀莲也拿起绣针,开始绣新的梅花,针脚比之前更匀;桂婶整理着绣线,把线轴摆得整整齐齐;林阿婆则拿起那幅“双蝶戏花”,轻轻抚摸着完成的绣品,蝴蝶的翅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真的要飞出绣布,飞向更远的地方。】
【班房里的针声“沙沙”,夹杂着小花偶尔的提问声、春桃的讲解声、秀莲的笑声,还有林阿婆温和的叮嘱声。窗外的麻苗在风中摇曳,屋内的绣品在针下成形,东汉传下来的麻柳刺绣,在这群“憨货”嘻嘻哈哈的日常里,在一针一线的坚持里,正以最鲜活的样子,走向更远的未来。】
第四幕:针声远
场景四:宫束班班房 - 年关 - 内
【年关将近,班房里挂满了绣好的年货绣品——有绣着“福”字的挂毯,有绣着鱼和莲花的“年年有余”荷包,还有绣着十二生肖的儿童肚兜。空气中飘着糖糕的甜香,是秀莲带来的自家做的年糕,放在桌上,谁饿了就掰一块吃。】
李掌柜:(提着一个布包走进来,脸上满是喜气)林阿婆,各位姑娘,好消息!城里的张老板收到屏风了,特意让我给你们带了谢礼,还说以后要长期跟咱们合作,每月都要一批绣品!
【林阿婆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匹上好的绸缎,还有一些亮晶晶的金线,是城里才有的好材料。春桃拿起一匹水绿色的绸缎,在身上比划着,眼睛亮闪闪的。】
春桃:哇!这绸缎真好看!用这个绣屏风,肯定更漂亮!张老板还说什么了?他喜欢咱们的绣品吗?
李掌柜:喜欢得很!他说咱们的麻柳刺绣,比城里那些机器绣的有灵气,针脚里有“活气”,还说要把咱们的绣品推荐给城里的绸缎庄,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的手艺!
【秀莲高兴地拍起手,手里的年糕都差点掉在地上。桂婶笑着把绸缎收起来,又拿出几个新做的竹绣绷,说要用来绣新的屏风。】
秀莲:太好了!以后咱们宫束班就出名了!我就说嘛,咱们这群“憨货”,虽然平时嘻嘻哈哈的,可绣起活来谁都不含糊——老祖宗的手艺,错不了!
林阿婆:(拿起一根新金线,对着阳光看了看,声音里满是欣慰)这不是咱们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东汉的绣娘靠手艺养家,靠手艺传情,咱们也一样——手艺在,人就有底气;手艺传下去,咱们的根就还在。
【小花从里屋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绣好的小荷包,是她学了半年绣的,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桃花,针脚虽然还有些生涩,却很认真。】
小花:(把荷包递给林阿婆)林阿婆,这是我绣的,给您当新年礼物!我以后还要绣更大的绣品,跟你们一起绣屏风!
【林阿婆接过荷包,放在手里,像捧着宝贝一样,眼眶有些发红。她摸了摸小花的头,又看了看春桃、秀莲和桂婶,几人的脸上都带着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林阿婆:(声音轻轻的,却带着力量)好,好啊……咱们宫束班,会越来越好的。只要咱们手里的针不停,麻柳刺绣的针声就不会停,东汉传下来的手艺,就会一直传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咱们这小镇上,有一群爱绣活的“憨货”,把老祖宗的手艺,绣得比花还美。
【窗外响起了鞭炮声,是镇上开始办年货了。班房里,几人围在一起,春桃教小花绣桃花,秀莲拿着绸缎比划新的屏风图样,桂婶整理着新的绣线,林阿婆则拿起小花绣的荷包,轻轻放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传来的、跨越千年的针声——那是东汉绣娘的针声,是她们的针声,也是未来无数个“小花”的针声,在时光里轻轻回响,从未停歇。】
【针声“沙沙”,伴着鞭炮声、笑声,在年关的暖光里,织成了一幅最鲜活的传承图景——关于手艺,关于热爱,关于一群“憨货”用针线续写的,属于麻柳刺绣的千年故事。】
麻柳针声谣
主歌1
木窗透晨光 线轴滚满桌
春桃的马尾 追着针脚落
林阿婆老花镜 架在鼻尖上
“急啥”挂嘴边 金线盘成蝶翅膀
秀莲的嗓门 混着绿豆香
桂婶擦竹盒 针儿亮堂堂
东汉的旧绣片 藏着老时光
土炕上的姑娘 绣着稻花香
副歌
一群憨货 嘻嘻哈哈 把针儿拿
一针一线 绣活了 喜鹊与桃花
麻柳的线 缠着岁月 慢慢发芽
东汉传下来的 手艺 谁也不落下
针声沙沙 伴着笑语 落满布纱
一绷一布 绣尽了 烟火与牵挂
千年的韵 绕着指尖 悄悄开花
宫束班的故事 要 传到天之涯
主歌2
煤油灯昏黄 难题摆桌旁
春桃皱着眉 鹊翅歪了样
林阿婆麦秆编 展翅的模样
“师法自然”讲 绣出活的光
秀莲的梅花 针数没数详
桂婶理麻线 暖香绕指长
王姑娘的嫁妆 存着旧绣帕
如今她的女儿 盼着学绣法
副歌
一群憨货 嘻嘻哈哈 把针儿拿
一针一线 绣活了 喜鹊与桃花
麻柳的线 缠着岁月 慢慢发芽
东汉传下来的 手艺 谁也不落下
针声沙沙 伴着笑语 落满布纱
一绷一布 绣尽了 烟火与牵挂
千年的韵 绕着指尖 悄悄开花
宫束班的故事 要 传到天之涯
桥段
小花攥着布 眼里闪星光
接过细针时 心也跟着烫
绸缎裹着谢礼 从城里来
张老板的称赞 飘满旧亭台
年关的糖糕 甜了绣绷旁
福字挂毯上 年味正飘香
尾段
一群憨货 嘻嘻哈哈 把针儿拿
一针一线 绣活了 岁月与韶华
麻柳的线 牵着传承 慢慢长大
东汉传下来的 针声 永远不停下
针声沙沙 伴着时光 落满布纱
一绷一布 绣尽了 热爱与牵挂
千年的韵 绕着人间 悄悄开花
宫束班的故事 会 传到天之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