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八年,第二场屠杀的消息抵达台湾,延平郡王郑成功闻讯震怒,决意亲率舰队南下讨伐西班牙殖民者。
然而天不假年,他尚未启程便因病早逝。
郑成功死后,台湾陷入权力争夺,屠杀一事从此无人问津。
彼时满清已然入主中原,对汉人本就戒心重重,更不可能为海外汉人出头。他们反倒希望洋人多杀一些前明遗民。
朱由校提起这段往事,虽有为海外子民哀痛之意,但更深一层,是为了重塑大明在海外的威望。
袁可立默立一旁,听着这些话,心中沉重,却不敢轻易回应。
话题已触及前朝隐秘,牵连甚广。
“你看那无边无际的海洋,竟无一处真正属于我大明。当年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真全是日本人所为吗?”
“朕命你去登莱,不只是为了建一支水师,而是要打造一支真正能在远洋作战的舰队。规模要比郑和当年更大,战力要胜过红毛夷。”
“陛下,若要建成这样一支舰队,至少需两三年时间,耗费之巨,难以估量。臣虽也认同海防为重,但眼下国力确实难支。”
“可如今朝廷财政紧张,臣建议先做准备,待平定建奴之后再全力推进。”
现实是,以眼下国力,供养这样一支舰队几乎不可能。国库年入数百万两,但发完官员俸禄与军饷后,已所剩无几。
朱由校何尝不想从容布局,只是局势紧迫,开海之策必须提前谋划。
“朕明白你担心国库空虚,朕岂会不知?”
“但你看那西洋诸国,国土不及我大明一个布政司,底蕴更难与我相比。”
“可他们为何能远洋航行?为何能组建强大舰队?他们的国力真能长期支撑吗?”
“为什么人们还是不断冒险出海?为什么还要投入巨力建设海外?因为那里的财富,足够让任何人拼尽一切去争取。”
“比如说现在南洋,英国人有一个机构,叫做东印度公司。它听起来像是一家普通的商会,里面的人也都只是商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由商人组成的组织,却拥有大片土地和海洋控制权,实力远超当地国家,每年贸易所得的金银财宝,比我们大明全国一年的税收还要多出许多。”
袁可立对这些一无所知,甚至从未听说过“英国”是何方人士。然而听罢皇上的讲述,仿佛眼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内心震撼不已……
难道海外真的有如此惊人的财富?
“陛下,此事牵涉重大,违背太祖旧制,是否应该先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
“不用了。实话跟你说,朝中大多数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日只知争权夺利,毫无远见。朕就是要避开他们,才特地召你单独前来。”
“既然陛下已下定决心,臣愿肝脑涂地以赴,只是经费和粮草……”
“这些你无需担忧,朕会为你妥善解决。”
解决了资金问题,袁可立信心倍增,抱拳说道:
“臣领命,待臣抵达登莱之后,立刻着手筹备。”
随后,朱由校又详细向他说明了舰船建造与港口规划等事宜。
在他的设想中,主力舰船必须彻底革新,要建造真正适合远洋的巨舰,类似西方国家所使用的那种战舰。
至于港口建设,则是整个计划的基础。
他选定了两个地点:一处作为军用,一处暂定为民间使用。
军港选址落在威海卫。此地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地理位置极佳,便于出海。
按照朱由校的构想,这座军港将包括仓库、练兵场、士兵居住区以及防御炮台,并在刘公岛另设一座小型军港与炮台,与主基地遥相呼应,形成联动防御。
民用港口暂时定在烟台,目前暂不开工,仅作规划。
朱由校给袁可立三万兵力编制,分为陆军、海军陆战队及舰队水手三个部分,各自职责清晰。
其余工匠等人员的配置,由他自行决定,朱由校不过多干预。这类具体事务必须由执行者全权负责。
所有军队人员的招募,由袁可立自己挑选,皇帝也未插手。所需物资如巨木、石材等,等他实地勘察后,再呈上奏章,由朝廷安排。
此外,朱由校从羽林军中调拨三千人,由将领周文刚统率,随袁可立一同前往登莱,作为他的直属亲军。
并从自己的私库中拿出一百万两白银、一万石粮食交给他,先用于招募士兵和搭建军营等前期开销。
登州、莱州两地的所有事务都交由他全权处置,并亲自将尚方宝剑与任命诏书递到他手中。
袁可立在乾清宫一直待到午后,朱由校没有留他用膳,只叮嘱他尽快赴任,早做筹划。
袁可立领命离宫后,朱由校又召见了洪承畴与傅宗龙,必须给他们敲个警钟。
朱由校一见到洪承畴,便觉自己像是被糊弄了。
这和他印象中的洪承畴完全不是一个人。
那幅画像他可看过不少次,记忆深刻。
不该是那个尖嘴猴腮、瘦骨嶙峋的老头吗?
怎么现在看上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再细看,五官确实也有几分相似。古人诚不欺我,果然是人靠衣装马靠鞍。
年纪与穿着发型对一个人的气质影响,远远超出想象。
好好的一个人,偏偏像野猪一样扎个猪尾辫,这造型能好看?
绫罗绸缎不穿,偏要穿粗布麻衣,最让人反感的是头上还戴个像装猪食的小帽子。
这样的打扮,就算潘安重生也救不了,这还能叫人吗?
“朕派你们二人去辽东,是为了协助熊廷弼稳住关外局面,你们要认清自己的职责!”
“辽东的将领与大户现在联手对抗朝廷,朕很快会出手。这段时间,你们一步也不能离开城池,务必守住广宁与辽阳,一切按熊廷弼的安排执行。”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