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之极联合工部与内阁主导的兵工厂、军器局、王恭厂合并事宜,经过连日磋商,终于敲定了初步方案。
第一步是对军器局全体工匠及工作人员进行彻查,重新登记造册。
随后根据军器局原有档案,挑选技艺高超、为人踏实、能力出众的工匠留下。
这三个部门人数众多,合计数万,重新整理资料绝非易事,但这是改革的基础,不得不做。
接下来,设立专门采购部门,负责精铁、木材等物资的供应。今后采购资金将直接拨付该部门,杜绝中间环节滋生贪腐。
采购部由官员、锦衣卫、东厂及其他多方人员组成。职责各有分工,官员主要负责核算与统计,不得参与外出采购,甚至连银钱不得经手。
如此安排,正是为了尽可能压缩贪腐空间。贪腐难断,人心难测,有人为利甘愿冒险。唯一能做的,是建立一套机制,使各方互相牵制,控制局面不至于失控。
采购部须每月统计上月开支明细,并由皇室派出专人核查。若发现数据不符,整部人员一并严惩,效仿秦制连坐之法。如有人主动揭发,则予以嘉奖,尽管他并不奢望有人真会这么做。
军器局也将全面整顿。
所有厂房、器械、设施逐一查验,凡破损或不合标准者,一律熔毁重造。之后全面修缮,不再生产火器,专攻冷兵器,如刀枪剑戟、盔甲等。
其余热兵器制造,悉数移交兵工厂。
另从军器局中划出一厂房,彻底翻新,设军驻守,器材设备全部更新。天工院暂定于此。
朱由校曾想过,或许应彻底放弃盔甲制造。热兵器终将成为战场主流,战争形态与战术也将随之变革。传统冷兵器逐渐落伍,未来必将被淘汰。
大明的军事体系庞大得惊人。单是九边驻军就拥兵数十万,要全面改革装备,没有三五年时间和数千万两白银根本不可能实现。目前的国库状况,只能勉强维持朱由校亲自打造的羽林军。
宋应星递上了一份详细的奏章,内容围绕火药的使用量与制作工艺展开。他认为,既然武器已经进入新阶段,火药也必须同步升级,才能与新型火铳完美配合。
他在奏章中明确指出,每支火铳所用火药的规格必须达到特定标准。从生产、保存到装填使用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写得细致入微。
为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他专门请教了徐光启与毕懋康两位火器专家。经过两天的交流与修改,最终将这份奏章送到了皇帝案前。
朱由校采纳了其中的建议,并结合自己后世的知识,对部分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优化。
当时的黑火药存在明显缺陷,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容易受潮。这也是火器在雨天或潮湿环境中难以正常使用的主因之一。
除了火铳本身的局限,火药的品质和保存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明廷对火药的管理极为松散,储存方式粗放,缺乏规范,几乎不设防。这种隐患最终在天启六年爆发。
王恭厂,这座距离皇城仅三公里的火药作坊,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大爆炸。
史书记载,当时雷鸣般的巨响不断,火药猛烈燃烧,烟尘遮蔽天空,火光映红了整座京城。
爆炸造成数万间房屋倒塌,死伤人数近达千人,破坏力之大令人震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灾难使天启皇帝断绝了子嗣。他唯一存活的儿子因此夭折,历史的走向也随之改变。
几百年后,王恭厂爆炸依然是未解之谜。它发生得太突然、太诡异,无论怎么分析,都无法给出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
为了避免类似灾难重演,朱由校决定将王恭厂迁出皇城附近。这么危险的设施就在三公里外,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
更何况,这种地方极易被利用,成为人为破坏的突破口。天灾难以预料,人祸却需防患于未然。
他计划将王恭厂与兵工厂合并,火药与火器统一生产,方便测试与调试。
同时,他还打算新建一座专用厂房,专门用于火药的存放。
厂房周围将建起高墙,安排士兵全天候值守。所有进出人员必须持有总制张之极签发的通行文书,确保万无一失。
王恭厂旧址他打算改建为军营,供御林军使用。这样一来,士兵们就不用每天奔波于城内外之间。这里地理位置极佳,距离皇城只有三公里,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大伴,拟一道旨意,王恭厂所有事务立刻停止,马上搬迁到兵工厂去,由英国公张维贤全权负责。”
“从朕的内帑拨出十万两白银,让英国公将王恭厂重新规划,建成军营。除了营房,操练场、马棚也必须建好,还要增设一座仓库,用于存放武器军械。”
“奴婢遵旨!”
一直在旁侍候的王朝辅立刻提笔开始起草旨意。
朱由校则开始计算这笔开销,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经过一番仔细核算,最终不得不咬牙拿出整整二百万两白银。
这些银子,是从上次午门跪谏的那些官员家中抄来的,还没捂热就花出去了,实在让人肉疼。
这二百万两,除了用于兵工厂扩建和搬迁,还包括短期采购、研发经费,以及工匠们的安家费用。
虽说他的内帑目前有将近四千万两白银,但他从不挥霍无度。每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日子是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