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沈阳左卫军堡中,当地的将门世家与地方豪族再次聚集一堂。
这一次,朝廷的态度出乎意料,并未退让半步。
朝廷不仅派洪承畴接任辽东巡抚,还将王化贞逮捕,另调南方官员傅宗龙前来,此人态度强硬,与辽东地方极不相容。
这让众人顿感不妙,事态似乎正朝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
朝廷到底意欲何为?
难道真要撕破脸皮,拼个你死我活?
“看来是我们还不够让朝廷重视。王象乾久在边关,非一般怯懦无能之辈,岂是换几个人就能对付得了的。”
说到此处,孙贤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
那些在京城享尽安逸的人,根本不知他们在边地积累的势力有多庞大。
派个巡抚就想压制我们?未免太过天真。
作为这次行动的核心人物,韩斌这个性格直率的人率先开口:
“辽沈一带的粮食已经有七成落入我们手中,我觉得现在可以动手了。老这样藏着掖着,朝廷根本不会意识到现在的形势。”
孙贤摆了摆手,说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虽然农民卖了不少粮食,但他们还没到断粮的地步,别忘了,沈阳城里还存有不少军粮。”
“孙大哥说得有理,老奴带兵出征蒙古,眼下我们最好还是继续隐忍,单独对付朝廷和熊廷弼,风险实在太高。”
这些将领世家精明得很,从不做两败俱伤的事。对他们来说,自身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
孙贤语气坚定地说:
“我已经派人联络建奴,约好等老奴回来后再一起进攻辽沈,到时候我们可以联手他们,让熊廷弼吃一场败仗!”
“只要熊廷弼打了败仗,他手下的军队损失殆尽,我们就能重新掌握主动权,到时候也不必再冒对抗朝廷的风险。”
“说得对,如今谁手里有兵,谁才有说话的资格。我们只需要保存实力,让熊廷弼和老奴去拼个你死我活,我们便可坐享其成。”
在将领们暗中谋划的同时,洪承畴也没有闲着。
他到辽东上任之后,立刻开始搜集各种情报,研究各大势力。
此刻,在辽阳城巡抚衙门内,一位年轻的将领正与洪承畴单独谈话,他便是祖大寿。
“复宇,你要想清楚,凡是与朝廷作对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
“当年李家多么显赫,可结果呢?皇上一道诏令,还不是从此消失在世上?”
“当今皇上英明果断,立志复兴大明,绝不会向任何人低头。你们这些小动作,折腾不了多久。”
在洪承畴的劝说下,祖大寿内心开始动摇。
其实,他本就不完全认同那些将领世家的计划。
但他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说服的人。
“抚台的教诲末将铭记在心,但末将确实有自己的苦衷。”
洪承畴笑了笑:
“什么苦衷?如果我愿意拉你一把,你就直说吧。你不过是两边下注罢了。复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认为你是个聪明人,今天才会这般诚恳地与你详谈。”
“聪明人要有聪明人的眼光和判断。如今局势已经清楚,你还在犹豫什么?只要你这次立功,我保举你至少升任副将,前程不可限量。复宇,这事你得想明白。”
......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与宣传,皇明书院终于迎来了开学的日子。
这段时间里,负责书院事务的六科官员为筹备学员的事,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朱由校所设定的选拔标准极其严苛,导致许多人都未能通过考核。
其中不乏士绅官员的子弟,即便没有直接亲属关系,也往往与权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因皇帝严令在先,执行此事的又皆是其亲信重臣,因此无人敢徇私舞弊,更不敢暗中通融。
那些落选者,大多只能在私下抱怨甚至辱骂皇帝,称其为昏君,觉得自身才学未被赏识,满腹抱负无处施展。
相比之下,通过考核者,多为出身寒门或最底层的平民子弟。
他们对功名并无太多奢望,只求有一份稳定生计。若非朱由校特意在旨意中强调将为合格者分配职位,恐怕难以吸引到这批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报纸与锦衣卫的宣传起到了关键作用。
若非他们深入民间传达皇帝旨意,许多从未进过城的老百姓根本不会知晓此事。
除商学与军学外,其余四门学科录取人数均超过百人,尤以文学最为热门。
孙奇逢担任文学主官,在士林中极具声望,北方各省的年轻读书人闻风而来,争相投考。
大儒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孙奇逢无需多言,只需稍稍透露一二,消息便能迅速传遍士林。
农学与工学由宋应星与徐光启亲自负责,两人选拔极为严格,基本采用单独面试的方式,耗时最长。
但最终所选之人皆有真才实学,虽然其中不少人出身匠户或农户,识字者寥寥,但技艺皆源于祖辈传授与多年实践。
医学一科由李时珍之孙李长文主持,此人治学严谨。他在选拔前会对每一位考生的背景进行详细审查,既要求具备一定医术基础,更重视其品德操守,务必要求德才兼备、心术端正。
至于军学首批学员,朱由校并未对民间开放,而是从勋贵与世袭锦衣卫家族中挑选。
京师数百家族中,除英国公府张世泽未参与外,最终通过者不足二十人。
即便如此,皇帝还曾两次放宽标准。可见,大明武勋世家已腐朽至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