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朱由校从这群人里挑选一个堪当大任者,着实不易。
他看了许久,思索再三,终究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漕运总兵官一职极为关键,需借漕运之权牵制南直隶的官绅势力。这个人选,必须立场坚定,忠心辅佐朝廷,像英国公那样尽心竭力。
最终,他只能在一群平庸之人中选出相对合适者。
于是,下旨:敕封宣城伯卫时新为漕运总兵官,兼淮安防务与河道总管。
敕封惠安伯张庆臻为漕运兵备防守参将,协助总兵官处理河道与漕运诸事。
朱由校选中的这两人,既非开国功臣之后,也非靖难功臣后裔。宣城伯由武宗所封,惠安伯则是英宗时册封。
虽为勋贵出身,但他们并未如其他人那般结党营私、图谋私利。
大明朝的武勋贵族,派系林立,等级分明,彼此之间远比文官更难团结一致。
开国功臣与靖难旧部这两个勋贵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更为紧密,毕竟他们的祖先曾一同征战沙场,生死与共。
其他时期受封的勋贵,在这个圈子里地位就不那么显赫,更谈不上拥有什么派系力量。
朱由校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人,除了他们背景清白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两家对皇帝本人极为忠诚。
英国公府尚且拥有一支数百人的私兵,而这两位家中,除了家仆与少量护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可调动的武装力量。
当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时,张世泽号召勋贵们将家丁护卫组织起来,誓死抵抗于城中。
然而这两家的回应是,家中并无可用之兵,即便有心杀敌也无能为力。最终,随着内城陷落,两家选择自尽殉国。
宣城伯与惠安伯两家,因不属于开国与靖难的勋贵体系,反而避开了不少无谓的纷争。
当朱由校宣布由他们分别担任总兵官与参将时,勋贵之中便有人感到不满。
谁也没有料到,皇帝竟然会让这两个几乎毫无影响力的人担此重任,实在出乎常理。
文官们则表现得十分平静,自始至终未曾开口。支持皇权的官员明白,皇帝自有打算,因此并未提出人选。
其余官员更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这种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自然不愿插手。
勋贵之中情绪最激烈的,当属成国公朱纯臣。
他堂堂靖难出身的国公,竟被两位不起眼的伯爵压过一头,心中实在难以接受。
朱由校自然注意到了他的情绪,但他选择了无视。
这种扰乱秩序之人,迟早要让他尝点苦头。
至于卫时新与张庆臻两人,完全是一脸茫然。
他们从未想过,皇帝竟会如此信任他们,委以如此重任。
然而圣命已下,二人也只能接受。皇帝的信任,本就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
接着,朱由校下令依照天顺年间的旧制,将十三位把总重新划归总兵官统辖。
为了让二人尽快熟悉职务,不被暗中掣肘,朱由校特地调拨两千虎贲军士供他们调遣。
空降的官员最难应对的,就是下属不服、阳奉阴违,甚至联手排挤。
两千兵虽不算多,但至少有了可用之人,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卫时新和张庆臻并非愚钝之人,他们清楚,这次是他们家族翻身的唯一机会。
对于皇帝的决定与任命,勋贵之中除了朱纯臣之外,多数人只是感到意外,并未真正心生不满。
这个消息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皇上重视军务,又愿意信任和重用他们这些有功勋的贵族,这一点尤为重要。
先是英国公被重用,接着又有两位伯爵获得要职,接下来,还会有多少勋贵之人被委以重任呢?
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那一天的来临。
漕运的事务处理完毕时,已经快到中午了。朱由校此次召集大朝会的主要目的,也基本达成。
现在,是时候认真处置那些晋商的问题了。
他拿起放在御案上的一份奏折,看着殿下的文武百官说道:
“这是魏忠贤呈给朕的奏报,山西一带,有一群奸商在边关地区偷偷贩卖战略物资,勾结蒙古人,用我大明百姓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去喂养敌人!”
“简直是天理难容,连畜生都不如,其中以范家、王家、田家等八大商号最为猖獗!”
“朕已经看过了,你们也拿去看看吧!”
王朝辅迅速接过皇帝手中的奏折,快步走下台阶,将它递到了内阁首辅王象乾手上。
许多官员还没反应过来,怎么突然又冒出这么大的事?事先连一点风声都没有。
大家一头雾水,根本来不及思考。
等他们看完之后,又听到皇帝继续说道:
“朕的意思是,必须严惩不贷,用最严厉的刑罚,以儆效尤,震慑那些可能还在观望的人!”
“朕很清楚,做这种走私勾结、通敌卖国的勾当的,绝不只是名单上的这些人,也不只是山西才有,辽东的那些将门,就是最好的例子!”
皇帝的一番话,让一些人心中顿生寒意。这些人多半是与那些商人勾结,收受贿赂,甘愿充当靠山的官员。
眼看着性命不保,山西籍的官员和曾在山西任职的官员立刻坐不住了。
兵科给事中张大维立刻站了出来,试图为自己和同僚开脱。
“启奏陛下,臣以为东厂所奏内容并非属实,有捏造陷害的嫌疑,恳请陛下不要轻信魏忠贤一人之言,请圣明裁决!”
他话音未落,便有几名官员接连上前,表示与张大维持相同看法,纷纷附和其言。
朱由校不想在此事上过多纠缠,便看向一直站在龙陛下的魏忠贤。魏忠贤立刻明白皇上的意思,他已经等候多时。
“启奏万岁爷,奴婢所奏内容,所呈证据,件件属实,绝无半点虚假!”
“半年前就有山西百姓向奴婢告发,称当地一些商号私通敌国,倒卖粮食军械,甚至泄露我军部署与情报,只为谋取私利!”
“奴婢这才派出东厂番役前往山西彻查,幸不辱命,终于将这些奸商的罪证一一核实清楚!”
“整个调查过程中,锦衣卫与山西总督均有介入,并非奴婢一面之词。若有人存疑,大可去问锦衣卫指挥使!”
“奴婢手中还有山西总督陈奇瑜的亲笔信函,他愿意为奴婢作证,今日所言,句句属实!”
话音刚落,王朝辅便装模作样地从魏忠贤手中接过那封所谓的亲笔信,小心翼翼地呈递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