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端坐王位之上,满朝文武皆已到场。
今日,所有人都穿着正式礼服出席。
嬴政本人也换上了平日难得一见的君王衮冕,威严更胜往昔。
芈华夫人亦在殿中。
扶苏被立为太子,依照礼制,她作为亲母,也应被尊为王后。
“王上,吉时将至。”
赵高低声提醒嬴政。
秦王微微颔首。
赵高见状,便提高声音喊道:“吉时到!”
“宣,长公子扶苏入殿——”
随着赵高的一声高唱。
殿外接连传来礼官的通报声,直至宫门外清晰可闻。
片刻之后,清脆的玉佩声响由远及近。
扶苏缓步走入大殿。
身着储君礼服的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引得众臣侧目。
芈夫人更是难掩激动,眼中泛起泪光。
“儿臣扶苏,拜见父王。”
扶苏行至殿中,向嬴政行大礼叩拜。
嬴政未语。
赵高便从一旁的托盘上取下诏书,朗声宣读:
“大秦历一百八十六年庚辰。
秦王诏曰:
国有储君,以安社稷。立嗣承统,承继宗庙,尊礼前规。
典制有序,承我祖先,受命于天,统御九州,福泽万世。”
长子嬴偿,德行卓越,果断刚毅。
自从离火之光熄灭,震位空悬,地德可敬,人神共仰,依循旧制,重颁荣耀,因此立你为太子,统领东宫!望你谨记于心!国有国体,家有家规,君为国,父为家,一身兼负双重责任,关系万民之望。
善行应以贤者为榜,厌恶当以奸邪为戒,举止须合道义,敬畏当循法度。居高位不可骄纵,听谏言切莫忽视,勤修德行,心怀长远!
“谨遵圣谕——!”
赵高宣读完诏令,随即捧着玉盘走到扶苏面前。
玉盘之上,是册封诏书与太子印绶。
扶苏双手接过玉盘,举至头顶,再次行礼:“扶苏谨受王命!”
赵高随即说道:“礼成!百官拜见太子!”
扶苏站起身,面朝群臣。
文武百官齐齐跪地,异口同声:“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诸位请起。”
扶苏轻轻一抬手,示意百官免礼。
储君接受朝拜是继承大统的重要一步,象征代君行礼,统摄朝纲。
礼毕之后,尚有一事未完。
那便是册封太子正妃。
在礼官引导下,两道倩影同时步入殿中。
她们是李丽质与褒姒!
今日二人皆精心打扮,一位端庄华贵,如月中仙子;一位娇艳绝伦,似画中美人。
刚一入场,便成为全场焦点。
二人皆以太子妃身份出席,也将一同受封。
其中李丽质无疑是正妃人选,一旦扶苏登基,她便为王后,地位尊贵无比。
而褒姒虽也将被封为妃,但仅是侧妃,身份地位远不能与李丽质相比。
一个出自中原五强国的嫡长公主,一个是小国遗族之后,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因此,褒姒能获侧妃之位,已是莫大殊荣。
更甚者,她的身份极为隐秘。
除嬴政等人外,无人知晓其真实来历。
众臣只知李丽质是太子正妃,却对突然现身的褒姒感到诧异,只惊叹她的绝色容颜。
但也没人在意太多。
太子纳妃,乃常理之事。
不少大臣心中甚至在盘算,是否该将自家女儿送入东宫,以图攀附。
褒姒第一次置身如此庄重场合,眼中有几分慌乱,神色略显拘束。
李丽质久经场面,神态从容,举止优雅。
两女行至殿中后,轻盈拜倒,向嬴政与芈华夫人行礼,声音清脆悦耳:“臣妾叩见王上。”
嬴政目光扫过褒姒,微微一瞥,目光转向扶苏。
你倒是有本事自己挑妃子,还说什么不想立她为妃。
扶苏察觉到嬴政眼神中带着几分调侃,心里一阵无奈,面上只能装作不懂。
此时,对李丽质与褒姒的册封仪式已然开始。
“寡人以礼教始于宫闱,重端肃之仪,位号之尊,贵在辅佐之功……”
“尔李氏,德行昭彰,举止有度,品性温和,寡人甚为欣慰,特册封为太子元妃。”
“尔褒氏,性情温婉,风姿绰约,庄重聪慧,宜为太子侧妃……”
诏书宣读完毕,李丽质与褒姒的身份才算正式确立。
“臣妾恭领王恩——”
二人再次行礼谢恩。
这回嬴政才正眼看向她们,语气肃然:“尔等既为太子妃,当谨守妇德,辅佐太子勤于政务,不可恃宠而误国事,明白寡人之意否?”
李丽质与褒姒皆是绝色佳人,尤以褒姒为最,堪称国色天香。
虽说这番叮嘱略显多余,嬴政却仍要强调,实则也是说给扶苏听的。
“臣妾谨记陛下教诲。”
两女自不敢有违,当即低声应诺。
随后,芈华夫人上前赐礼。
赐物多为珠翠首饰之类,李丽质另得太子妃金印一枚。
递过礼时,芈华夫人低声叮嘱:“王上虽如此说,你们也须用心,早日为太子开枝散叶。”
听闻此言,二人面颊泛红,轻轻颔首。
册礼既毕,扶苏携二妃再次谢恩,整场仪式方才告一段落。
典礼一毕,扶苏便正式成为储君。
其身份之重,权势之广,皆非往日可比。
一为参政之权。
朝中日常政务,他可阅览、可议政、可提出己见。
二为组建禁军之权。
这点虽非新增,因他曾被封为少阳君,嬴政早赐其建卫之权,人数达三千之众。
此外,还有入主东宫、统领太子属官等权责。
李丽质与褒姒回宫后忙于迁入东宫事宜,嬴政则将扶苏单独唤至殿中。
大殿之上。
“坐下吧。”
嬴政正品茶,见扶苏进来,语气平和地说道,“如今身为太子,作何感想?”
扶苏刚在席上跪坐下来,听问后缓缓摇头:“心中唯有沉重,原来这便是天下的分量。”
此非虚言。
当他受百官朝拜的一刻,未曾感到尊贵荣耀。
只觉肩头千钧压顶。
念及此,他不禁望向神色如常的嬴政。
那人,便是这般负重前行。
十余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