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应州边界尘土轻扬,一支车队正缓缓驶来。
这正是宋国派遣前往应州城,与秦、唐两国展开谈判的使团。
队伍绵延千人,声势浩大。
然而其中真正参与议政者,不过十余官员,余者皆为护卫武士。
居中那辆朱漆雕纹的马车内,王安石闭目静坐,神情沉稳。
对面则坐着一位老者,手持竹简,目光专注,正是司马光。
此二人,正是宋国此次派出的主谈大臣,肩负商议和约之责。
同乘一车,却如隔山河。
自新政推行以来,朝堂分裂两派。
王安石力主变革,欲强国富民;司马光则坚守旧制,斥其扰民乱政。二人政见相左,早已形同陌路。
车轮滚滚向前,沉默贯穿全程。
窗外风沙掠过,仿佛映照出庙堂之上那道难以弥合的裂痕。
赵构安排这两位素来不合的重臣一同出使,实则另有考量。他希望二人彼此牵制,防止在谈判中轻易妥协,损及大宋利益。
从启程至应州,一路行来已逾半月,两人同乘一车,却始终沉默相对,未有只言片语交流。
天光微暗,司马光合上手中书册,目光斜落王安石身上,冷声道:“王大人静默如禅,一路无言,想必是修心已深,竟将老夫视若无物了。”
话语如针,隐隐带刺。
可这般言语相较昔日朝堂之上因政见相左而面红耳赤、几近动武的场面,已是克制至极。
王安石缓缓睁开双眼,神色如古井无波,淡淡回应:“尚书大人若有精力在此讥诮,不如思虑前方秦唐之局,恐非口舌之争所能化解。”
一句话便令司马光无从接续,如同挥拳入空。
因王安石心中早已无心争执。
岳飞入狱,命悬一线,他未能挺身而出,至今耿耿于怀。
虽知局势不由己控,但愧意仍如藤蔓缠心,难以释怀。
“若非岳飞执意拒命,不肯班师,何至于敌军压境,国势倾危?我大宋本可重整旗鼓,直取燕云!”司马光愤然道。
此言一出,王安石眉峰骤蹙。
他岂容人将罪责推于忠良?
正欲开口,忽闻远方轰然巨响,大地震颤,仿佛山崩海啸自地平线奔涌而来。
二人顿忘前嫌,同时掀帘外望,瞳孔骤缩。
只见苍茫黄沙尽头,一条黑线横贯天地,万骑并进,蹄声如雷,气势如怒潮翻涌,直扑而来。
未及近身,那股肃杀之气已令人呼吸凝滞。
随行千名宋军无不握紧兵刃,冷汗涔涔,心中皆浮起一个念头:此等铁骑,不可力敌!
然就在距使团十丈之处,那汹涌铁流竟齐刷刷勒马止步。
尘土飞扬中,战马前蹄高扬,腹下肌肉紧绷,竟无一越线。
万人万骑,瞬息停驻,犹如刀切!
寻常骑兵冲锋,讲究势不可挡;中途骤停,极易引发践踏溃乱。
百骑尚可操练,千骑已属精锐;万余骑如此整齐划一,堪称奇迹!
司马光与王安石身为文官,久居汴京,何曾目睹如此震撼景象?
心神俱震,久久不能言语。
他们清楚看见,那迎风猎猎招展的旗帜——漆黑底色上盘踞着一条狰狞黑龙。
大秦之旗,赫然在目!
铁骑列阵之后,一员披甲将领策马而出,甲胄幽黑,手执长戟,声如洪钟:“太子有令!”
“宋国兵马不得踏入应州半步!护送使团进城一事,由我军全权负责。”
说话之人身披黑甲,正是蒙毅。
王安石与司马光一听此言,心中顿时明了——这支秦军并非前来迎接,而是以势压人。
那股扑面而来的铁血威压,如同寒刃贴颈,不容抗拒。
宋军随行将领怒目圆睁,拳头紧握,可面对眼前连绵如山的铁骑阵列,最终只能低头沉默。
刀锋未动,气势已夺人心魄。
退让,成了唯一选择。
王安石抬手示意部下勿动声色。
“依令行事。”
他低声说道。明知对方意在立威,若强行争执,只会让和谈尚未开始便告终结。
不多时,十余辆马车缓缓驶离宋军本阵,在秦军簇拥之下向应州城而去。
尘土飞扬中,队伍如长龙般蜿蜒前行。
最大一辆车厢内,司马光闭目不语,王安石凝视窗外。两人皆无心再辩政见得失。方才所见秦骑列阵之威,令他们不得不重新思量:大秦能取燕云,并非侥幸。
这个曾被中原诸国轻视的西陲之国,如今竟已有撼动天下格局之力。
两日后,使团抵达应州城。
至此,秦、唐、宋三方使者尽数到场。
休整一日,谈判正式开启。
......
应州城门楼上,三方代表并立风中。
秦国为扶苏与白起;宋国为王安石、司马光;唐朝则由杜如晦与侯君集出使。
众人相见,礼数周全。
当王安石与司马光望向扶苏时,心中皆是一震。
早闻秦太子年少登位,然亲见其人,方觉难以置信。此人不过弱冠出头,眉宇间不见骄横,唯有沉静如水的从容。
谁能想到,这般清秀儒雅的年轻人,竟是执掌虎狼之师的秦储君?
虽心有波澜,二人面上不动分毫。
扶苏率先开口,声音温和:“二位大人远道而来,一路劳顿,孤深感不安。”
“燕云初定,局势未稳,为保安全,特派大军相迎。若有冒犯之处,尚请包涵。”
他语气温和,姿态谦逊,仿佛真是一番好意。
可王安石与司马光心中却如吞荆棘。淮北战事将起,你还谈什么“局势未稳”?分明是以礼为名,行威慑之实。
司马光微微点头,语气平静:“殿下多虑了。燕云百姓久属大宋,民心所向,自是常理。”
“若有地方百姓因时局动荡而起纷争,望殿下宽仁以待,勿累及平民。”
司马光语气坚定,直言不讳。
“司马大人此言差矣,燕云十六州如今已是大秦疆土。”
扶苏含笑回应,目光缓缓扫过二人,笑意渐消。
“宋国屡次插手我国内务,大秦出兵实为正道之举。既愿议和,那便坐下来谈谈。”
“你们打算用什么,换一个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