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老爷子身上。
而朱允炆,此刻缓缓吐出一口气,眼神紧紧盯着前方。
对他来说,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就在刚才,他几乎认定,那个本该已经离开的朱雄英,又卷土重来了。
然而,当他看到皇爷爷的反应后,心里又燃起一丝希望。
看样子,这封信,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出的烟幕。
否则,怎会写出如此明显、缺乏逻辑的内容?
联系之前几次的来信,哪一次不是搅动整个大明官场,连皇爷爷都为之震动?
可如今……
再看皇爷爷的脸色。
洪武皇帝,一脸疑惑!
甚至隐隐透出一丝失望与怒意。
顷刻间,老爷子声音低沉了下来。
“诸位爱卿,觉得这封信有几分可信?”
“毫无可信之处!”齐泰语气坚定,“否则,照信中所言……”
忽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
转头望向燕王。
“请问燕王,以燕王府的情报渠道,若是在得知李成桂出兵的第一时间,我们能在多长时间内做出反应?”
齐泰话音刚落。
不少官员眼中闪过精光,似乎已明白他的用意。
燕王朱棣也心领神会,望向老爷子,答道:
“若按常规防御机制与斥候侦查来看,我们至少能提前七日获知敌情。”
齐泰听后,神色更稳,又问:“也就是说,斥候一发现敌情,李成桂最快也要七日才能逼近边境?”
“没错。”
“那便无妨。”
齐泰显然熟读兵书,对“军情传递时间”掌握极准。
也正因如此,历史上的他,才会成为建文帝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
“陛下!”
他拱手行礼。
在满朝文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信中所写属实,李成桂很快便会调转大军,推翻高丽朝廷。”
“大概……”
“这七天的期限,恐怕也是他心中默许的。”
“什么意思?”有官员已跟不上节奏,急忙追问。
齐泰轻笑,神色从容。
先看向二皇孙朱允炆,示意对方不必着急。
这才缓缓开口。
“道理很简单……”
“我们暂且假设,这封信所言为真。”
“那么,即便要反攻,也必须选准时机。”
“这个时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正是让大明边军察觉,并能迅速应对的时候。”
“同时,高丽朝廷也在高度戒备的时刻。”
“等他们得知消息……自然会松一口气。”
“接下来,就会开始筹划,如何试探边境,以及应对大明质问。”
“至于李成桂部队的动向。”
“整个高丽上下,都会以为:他正在准备扎营!”
这时,许多大臣终于反应过来,纷纷点头,眼中泛光。
齐泰见状,笑意更深,继续说道:
“所以,若信中所言属实,那这个时机,就是最佳时机。”
“也就是说,在军情出现,斥候急报的这段时间里。”
“李成桂一定会抓住这个节点,立刻回师!”
“就在高丽王室得知‘李成桂’南下引发大明反应,开始商议对策的关键时刻……”
此刻,这位自诩精通兵法的齐泰,身为二皇孙朱允炆的授业恩师。
在朝堂之上,气势十足,如指点江山。
他抬起一手,掌如刀,在众人面前猛然一劈!
神采飞扬。
“李成桂……就在这个时候!”
“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那时,沿途的关卡,都在为李成桂的部队提供粮草补给。”
“所以,他的回军之路,畅通无阻。”
“甚至,途中还有他早先埋下的内线。”
说到此处,他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既然如此,那反过来想!”
“大明斥候发现李成桂调动大军、回返京城的消息……”
“也应该是前后脚的事。”
“时间差,甚至不到半天。”
齐泰边说边露出几分得意。
他望向皇上。
“陛下!总而言之,如果这封信是真的。”
“我们眼下,可能就将迎来另一封急报……”
“关于高丽撤军的情报!”
“可现在……”
他环视四周,轻笑出声。
“根本没有……”
那个“有”字,终究没能完整地落地。
忽然间——
“报——!”
殿外传来一声高喊,急促如雷,仿佛撕裂天际!
“七百里加急——”
“启禀陛下!”
“北境再传急报!”
......
桃园空间中。
“老套路,依旧管用。”
朱雄英立于高处,望着殿中众人争执不休。
他却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
殿中正为情报真假争论不休,齐泰一番推论更是引得众人惊叹。
但朱雄英心里清楚:
李成桂不是莽夫。他借铁岭卫迁移之机,试图占据铁岭以北,看似大胆,实则另有隐情。
他曾与大明交手,深知北境明军战力之强。
当初尚且讨不到便宜,如今再来挑衅,显然是高丽王室视其为心头大患,想借刀杀人。
李成桂自己,也心知肚明。
那些朝中老臣,妄图将版图画得与大明等同,却不知现实残酷。
他们不过想借大明之手,除掉李成桂,同时试探大明态度。
若胜,便认定大明软弱,野心膨胀。
若败,便将一切推在他身上,让他背负所有罪责。
他深知,凭手中这点兵力,去对抗大明,无异于以卵击石。
大明,不可轻敌!
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回兵开京,清君侧!
……
就在这个时候。
“报——!!”
“北境急报,第30封!”
齐泰仍在滔滔不绝地分析战局,言辞犀利,判断精准,神采飞扬。
可此刻,满殿气氛骤变。
所有人脸色凝固,目光齐刷刷投向殿外。
齐泰猛地回头,眼神惊愕。
燕王朱棣、晋王朱棢、太子朱标……
还有老爷子,也猛然起身,语气急切:
“发生了何事?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