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们三个也上车吧。”
“等会儿,爷爷带你们去见一个人。”
砰!
砰砰!
听到这句话,朱棣的心脏猛然跳动起来。
那种急促的感觉,甚至比他在战场上冲杀时还要强烈。
见一个人!
一瞬间,朱棣整个人都震了一下,连坐姿都差点不稳。
“高炽!”
“你……你刚才真的……看到了?”
他开始有些动摇,但理智仍在抗拒这个想法。
而此时。
正努力往马车上爬的朱高炽,转过头,一脸委屈地开口。
“爹爹,我真的看到了奶奶……”
“可我刚走过去,人就不见了。”
朱棣转头望向三哥朱棢,眼神中满是迷茫。
“老四!”朱棢却笑了。
“别问了……”
“跟着来就是!”
话音未落,朱棢一甩马鞭,马车已飞快驶出。
朱棣回过神来,也顾不上多想。
“驾!”
他挥动马鞭,战马嘶鸣着冲出,凭借高超的骑术,接连跃过几处障碍。
……
“是我们疏忽了,早该让老四来的。”
马车里。
朱标、朱允熥、朱高炽三人正坐在其中。
虽然这是皇家御用的马车,空间不小,连御书房都能设在里面。
可一下子挤进来好几个年轻人,还是显得有些拥挤。
“可惜允炆今天没来。”朱标摇了摇头。
他刚处理完御书房的一段政务,就被老爷子叫去同行。
老四要离开了,总得一家人吃顿饭。
可让朱标有些不满的是,他原本还打算叫上朱允炆一起。
这人怎么总是找不到踪影。
打听吕氏才知,他现在彻夜不归,连宫都不回。
反复追问几次,吕氏总是支支吾吾,不愿多说。
直到他问了身边的锦衣卫副指挥使,才终于有了消息。
听说那家伙和帖木儿那边的一位老祭司有联系,就是当年曾说出“五龙同朝”预言的那位老者收的徒弟。
他顿时明白了——这孩子,还是放不下!
朱标理清所有线索后,心中怒火难平。
但这件事,他却不能直接怪罪儿子。
他心里清楚,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在想挣脱束缚、追求自我的阶段。
再说,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比同龄人要多得多。
言行举止,彬彬有礼,处事周到。
说到底,整个大明,包括他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把朱允炆当成第三代储君来培养的。
他有足够的胸襟。
甚至,只要朱允炆表现得当,他都可以放下那些关于梦境的猜测。
但这一次,朱允炆的做法,确实让他动了真怒。
宁愿去找外人,也不愿意回家,与亲人倾诉?
不过眼下,还是先顾眼前。
陪着老四吃顿团圆饭,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等吃完饭,再好好谈谈。
“吃完饭,有些话得说清楚,不只是允炆的事,还有你娘的事,老四……”
老爷子似乎看穿了朱标的心思,缓缓开口。
朱标点头应下。
……
马蹄声在乡间小路上疾驰。
“三哥,你到底知道些什么?”
晋王与燕王二人,骑马奔向桃花村。
朱棢没有回答,只是大笑。
“老四,你说咱们多久没像这样骑马了?”
“上一次我带你骑马,还是你十四岁那年,一晃十几年过去……”
最后一个字还没说完,他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们已经远远望见。
小院外,站着一位面容慈祥的妇人。
她仿佛早就知道,今天是儿子们回家的日子。
一直在那里等着。
朱棣心头一震,愣在原地。
紧接着,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但那一声“娘”,是从心底喊出来的。
……
桃园之中。
朱雄英看着这一切,有些困惑。
朱棣的情绪太过真实,不像是装的。
其实,他对历史上的一些事情,也一直存疑。
关于朱棣是否为马皇后亲生,历来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并无亲生儿子,朱元璋的儿子皆为其他妃子所生。
这种说法最为可疑,几乎站不住脚。
从各种史料来看,朱元璋、马皇后与朱标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们之间的羁绊,远比表面上更深厚。
老朱对朱标这几个“水”字辈的孩子,态度总是宽容许多。
比如秦王朱樉,在西安府闹出的那些事。
老朱哪怕再生气,也断不会要了他的命。
但废掉王位,那是肯定的。
可现在的朱樉,依然镇守陕州,头衔还是秦王。
要知道,“秦王”这个封号,不是随便哪个皇子都能有的。
由此,也就引出了另一个说法。
马皇后亲生的三个儿子,是太子朱棣、秦王朱樉、晋王朱棡。
至于老四燕王、老五周王,传闻是郭丽妃、元妃等人所生。
这个说法,曾是朱雄英比较信服的一种。
毕竟后来的靖难之役,不就是燕王从朱允炆手里夺了皇位?
要是亲叔叔,朱允炆怎会如此忌惮,非要削藩?
燕王也不会被逼到起兵“奉天靖难”。
因为这些缘故,朱雄英一度偏向第二种说法。
但现在眼前发生的事,还有燕王流露出的真实情绪,
让朱雄英不得不开始考虑第三种说法。
那就是——
前五个儿子:
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都是马皇后所生。
这个说法,其实更有说服力。
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靖难之役。
老朱当上皇帝后才大封后宫。
从这五个皇子的年龄来看,确实是马皇后所生的可能性很大。
而燕王当年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时,依据的是《皇明祖训》,以清除奸臣为名。
若不是亲叔叔,他哪来的资格?
又怎会让那么多边镇藩王作壁上观?
唯有亲叔叔,才敢举起“奉天靖难”的旗帜,
让朝廷上下,都不敢轻易站队反对。
至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练子宁这些建文朝的核心大臣,他们铁了心要削藩,也确实有“一臣不事二主”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