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
朝中众人纷纷蹙眉。
齐泰道出了多人心底所思——北患自古难平。
若非如此,怎会纠缠中原千载不休?
众人皆想知晓,杨士奇口中所谓皇长孙之策,究竟有何玄机。
太子眉头紧锁。
朱元璋亦凝神注视着殿中那道身影。
“臣启奏陛下!”
杨士奇似有所感,整衣出列,声如金石:
“大道至简。”
“皇长孙之策,仅两条而已。”
“哦?”老爷子目光锐利,“哪两条?”
百官面面相觑。
只见杨士奇再上前两步,声音清朗:
“一是快马,二是弯刀。”
“快马赖草而生,弯刀为征伐之具。”
他眼底闪过一道光,仿佛忆起昔日教诲,神情炽热:
“先以雷霆之势,打得他们五百年不敢仰视中原,毁其兵刃!”
“再断其快马之源!”
“使那辽阔草原,唯余牛羊放牧于野!”
“打得他们五百年抬不起头!”
“毁其兵器!”
“绝其战马!”
“只留牧养之畜,永无南侵之力!”
话音落地,满殿寂然。
詹徽与茹瑞霍然回首,眼中惊涛未平,尚带迷惘,直直望向那青年。
与此同时——
蓝玉等武将心头激荡,热血翻涌。
可他们虽感振奋,却仍不解其意。
“废弯刀好懂,打服他们便是。”
“可废快马?又如何做到?”
“草原之地,本就产马,怎能只准养牛羊?”
“这究竟是何道理?”
有人困惑,也有人冷笑。
几位文臣稍作思索后,竟掩袖而笑:
“荒唐!谁不会说豪言?我也能说让他们立刻归降。”
“可现实允不允许?”
“是啊!”
“说得痛快,又是毁兵器,又是断马源,可北元残部岂会束手就擒?”
“他们会甘心让子民不再驰骋,转而去养牲口?”
“依我看,这般设想,还不如直接出兵扫荡来得实在。”
最初的震撼过去之后,朝堂气氛悄然转变。
像蓝玉这样的将领,初时眼前一亮,试图推演此策可行与否。
可很快便陷入沉思,难觅路径。
其余多数官员,则纷纷摇头,认定杨士奇不过是空谈取宠。
“安静!”
一声威喝,响彻大殿。
太子朱标霍然起身。
他的视线牢牢锁定在杨士奇脸上。
连坐在龙椅上的老爷子,也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移了过去。
“这话究竟什么意思?”
面对满殿的质疑、喧哗与反对声浪,身为焦点的杨士奇却毫无波澜。
他神色如常。
准确地说,是深如古井。
环顾四周时,他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仿佛看穿了某些尚未浮出水面的真相。
“这句话——出自皇长孙殿下之口。”
话音落地。
刹那间,方才还纷纷开口指责的文武百官,顿时噤若寒蝉,人人闭嘴不言,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蓝玉、常茂等人脸色骤变,神情愈发紧张。
这一次,杨士奇并未停顿,继续陈述心中所思。
其实在这金殿之内,他早已察觉,不少人开始陷入思索。
詹徽低眉凝神,茹瑞默默握拳。
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品级不高,却目光炯炯,像是被点醒了什么。
坦白讲,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正是他从这些细微反应中推演而出。
也是他将大明近几个月发生的种种异象串联之后,得出的结论。
此事必须说清。
让百官知晓,也让皇帝明白。
于是他先转向龙座上的老爷子。
“陛下,微臣早年曾在南昌府任职,曾听闻皇长孙初次现身,是在今年四月,为太子献上丹药一事?”
众人尚不明其意。
老爷子却望向朱标,缓缓点头:“确有此事。”
杨士奇声音沉稳:“救父乃人之常情,但此举亦悄然稳固了国本。”
“或许,自那时起,皇长孙便已开始布局。”
此语一出,满殿皆惊。
老爷子瞳孔微缩。
朱标也怔在原地。
朝中文武面面相觑,心头升起一团迷雾。
这事……和当前局势有何关联?
齐泰按捺不住,厉声喝道:“杨士奇,你到底想——”
话未尽,已被打断。
“请诸位大人容微臣把话说完。”
“其后数省大水,两广灾民流徙。而皇长孙指引所得之粮,并非我朝惯用稻麦,产量更高,耐旱耐涝,远胜旧种!”
“一举解去饥荒之危。”
“不仅如此,又有巨量金银流入国库,兴办蒙学以启幼童心智,更献出工艺图谱、典籍文献无数。”
一句句如钟鸣鼎震。
大殿内鸦雀无声。
直到此时,群臣才猛然惊觉,短短四个月,皇长孙竟已为大明铺下如此根基。
而且——
每一项变革,皆可泽被后世,动摇国运!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可是,杨士奇仍未结束。
“财政改革重塑了大明的税赋体系,切断了士绅阶层肆意侵占田产的路径,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民心所向,自此稳固。”
“军事上亦有巨变。陛下倡建‘神威军’,整肃兵制,使军队脱胎换骨,真正具备了镇守山河的力量。”
杨士奇说到这里,稍作停顿,目光缓缓扫过殿中群臣。
“陛下、太子殿下,诸位大人,回想前些时日,陛下提出的两项国策——”
“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北境草原,一绝永患!”
“诸位是否已有所悟?”
殿内无声。
但这一次的沉默,与先前截然不同。
那些曾出言质疑者,此刻皆低首不语,神色变幻不定。
六部尚书面露惊色,似是骤然明白了什么。
太子朱标眉心微动,神情凝重。
太祖猛然抬头,脸上肌肉轻颤!
双眼紧紧锁定杨士奇,不曾移开半分。
“莫非……”
“快说下去!继续说!”
杨士奇面向太祖,躬身行礼,“陛下,太子殿下,以及诸位大臣。”
“诸位心中所想,正是事实。”
他语调陡然昂扬,眼中燃起炽热光芒。
“自那时起,皇长孙便已在为今日布局!”
“大明近年来每一项变革,其核心目的,正是为了实现那两条被众人视为妄想的国策!”
“这,便是真正的国之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