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阴影,如同窗外,梅雨季的阴云,笼罩在“观势工作室”上空,久久不散。
之前进行的“过热期”,向“滞胀期”切换的仓位调整,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避险效果,反而成了,账户表现的拖累。柯景阳每日紧盯着,他们买入的,那些食品饮料股,它们的K线图,走得绵软无力,像一条奄奄一息的溪流,持续阴跌,不断蚕食着本金。
而他们卖出的,工业股和科技股,却仿佛脱离了地心引力,在各种“新质生产力”、“设备更新”的政策暖风吹拂下,继续高歌猛进。市场的风格固执得,令人绝望,完全无视了,教科书上关于,周期切换的预言。
危机,在沉默中酝酿。
这天上午,最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公布,增速再次不及市场预期。这对于本就疲软的消费板块,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持有的,几只消费股应声下跌,跌幅位居板块前列。
林小雨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脸色越来越冷。她终于忍不住,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正对着消费股K线图,发呆的柯景阳。
“柯景阳,”她的声音没有提高,但每个字都像,冰珠一样砸在地上,“这就是你判断的‘滞胀期’避风港?”
柯景阳身体微微一僵,没有回头,喉咙有些发干:“数据…确实不好,但这正说明了,经济在放缓,滞胀的特征…”
“特征?”林小雨打断他,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火气和质疑,“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经济学论文!是真金白银的亏损!你的‘周期判断’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少?”
她站起身,走到显示着行业,涨跌幅的屏幕前,用手指重重地点在,排名靠前的板块上:“看看!涨的是什么?是AI算力!是高端装备!市场用钱,投票出来的方向,和你根据几十年前的理论,推演出来的方向,完全相反!”
她调出,他们卖出的一只工业股,那根陡峭向上的红线,像是对他们这次操作,最无情的嘲讽。
“你告诉我,”她逼视着柯景阳,“是市场错了,还是你的判断错了?或者说,你依赖的,那个经典周期模型,根本就在当前失效了?”
连续的质问,像一把把锤子,敲打在柯景阳的信心上。
他张了张嘴,想用“长期”、“短期”之类的理由来解释,但却发现任何言辞,在持续扩大的亏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林小雨的质疑,并非无理取闹。作为合作的另一方,她有权要求,策略的有效性。这次基于宏观判断的调仓,到目前为止,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次失败的决策。
信任,第一次出现了,深刻的裂痕。
“我…”柯景阳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难道王叔的笔记、那些经典理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真的过时了?还是自己根本,就没学到精髓?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种怀疑吞噬的时候,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了,白板上那个巨大的红色齿轮。那个代表“情绪、算法联动”的符号。
他猛地愣了一下。
情绪指标…市场温度计…
那个模型之所以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它没有机械地套用历史规律,而是尝试去量化、感知当下,市场的真实“情绪”和“人心”吗?
那么,在宏观层面呢?
市场的风格偏好,资金的聚集方向,政策的舆论导向…这些难道,不也是,一种更宏大意义上的“市场情绪”和“人心所向”吗?
自己是不是太执着于,书本上的周期阶段划分,却忽略了,眼前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人心变量”?
当前市场的人心,不在消费,而在科技!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他之前的判断,可能逻辑上没错,但却在错误的时间,与市场的“人心”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失败的根源,或许不在于周期理论本身,而在于,他机械地应用理论,而忽视了,当下最重要的变量:人心。
林小雨的尖锐质疑,动摇了柯景阳的信心,也迫使他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了“人心变量”的重要性,但如何捕捉和,量化这种宏大的“人心”?又如何将它,与周期理论结合?失败的仓位,该如何处理?是立即纠错,还是坚持等待?一场关于信心,与修正的内部考验,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