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辉煌
红星钢铁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何雨柱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刚帮三车间解决了轧机传动系统的故障,工服上还沾着油污。
“何工,多亏您了,这老设备时不时闹脾气,没您真不知道怎么办。”年轻的技术员小陈敬佩地说。
何雨柱笑笑:“设备跟人一样,年纪大了就得细心呵护。
传动齿轮我已经调整过了,至少能撑半年。”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何雨柱的目光落在墙角覆盖着防尘布的那个“宝贝”上。
他轻轻掀开布角,露出一堆精密零件和图纸,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高精度机床项目,他已经搁置太久了。
“何工,厂长找您!”门外传来喊声。
何雨柱赶忙盖好设备,快步走向厂长办公室。一路上,工人们纷纷向他打招呼。
这段时间,何雨柱已成为红星厂解决技术难题的“定海神针”,从机械故障到生产工艺,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厂长,您找我?”何雨柱敲门进入。
李厂长从文件堆中抬起头,笑容满面:“雨柱啊,刚才工业局来电话,特别表扬我们厂技术革新走在前面。听说你又解决了轧机故障?”
“小问题而已,已经处理好了。”
“对你来说是小问题,对别人可是大难题。”
李厂长起身为何雨柱倒了杯水,“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项目,现在厂里大部分技术难题都解决了,你是不是该..….”
何雨柱眼睛一亮:“厂长,您同意我继续研究高精度机床了?”
李厂长点点头:“厂务会讨论过了,同意给你调配资源。
不过你也知道,咱们厂经费紧张,能支持的不多。”
“足够了!有您的支持就足够了!”何雨柱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回到工作室,何雨柱迫不及待地摊开设计图纸。
这些图纸他已反复修改了无数遍,每一根线条都印在脑海里。
高精度机床,这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当时国内使用的高精度机床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
“何工,听说你要搞大项目了?”下班时分,几个年轻技术员凑过来。
何雨柱笑着指向图纸:“咱们要自己造高精度机床!”
小陈瞪大眼睛:“这、这可能吗?听说国外光研发就花了十几年.!..”
“别人行,我们为什么不行?”何雨柱语气坚定,“咱们红星厂从来就不怕挑战。”
夜幕降临,车间里的灯光渐次熄灭,只有何雨柱的工作室还亮着灯。
他伏在绘图板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多年积累和深思熟虑的计划。
在解决厂里各种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他不断汲取经验,为这个项目做准备。
日子一天天过去,何雨柱的工作室成了厂里最热闹的地方。
白天他仍然要处理厂里的技术问题,只有夜晚和周末才能专注于机床研发。
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图纸,桌上堆着技术资料,角落里摆放着初步加工出来的零件。
“主轴系统还是不行,”
一天深夜,何雨柱对着刚刚测试失败的主轴摇头叹息,
“精度差0.01毫米,但这0.01毫米就是天壤之别。”
小陈打着哈欠说:“何工,已经凌晨两点了,明天再试吧。”
何雨柱仿佛没听见,拿起游标卡尺重新测量主轴尺寸:“材料可能有问题,热胀冷缩系数没计算准确。”
这样的夜晚成了常态。
何雨柱带领着由五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小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他们就翻阅国外期刊,从零星信息中拼凑线索;没有先进加工设备,他们就靠手工一点点打磨修正。
三个月后,主轴系统终于达到设计要求。
“成功了!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当测试数据出来时,整个团队欢呼起来。
何雨柱却皱着眉头:“别高兴太早,这才是第一个难关。”
果然,随着项目推进,更多难题接踵而至。
控制系统稳定性不足,传动系统有微小偏差,甚至机床基座的轻微振动都会影响精度。
最棘手的是,厂里的加工设备根本无法满足精密零件的制造要求。
“何工,这批齿轮精度不够,又得重做。”老车间主任无奈地说。
何雨柱看着报废的零件,心疼不已。
这不仅浪费材料,更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们自己改造设备!”何雨柱突发奇想。
“改造设备?怎么改造?”
“老刘,记得咱们去年改造的那台老铣床吗?它的精度比现在这些设备都高。我们可以用它来加工关键零件。”
说干就干。
何雨柱带着团队又投入到设备改造中。
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每一个齿轮、每一条导轨都要反复调试,往往为了微米级的精度要花费数天时间。
夏去秋来,项目进展缓慢但稳步推进。
然而就在这时,厂里接到了紧急生产任务,何雨柱团队被迫暂停研发,投入到生产中。
连续两周的高强度工作后,何雨柱病倒了。
“何工,您就安心休息几天吧,项目我们盯着。”小陈到医院探望时安慰道。
何雨柱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却仍惦记着项目:“控制系统还要调整,我计算过了,反馈延迟可能是因为.…..”
“您就别操心了,”小陈打断他,“厂长说了,这是命令您必须休息。”
何雨柱无奈地笑了笑,忽然想起什么:“小陈,我抽屉里有本蓝色笔记本,你帮我拿来。反正现在有空,我可以再核算一下数据。”
病房成了临时工作室,护士们经常看到何雨柱的病床上铺满了图纸。
同病房的老人开玩笑说:“小何,你这是把病房当车间了啊!”
一周后,何雨柱不顾医生劝阻提前出院。
当他回到厂里,惊喜地发现团队并没有闲着,而是按照他笔记本上的思路,改进了控制系统。
“何工,我们试过了,反馈延迟问题解决了!”小陈兴奋地报告。
何雨柱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好样的!我没白带你们!”
寒冬来临,工作室没有暖气,为了保持精度,还不能生火取暖。
团队成员们的手冻得通红,却仍然坚持操作。何雨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掏腰包给大家买了厚手套和保温杯。
最困难的时刻到了——整机组装。
所有零件都已加工完成,现在需要将它们精确组装起来。
这是极其精细的工作,丝毫差错都会前功尽弃。
何雨柱决定亲自负责最关键的主轴安装。
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稳定性,甚至连呼吸都要控制。
团队成员屏息凝神,看着何雨柱小心翼翼地将主轴放入预定位置。
他的手稳如磐石,眼神专注如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却无人敢为他擦拭。
“成了!”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何雨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几乎虚脱。
接下来是漫长的调试阶段。
何雨柱团队日夜轮班,对机床进行精细调整。测试、调整、再测试、再调整..….循环往复,仿佛没有尽头。
春节临近,厂里大部分工人都放假了,只有何雨柱团队还在奋战。
除夕夜,何雨柱让大家回家团圆,自己却留在厂里继续工作。
“何工,你不回家,家人该有意见了。”值班的老门卫劝道。
何雨柱笑笑:“没事,他们理解。老张,你也回去吧,我帮你值班。”
当新的钟声响起时,何雨柱独自在机床前,进行着又一次精度测试。
显示屏上的数字终于稳定在了理想值上,一次又一次测试,结果一致。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何雨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反复检查测试结果,确认无误后,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得到了回报。
大年初一早晨,当团队成员来到厂里,看到何雨柱趴在控制台上睡着了,旁边的测试记录写满了成功的数据。
“何工!我们成功了!”小陈忍不住欢呼起来。
何雨柱被惊醒,看着围过来的团队成员,露出疲惫而灿烂的笑容:“是的,我们成功了!”
消息很快传遍全厂,工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
李厂长摸着机床光滑的表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雨柱,你创造了历史!这是咱们国家第一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
更让人惊喜的是,几天后,工业部领导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前来视察。
整个红星厂都忙碌起来,为领导的到来做准备。
何雨柱团队更是日夜不停,确保机床在视察时万无一失。
视察日到了,工业部领导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红星厂。
当看到那台银光闪闪的高精度机床时,部长难以置信地问:“这真的是你们自主研发的?”
“是的部长,”李厂长自豪地介绍,“这是我们厂何雨柱工程师带领团队完成的。”
何雨柱上前详细讲解机床的性能和特点:“精度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长仔细观察机床运行,连连点头:“了不起!真了不起!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部长情绪激动地说:“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受制于人!意味着我们的国防、航天、精密制造都有了保障!何雨柱同志,我代表工业部感谢你!感谢红星厂!”
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何雨柱腼腆地笑着,不知该如何回应。
视察结束后,部长单独与何雨柱交谈:“何工程师,你们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我们要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
何雨柱思考片刻说:“部长,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这台机床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部长赞许地点头:“有远见!就按你说的办!工业部会全力支持!”
很快,红星厂成立了精密机床研发中心,何雨柱担任主任,开始批量生产高精度机床,并培训来自全国各厂的技术人员。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不仅有国内企业,甚至还有国外客户询价。
曾经默默无闻的红星厂一夜之间成为行业明星。
然而何雨柱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开始了新一代机床的研发。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站在工作室窗前,看着院子里新栽的松树苗,对团队成员说:
“同志们,我们的路还很长。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让龙国制造走向世界巅峰!”
阳光下,那台银色的高精度机床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匠心与梦想的故事。
何雨柱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龙国工业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
……
家有余粮
高精度机床项目圆满收工,厂领导大手一挥,特批何雨柱在家休息两天。
何雨柱也不推辞,连日攻关确实耗费心神,是该好好歇歇,陪陪家人。
推开家门,一双弟妹便像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
“哥哥!”
“哥哥回来啦!”
两个孩子一左一右抱住他的腿,仰着红扑扑的小脸,眼睛亮晶晶的。
何雨柱心一下子软成了水,弯腰一手一个将孩子们捞进怀里。
“想哥哥没有?”
“想!”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软糯的童音让何雨柱脸上的倦色都消散了几分。
“柱子,你回来啦。”
张小娥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锅铲,“饭马上就好,你先歇会儿。”
晚饭桌上摆着简单的三菜一汤,虽不丰盛,却透着家的温馨。
张小娥的手艺比不得何雨柱,但也是尽心尽力了。
何雨柱吃着张小娥做的饭菜,看着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弟弟妹妹,只觉得连日的疲惫一扫而空。
饭后,何雨柱陪着两个孩子在地上玩积木。
张小娥收拾完碗筷,也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嬉笑打闹。
屋里灯泡泛着暖黄的光,将一家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交织成一片。
何雨水看着哥哥耐心地陪孩子们搭房子,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眼睛一亮。
“哥,你还记得之前答应过我什么吗?”
何雨柱正帮小弟小妹扶稳快要倒塌的积木塔,头也没抬:
“答应你什么了?给你买新衣服?这个月的工资还没下来,得过几天。”
“不是这个!”
何雨水撇嘴,“你之前说,要给家里造个电视机来着!都多久了,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何雨柱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抬起头来,有些惊讶地看向妹妹:“那都是多久前说的事了?那会儿还没这俩小崽子呢,你居然还记得?”
何雨水得意地扬起下巴:
“那当然!我记性好着呢!你答应过的事,我可都记在小本本上了!”
她说着,还真从抽屉里掏出个小笔记本,哗啦啦翻到某一页,指着上面稚嫩的字迹:“瞧,之前写的:‘哥说要做电视机’。”
何雨柱被妹妹逗笑了,伸手拿过那小本子看了看。
纸张已经泛黄,字迹确实有些时间了。
“你呀,该记的不记,这些倒记得清楚。”何雨柱摇摇头,眼里却满是宠溺。
“我不管,你答应过的!”
何雨水开始耍赖,“现在厂里的大项目也做完了,你有空了吧?赶
紧给家里搓一台电视机呗!听说外国人都看电视机,足不出户就能看电影听新闻呢!”
两个孩子虽然不太明白电视机是什么,但看姑姑这么兴奋,也跟着起哄:
“哥哥,电视机!我们要电视机!”
何雨柱被三双期待的眼睛盯着,无奈地笑了:“好好好,做就做。不过先说好,彩色的我可搞不出来,最多做个黑白的。”
“黑白也行啊!”
何雨水眼睛亮晶晶的,“咱们整个大院儿都没电视机呢!要是咱家有了,就是全院独一份!”
何雨柱被妹妹的热情感染,也来了兴致:“成,明天我就去找材料。”
“真的?”何雨水惊喜地确认。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何雨柱笑着拍拍妹妹的头,“再说某人都记小本本上了,我能不兑现吗?”
“哥最好啦!”何雨水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果然出门去找材料了。
电视机在这个年代的国内还是稀罕物,普通人家根本见不着,就连百货大楼都没有卖的。
何雨柱之所以敢答应,是因为他在技术方面确实有一手。
他先去了厂里的废料库,跟看管的老张头打了个招呼,在废弃的电子设备里翻找可用的零件。
老张头好奇地问:“何工,这又琢磨什么新发明呢?”
何雨柱笑笑:“给家里孩子搞个小玩意儿。”
“您管这叫小玩意儿?”
老张头指着何雨柱挑出来的那些零件,“这些精密元件,搁别人手里就是废铁,也就您能让他们起死回生。”
何雨柱但笑不语,继续翻找。
电子管、电阻、电容、线圈......一样样被他挑出来放在旁边。
有些实在找不到的,他记下来,打算去电子市场淘换。
忙活了一上午,何雨柱拎着一包零件回家了。何雨水见他真把材料找来了,更加期待,围着他问东问西。
“哥,这就能做成电视机了?什么时候能看上啊?”
“急什么,这才刚开始。”
何雨柱把材料放在桌上,“还得有显像管和外壳呢,这些得另外想办法。”
下午,何雨柱又跑了几个地方,终于凑齐了所需材料。
他把东西都搬到院子里,开始动手制作。
邻居们见何雨柱又在鼓捣什么新奇玩意儿,纷纷过来围观。
大家都知道何雨柱是厂里的技术能手,经常有些创新发明,但做电视机还是头一回见。
“雨柱,这能做出来吗?我就在画报上见过电视机。”前院的李大妈好奇地问。
“试试看,理论上应该可行。”何雨柱一边测量显像管尺寸一边回答。
双胞胎也蹲在旁边,看哥哥摆弄那些奇奇怪怪的零件,不时伸出小手想摸摸,又被何雨水及时拉住。
“不能碰,哥哥在工作呢。”
何雨水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眼睛却一刻不离何雨柱手上的动作。
何雨柱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图,然后开始组装。
电子管要安装在特定的位置,线路要精心排布,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他全神贯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
何雨水贴心地把毛巾浸湿,帮哥哥擦汗,又给他端来茶水。
两个孩子也安静下来,似乎知道哥哥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天色渐晚,何雨柱才完成初步组装。
一个简陋的木盒子,正面嵌着玻璃屏幕,后面拖着几根电线,连接着各种元件。
看起来实在不像能放出影像的高科技产品。
“这就成了?”
何雨水有些怀疑地看着那个木头盒子。
“还早呢,得调试。”
何雨柱接通电源,屏幕上先是出现一片雪花,然后开始闪烁不定。
他小心翼翼地调节旋钮,屏幕上的雪花逐渐变得有规律起来。
围观的邻居们都屏住呼吸,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突然,屏幕上出现了模糊的图像!虽然看不清楚是什么,但确实是有形状的影子!
“出来了!出来了!”何雨水激动地抓住哥哥的胳膊。
何雨柱继续微调,图像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人影在说话,但还没有声音。
“是新闻广播!”有人认出来了。
孩子们睁大眼睛,惊奇地看着那个木盒子里的“小人”,又好奇地围着盒子转圈,想找出人藏在哪。
何雨柱又调整了音频部分,终于,声音断断续续地传出来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虽然杂音很大,信号时断时续,但确实是电视机无疑!
“成功了!哥你太厉害了!”何雨水高兴得跳起来。
邻居们也纷纷赞叹:“何工真是神了!连电视机都能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