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丰收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鞭炮声已在四九城的胡同里零星响起,
第一拖拉机厂却依然机器轰鸣,车间里热气蒸腾,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冬日苍白的光线下拉得老长。
何雨柱站在总装车间的高台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即将完工的最后一批履带式拖拉机。
他那工程师特有的粗大手指,此刻正轻轻敲击着铁质栏杆,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王主任,第三十七号车的履带间隙还是大了点,马上调整!”
何雨柱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穿透了机器的轰鸣声。
车间主任老王赶忙小跑过来,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何总工,这已经调整过三次了,按标准其实已经合格…...”
“合格不够,要精确。”
何雨柱从高台下来,大步走到拖拉机前,蹲下身,从兜里掏出游标卡尺,精准地测量着履带间隙,
“咱们的拖拉机是要下地干活的,差一毫米,农民兄弟就得多费一分力。重新调整!”
老王连连点头,转身吼着让工人重新调试。
何雨柱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油污,继续巡视生产线。
这是1952年的寒冬,新龙国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
第一拖拉机厂临危受命,承接了200台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任务。
这是国家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步。
何雨柱作为厂里最年轻的总工程师,扛起了这个重担。
三个月来,他吃住在厂里,与工人们同甘共苦。
他那原本白净的书生面庞,如今已被机油和汗水浸染得黝黑发亮,只有那双透过眼镜片的眼睛,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何总工,您回去歇歇吧,这儿有我们盯着。”年轻的技术员小李心疼地看着领导。
他知道何雨柱已经连续36小时没合眼了。
何雨柱摆摆手:“最后十台了,不能在这时候掉链子。你去检查一下液压系统,我听着声音有点不对。”
小李应声而去。
何雨柱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在车间里穿梭。
这个水木大学机械系毕业的高材生,本可以留在学校搞研究,却毅然选择了下到生产一线。他常说:“图纸画得再漂亮,不如一台实实在在的机器来得实在。”
“何总工!何总工!”
一个工人急匆匆跑来,“农业部来电话,问咱们能不能按时交货,说是各地都在等着这批拖拉机春耕呢!”
何雨镜片后的眼睛眯了眯:“回复部里,红星厂说话算话,保证按时交货!”
夜幕降临,车间里灯火通明。
何雨柱亲自上手,与工人们一起调试最后几台拖拉机。他的动作娴熟得不像个工程师,倒像个老技工。
这得益于他那过目不忘的天赋,动手能力同样很出众。
“小张,扳手!”何雨柱躺在拖拉机底下喊道。
一旁的青年工人赶紧递上工具。
几分钟后,何雨柱从车底滑出来,脸上又多了一道油污:“好了,试车!”
发动机轰鸣起来,整个车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拖拉机缓缓开动,运行平稳,各项指标正常。
“成功了!”不知谁先喊了一声,随即整个车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何雨柱长舒一口气,嘴角终于露出了三个月来的第一个真正笑容。
他看了看墙上的钟——腊月二十五凌晨三点,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
……
丰厚的回报
第二天一早,厂长办公室内,何雨柱与厂长相对而坐。
“老何啊,你这可是立了大功了!”
厂长李建国满脸喜色,“部里刚来电话,对咱们的评价很高啊!”
何雨柱笑了笑,推了推眼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工人们这三个月没日没夜地干,不少人吃住都在车间里。”
李厂长点头:“是啊,我都看在眼里。部里拨的款项已经到位了,比合同价还多了百分之五,说是给我们的奖励。”
何雨柱沉吟片刻,开口道:“厂长,我有个建议。”
“你说。”
“这次工人们确实辛苦,眼看就要过年了,是不是能给大伙多发点奖金,让大家过个肥年?”
李厂长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厂里资金是有些紧张啊…...
不过,你说得对,工人们这么拼命,不能寒了大家的心。你说发多少合适?”
何雨柱早有准备,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我算过了,按照超额完成的产量和质量奖励,每人至少能多发半个月工资。
厂里要是困难,可以从我的项目奖金里扣一部分。”
李厂长瞪了他一眼:“胡说!你的奖金一分不能少!
这样吧,厂里挤一挤,每人发二十块钱奖金,再额外给五斤猪肉票,怎么样?”
何雨柱顿时笑了:“那我代工人们谢谢厂长了!”
当天下午,全厂召开大会。当李厂长宣布奖励决定时,台下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二十块钱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五斤猪肉票更是过年时的紧俏货,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工人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有些老工人甚至抹起了眼泪。
这年头大家都不宽裕,多二十块钱和五斤猪肉,过年就能宽绰许多,能给孩子们多做身新衣裳,多买点年货了。
“感谢何总工!为何总工鼓掌!”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站在台上的何雨柱。
何雨柱有些不好意思地推推眼镜,向大家鞠躬致意。
他心里暖融融的,这比任何荣誉都让人感到充实。
散会后,工人们围着何雨柱,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感谢。
“何总工,过年上我家吃饺子去!”
“老何,我媳妇说了,一定要请您到家坐坐!”
“何工程师,多亏了您啊!”
何雨柱一一应着,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容。他特别注意到老钳工周师傅站在人群外,眼里含着泪花。
周师傅的老伴长期卧病,家里条件困难,这笔奖金对他们家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何雨柱走过去,悄悄塞给周师傅一个小纸包:“周师傅,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大娘买点营养品。”
周师傅打开一看,是十元钱和一张奶粉票,顿时老泪纵横:“何总工,这使不得..….您已经帮我们争取了奖金,我不能再要您的..….”
“收下吧,过年了,让大娘也高兴高兴。”何雨柱拍拍老工人的肩膀,转身离开了。
年货大采购
腊月二十六,北京城已经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
何雨柱一早就被母亲张小娥从被窝里拽起来。
“柱子,快起来!今儿个得去买年货,再晚好东西都让人抢光了!”张小娥一边给儿子准备早餐,一边念叨着。
何雨柱揉着惺忪的睡眼,打了个哈欠:“妈,您看着办就行了,我得去厂里做最后交接…...”
“交接什么交接!农业部的人下午才来呢!”
张小娥不容分说地把棉袄扔给儿子,“你都三个月没好好休息了,今天必须跟我去买年货!再说了,你知道现在什么价钱?知道哪家的猪肉肥?哪家的带鱼新鲜?”
何雨柱无奈地笑笑,只好顺从地穿好衣服。
父亲不管事,是亲娘早逝去,娶后妈前,他跟何大清过的很糙。
如今他在厂里是说一不总工程师,回到家还是得听母亲的话。
母子俩走出四合院,胡同里已经热闹非凡。
邻居们见面互相打着招呼,都在讨论年货的事。
“张婶,去买年货啊?”
对门的王大妈挎着篮子迎面走来,“听说菜市口今天来了批山东大白菜,特别好,去晚了可就没了!”
张小娥一听急了:“真的?那得赶紧!柱子,快走快走!”
何雨柱被母亲拉着,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往菜市口去。
看着母亲焦急的样子,他觉得既好笑又温馨。这种过年前的忙碌和期待,是龙国人特有的年味。
菜市口果然人山人海。
摊贩们的吆喝声、主妇们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凡。
张小娥如鱼得水,在人群中东挤西钻,何雨柱差点跟不上母亲的脚步。
“同志,这猪肉怎么卖?”张小娥在一个肉摊前停下。
“后臀尖一块二,五花肉一块。”卖肉的师傅挥舞着砍刀,咚咚地剁着排骨。
张小娥仔细查看猪肉的成色,又用手指按了按:“给我来五斤后臀尖,要这块!肥肉多点的。”
何雨柱赶紧递上肉钱。
母亲精打细算的样子,让他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母亲也是这般为了一分两分钱跟人讨价还价,就为了能让他吃上好肉。
买完猪肉,张小娥又冲向水产区:“柱子,你看那带鱼多新鲜!眼睛还亮着呢!”
何雨柱笑着点头,任凭母亲挑选。他知道,在母亲心里,过年是一场大事,必须准备得妥妥当当。
母子俩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买了白菜、萝卜、土豆、粉条、冻豆腐,还有珍贵的花生和瓜子。
何雨柱手里提的东西越来越多,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看着母亲认真挑选年货的背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妈,咱们买点水果吧?”何雨柱指着不远处的水果摊建议道。
张小娥犹豫了一下:“水果太贵了…...”
“今年不是多发了奖金吗?该花就得花。”何雨柱拉着母亲走到摊前,“同志,苹果怎么卖?”
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国光苹果八毛一斤,香蕉一块二,要票。”
何雨柱毫不犹豫地买了三斤苹果和一挂香蕉。张小娥虽然嘴上说着“太贵了”,但眼里透着喜悦。
最后,母子俩来到副食店买调料。张小娥仔细挑选着酱油、醋、黄酒,还有过年必备的香油。
“柱子,记得你爸平时,最爱吃我做的红烧肉。”
张小娥忽然说道,眼里闪过一丝怀念,“今年过年,我要做一大锅,他和你爷俩能吃掉大半锅。”
何雨柱点点头:“妈做的红烧肉是全四九城最好吃的,今年多做点,我也好久没吃到了。”
张小娥笑了:“那当然,今年咱们过个肥年!”
交接时刻
腊月二十六下午,农业部的工作人员准时来到第一拖拉机厂。
十辆军绿色的大卡车整齐地排在厂区广场上,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装车固定工作。
何雨柱穿着整洁的中山装,早早等在厂门口迎接。与他一同等候的还有李厂长和各车间主任。
部里来了三个人,为首的是农业机械局的张副局长。一番寒暄后,张副局长迫不及待地要求先看看产品。
何雨柱领着众人来到广场上,一排排履带式拖拉机整齐地排列着,在冬日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芒。
张副局长仔细检查了几台拖拉机,甚至亲自爬上驾驶室试了试操作杆,满意地点头:“好!很好!何工程师果然名不虚传!”
验收过程很顺利,各项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部里要求。
张副局长握着何雨柱的手说:“何总工,你们可是立了大功了!
这批拖拉机将在春节前分发到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开春就能投入春耕生产。”
何雨柱感慨道:“想到农民兄弟们能用上我们造的机器,耕地不再那么辛苦,我们就觉得这三个月没白忙活。”
张副局长点头称是:“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的重点战略,你们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部里决定,除了合同款项外,额外奖励第一拖拉机厂一万元,奖励项目组五千元。”
在场的人都喜出望外。
李厂长当即表示:“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为国家农业机械化做出更大贡献!”
交接手续完成后,工人们开始装车。
何雨柱亲自监督,确保每一台拖拉机都固定稳妥。
“小心点!这可是农民兄弟的宝贝疙瘩!”何雨柱不时提醒着工人们。
看着一台台拖拉机被装上车,何雨柱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三个月来的酸甜苦辣,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厂里玩耍的情景,想起了大学时立下的“工业报国”的志向,想起了他辛苦读书的日日夜夜..….
“何总工,都装好了。”老王的报告打断了他的思绪。
何雨柱点点头,走到张副局长面前:“全部200台拖拉机装车完毕,请部里验收。”
张副局长满意地拍拍何雨柱的肩膀:“年轻人,有前途!部里已经决定,明年还将追加300台的生产任务,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何雨柱立正站好:“保证完成任务!”
卡车队缓缓驶出厂区,何雨柱和工人们站在门口目送,直到车队消失在视野中。
大家久久不愿散去,仿佛在送别自己的孩子。
李厂长高声宣布:“今晚食堂加餐!大家好好庆祝庆祝!”
厂区再次爆发出欢呼声。
家的温暖
腊月二十七,何雨柱终于能睡个懒觉。直到日上三竿,他才被厨房里传来的香味唤醒。
起床来到厨房,只见母亲正在忙碌地准备过年的食物。灶台上堆满了各种食材,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肉,满屋飘香。
“妈,您这是要做满汉全席啊?”何雨柱开玩笑地说。
张小娥头也不回地忙活着:“过年就得有个过年样!你快去洗漱,我给你留了豆浆和油条。”
何雨柱心里暖暖的。有母亲在,家才是家。他洗漱完毕,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母亲忙活。
张小娥今年三十多岁,头发已一丝不苟,身子骨还很硬朗。
她手脚麻利地和面、调馅、炸丸子,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和从容。
“妈,我帮您吧?”何雨柱吃完早餐,挽起袖子。
张小娥摆摆手:“去去去,别添乱!你们男人哪会这些。你去把院子扫扫,再把春联贴了就行。”
何雨柱只好笑着退出厨房。他拿起扫帚,仔细打扫着四合院。邻居们也都忙着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
“柱子,听说你们厂提前完成生产任务了?”前院的赵大爷问道。
何雨柱点点头:“是啊,昨天刚交接完。”
赵大爷竖起大拇指:“好样的!咱们胡同就数你有出息!”
扫完院子,何雨柱又拿出早就买好的红纸和毛笔,准备写春联。这是他每年的必备项目,不仅给自己家写,还要给邻居们写。
研磨铺纸,何雨柱凝神静气,挥毫泼墨:
上联:机械轰鸣迎新春
下联:工农携手庆丰年
横批:国泰民安
写完后,他满意地点点头。
这时,几个邻居拿着红纸过来请他写春联,何雨柱一一应允,根据各家的情况写下不同的祝福。
忙活完这些,已是中午。厨房里飘出更加浓郁的香味,母亲已经准备好午饭。
简单的两菜一汤,却格外可口。何雨柱吃得津津有味,连夸母亲手艺好。
张小娥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眼里满是慈爱:“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这三个月都瘦了,得好好补补。”
吃完饭,何雨柱主动收拾碗筷。张小娥则开始准备炸丸子和酥肉,这是北京过年必备的食物。
油锅一开,香味飘满了整个四合院。邻居家的孩子们被香味吸引过来,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翻滚的金黄色丸子。
张小娥笑着给每个孩子分了一两个刚出锅的丸子,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开了。
何雨柱看着这一幕,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物质匮乏,每年过年母亲炸丸子时,他也是这般眼巴巴地守着锅台,等着尝那第一口美味。
“妈,您还记得小时候,是不是姥姥每次炸丸子,你都守在厨房门口吗?”
何雨柱打趣问张小娥。
张小娥笑了:“怎么不记得?我那时候馋得很,还没炸好就伸手要,有次差点烫着!”
母子俩聊着往事,其乐融融。何雨柱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
下午,何雨柱出门去了趟厂里,处理一些后续工作。回来时,他手里多了一个纸包。
“妈,这是厂里额外发的五斤猪肉,还有这是用奖金买的点心,您爱吃的蜜三刀和绿豆糕。”何雨柱把东西一样样拿出来。
张小娥又高兴又心疼:“花这么多钱干嘛?咱们家年货已经备得够多了。”
何雨柱搂着母亲的肩膀:“妈,这些年您辛苦了。现在儿子能挣钱了,该享享福了。”
张小娥眼睛湿润了,连忙转身去忙活,掩饰自己的激动。
傍晚,何雨柱的舅舅一家来访。小小的四合院顿时热闹起来。大人们聊着家常,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鞭炮声不时从胡同里传来,年味越来越浓了。
除夕团圆
腊月三十,除夕当天。
何雨柱一早就被鞭炮声吵醒。他起床来到院子,只见母亲已经在厨房忙碌了。
“柱子,快来帮忙和面!今天得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张小娥招呼着。
何雨柱赶紧洗手加入。母子俩一个和面一个调馅,配合默契。
“妈,今年馅里多放点肉,咱们过个肥年!”何雨柱一边揉面一边说。
张小娥笑道:“放心吧,肉管够!我还特意多放了点香油,保准香!”
调好馅,和好面,母子俩开始包饺子。何雨柱虽然工程技术一流,但包饺子的手艺实在不敢恭维,包的饺子歪歪扭扭,惹得母亲直笑话他。
“就你这手艺,将来怎么娶媳妇哦!”张小娥打趣道。
何雨柱不好意思地笑笑:“这不是有妈在嘛,以后让媳妇跟您学。”
说笑间,饺子包好了。张小娥又忙着准备其他菜肴:红烧肉、炖鸡、蒸鱼、四喜丸子...整整准备了八个菜,寓意来年发大财。
下午,何雨柱贴好春联和门神,又在门口挂上红灯笼。整个四合院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邻居们互相串门,送着年礼。
何雨柱家收到了不少邻居送来的自制食品,他们也回赠了厂里发的点心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