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多亏了你啊!志远回来跟我详细汇报了,真是绝处逢生!
你那个思路,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避免了重大损失,也保住了进度!”
何雨柱和他握了握手。
“刘所长您言重了,我只是提了个想法,具体的工作和验证,都是秦工和你们所里的同志完成的。”
刘所长摇头:“想法最关键!没有你这个想法,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呢!甚至可能走错路,越偏越远!”
秦志远这时迫不及待地揭开红布。
里面是一面崭新的锦旗,红底黄字。
上面写着:“技术精湛解难题,无私援助显风范”。
右下角是“第六零七研究所敬赠”。
秦志远郑重地把锦旗递给何雨柱。
“何工,一点心意,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
“还有这个,所里的一点奖金,请您务必收下!”
何雨柱推辞了几下,但对方态度坚决,他只好先收下锦旗,信封则勉强塞进口袋。
周围的工人们都围过来,看着那面锦旗,交头接耳,脸上带着自豪和羡慕。
刘所长又说了许多感谢和赞扬的话,并邀请何雨柱有空一定去六零七所交流指导。
何雨柱一一应着,态度依旧平和。
送走了千恩万谢的刘所长和依旧激动不已的秦志远,车间里恢复了忙碌。
但气氛明显有些不一样了。
几个年轻工人围过来,看着何雨柱手里的锦旗。
“何工,您可真牛!六零七所那么难的问题都让您解决了!”
“天才工程师,名不虚传啊!”
何雨柱把锦旗卷好,放到一旁的工具柜顶上。
“什么天才,就是多想了点而已。”
他拿起刚才放下的零件图纸。
“来,继续,这个公差标注,这里还得再商量一下。”
他的注意力似乎已经回到了眼前的零件上。
仿佛那面鲜红的锦旗和刚才热烈的感谢,只是工作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阳光从高窗射下,照在车间有些油腻的水泥地上。
空气里弥漫着金属切削液和机油的味道。
机器的轰鸣声重新成为主旋律。
何雨柱指着图纸,和工人们讨论着,声音平静而专注。
只有工具柜顶上的那一卷红色,悄然诉说着刚刚发生过的不平凡。
……
夜深沉。
厂区的灯火大部分已经熄灭。
只有何雨柱办公室的窗户还亮着灯。
他坐在桌前,台灯洒下一片暖黄的光晕。
面前铺开着新的图纸,旁边是写满演算的草稿纸。
那面锦旗被放在角落的椅子上,卷着,红布露出一角。
信封放在桌角,尚未拆开。
何雨柱的铅笔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偶尔会停下来,蹙眉思考,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然后再次俯身,继续演算或勾勒。
窗外偶尔传来远处火车经过的汽笛声,悠长而空旷。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
解决一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下一个。
技术的道路,没有终点。
就像窗外的夜空,深邃,广阔,充满未知。
而探索,永无止境。
铅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留下一个清晰有力的标记。
一个新的构思,似乎正在成型。
他的眼神,在台灯下,专注而明亮。
……
何雨柱的目光落在图纸一角。
那里画着一个简单的发动机叶片截面图。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描摹着叶片的轮廓。
脑海里却浮现出另一幅景象——秦志远描述的,那架战机在跨音速区间剧烈震颤,几乎失控的画面。
虽然问题解决了,但那个“几乎”,像一根细刺,留在了他心里。
工程上没有完美,但追求完美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他的铅笔尖,从叶片根部缓缓移动到尖端。
高速旋转下,这片金属承受着难以置信的离心力、高温燃气的冲击、以及复杂的气动负荷。
它们的形状,决定了吸入空气的效率,也决定了发动机的极限。
现有的设计,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
但何雨柱总觉得,它们还能更好。
不是结构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某种……更根本的改变。
他推开眼前的图纸,抽出一张全新的白纸。
铅笔悬停片刻,落下。
他没有画任何具体的叶片形状。
而是先写下了几个物理量:流速、压力、温度、应力。
又在旁边标注了材料的关键参数: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疲劳极限。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字,在他眼里,开始流动,交织,形成某种隐形的网络。
每一个数字都不是孤立的,改变其中一个,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现有的设计哲学,是在给定的材料极限内,寻找最优的气动外形。
何雨柱的笔尖顿了顿。
如果……反过来呢?
不是让外形去适应材料的极限,而是让材料的分布,去主动迎合气动和热负荷的分布?
这个念头一闪,像黑暗中划过的火柴。
光亮虽小,却瞬间照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叶片各个部位承受的负荷是不同的。
根部承受最大离心力和弯矩,前缘承受最高温度,叶尖部分气动负荷复杂……
传统叶片采用均匀或简单渐变厚度的材料分布。
这其实是一种妥协。
何雨柱的铅笔开始快速移动。
他在白纸上画了一个扭曲的、三维的叶片轮廓。
然后,他开始在这个轮廓内部,画上疏密不同的阴影。
负荷最大的区域,阴影最密,代表材料“应该”更多、更强韧。
负荷较小的区域,阴影稀疏,代表材料可以“偷薄”,甚至挖空。
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厚或减薄。
他的思维向着更深处延伸。
材料的微观结构呢?
是否可以通过特殊的锻造或热处理工艺,让叶片不同区域的晶粒取向、强化相分布,也呈现出一种“非均匀”的、与外部负荷分布相匹配的状态?
让材料本身的强度潜力,在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最极致的发挥?
一种“功能梯度材料”的概念,模糊地出现在他的脑海。
但这还不够。
制造工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