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生产线上一台台组装调试中的新设备。
看着显示屏上稳定跳动的数据和清晰的合格\/不合格指示。
看了很久。
培训结束,工人们散去。
何雨柱这才注意到沈工和那位老者,连忙走过来。
“沈工。”
沈工点点头,介绍身边的老者:“何工,这位是钱老,部里的老专家,退下来多年了,一直很关心咱们国家的工业技术进步。这次特意来看看。”
何雨柱肃然起敬,连忙问好:“钱老,您好。”
钱老笑容和蔼,目光锐利而温暖,上下打量了一下何雨柱,又看了看周围的设备。
“小伙子,不错。”他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稳,“你们搞的这个系统,我听了些汇报,今天特意来看看实物。”
他慢慢踱到一台设备前,手指轻轻拂过机箱表面。
“从无到有,从粗到精,解决的都是生产一线最头疼的实际问题。很好,这才是咱们国家工业的脊梁。”
何雨柱有些不好意思:“钱老您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具体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钱老摆摆手,打断他的谦辞。
“不用妄自菲薄。技术突破难,但更难的是把突破的技术,用起来,用好,真正产生效益。你们这一步,走得扎实。”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远。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在车间里摸爬滚打,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苦多了,要啥没啥。但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想着怎么用自己的脑袋和双手,让机器转得更好,让产品做得更精。”
他看向何雨柱,眼神中满是期许。
“现在条件好了,但那股劲不能丢。永远要盯着生产一线,解决真问题,不能只在论文和报告里打转。”
何雨柱重重点头:“我记住了,钱老。”
钱老欣慰地笑了笑,又和沈工低声交谈了几句,便准备离开。
临走时,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随身带的旧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用软布精心包裹的小盒子,递给何雨柱。
“一点小礼物,算是表达我个人的一点心意和支持。”
何雨柱连忙双手接过,入手沉甸甸的。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把老式的、黄铜材质的游标卡尺,保养得极好,刻度清晰,闪着温润的光泽。卡尺旁边,还有一小块同样被摩挲得光滑锃亮的标准量块。
“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第一把精密量具,跟了我几十年。”钱老语气平和,“送给你。希望你们永远秉持工程师的匠心,精益求精,脚踏实地。”
何雨柱心中涌起一股热流,紧紧握住盒子:“谢谢钱老!我一定珍惜!”
送走钱老和沈工,何雨柱独自站在车间里,久久凝视着手中这把沉甸甸的、承载着岁月和嘱托的卡尺。
指尖划过冰凉的黄铜尺身,仿佛能感受到上一代工程师指尖的温度和那份沉甸甸的匠心。
所有的喧嚣和疲惫,渐渐远去。
一种更深远、更平静的力量,在心中缓缓升起。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他手中的“尺”,心中的“尺”,已然更加清晰、坚定。
“雨柱二号”增强型系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红星轧钢厂的生产体系中,激起了越来越大的涟漪。
三套试点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质量提升和成本节约,数据亮眼,说服力十足。
订单纷至沓来。
生产科排满了安装计划,设备车间加班加点组装调试,何雨柱团队的成员们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在各个车间,指导安装、培训操作、排查故障。
推广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也包括何雨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