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些资料。”何雨柱的声音有些疲惫。
“别把自己逼得太紧。”沈工顿了顿,“我听说,你在考虑平台化和生态化的事情?”
“是的,沈工。我觉得,光靠我们一个个项目去推,太慢了,也走不远。”何雨柱坦言自己的困惑。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方向是对的。”沈工缓缓道,“但你要知道,从‘项目’到‘平台’,是质的飞跃。这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战略眼光、资源整合能力和……耐心。”
“我明白,就是感觉……力不从心。”何雨柱苦笑。
“正常。”沈工语气平静,“任何一个开拓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你觉得德国的工业4.0,或者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一蹴而就的吗?那是几十年技术积累、产业协同、标准博弈的结果。”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立刻建起一座摩天大楼,而是先打好地基,砌好第一块砖。”
沈工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何雨柱心头的些许迷雾。
“我建议你,分步走。”沈工继续道,“第一步,先把红星厂内部的工艺知识库做扎实,形成可复用的模块。第二步,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兄弟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验证平台的可适配性。第三步,再考虑更广泛的推广和生态构建。”
“饭要一口一口吃。在这个过程中,缺什么补什么,人才可以慢慢引进,能力可以逐步培养。”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感觉心头的重压减轻了不少。
“我明白了,沈工。谢谢您。”
挂掉电话,何雨柱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思绪渐渐清晰。
的确,不能好高骛远。
当前最紧要的,是把红星厂这个“样板间”做得足够扎实、足够有说服力。
他重新摊开笔记本,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具体工作。
重点一:工艺知识库的标准化和工具化。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而是要设计出易于理解、易于使用的知识表达和检索工具,让一线工程师愿意用、用得好。
重点二:硬件模块的接口标准化和系列化。定义清晰的物理和电气接口,开发基础功能单元和扩展单元,降低集成难度。
重点三:选择合作试点。找一两家产品类型、技术基础与红星厂有差异,但有强烈质量提升需求的兄弟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焦虑感被具体的行动计划所取代。
第二天,何雨柱召集核心团队,传达了新的思路和工作重点。
没有描绘宏大的蓝图,而是布置了具体而微的任务。
团队再次行动起来,方向更加聚焦。
知识库小组开始设计更直观的工艺参数推荐界面和故障诊断向导。
硬件小组开始拆解现有系统,定义模块边界和接口协议。
对外合作小组开始筛选潜在的合作单位,准备技术交流材料。
工作依旧繁忙,但少了几分茫然,多了几分笃定。
进展虽然缓慢,却一步一个脚印。
几个月后,初步的工艺知识库工具版和模块化硬件原型问世。
何雨柱亲自带队,选择了一家生产重型工程机械关键液压阀的兄弟厂——江北液压件厂,作为第一个深度合作试点。
江北厂的情况与红星厂截然不同:产品精度要求更高,材料多为高强度合金钢,加工设备更老旧,质量控制主要依赖最终检验,废品率居高不下。
合作启动会上,江北厂的技术负责人直言不讳:“何工,你们那套系统在轧钢厂好用,不代表在我们这儿也好用。我们的问题更精细,环境更差。”
挑战巨大。
何雨柱没有辩解,只是说:“我们先安装,试运行,用数据说话。”
安装调试过程,果然困难重重。
液压阀体结构复杂,监测点难以选择;车间油污严重,传感器防护不足;电网质量差,干扰信号五花八门……
问题一个接一个。
何雨柱团队驻扎在江北厂,与对方工程师一起,蹲在现场,逐个问题排查解决。
改进传感器安装方式,增加防护罩;优化信号滤波算法,抵抗特定频段干扰;根据阀体结构特点,重新设计监测策略……
磨合的过程痛苦而漫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逐渐稳定下来,开始采集到有价值的数据。
一次关键的试加工中,系统成功预警了一次因刀具微崩刃导致的表面微裂纹倾向,避免了整批阀体的报废。
江北厂的工程师们,从最初的怀疑,到逐渐信服,最后变为主动依靠系统来优化工艺参数。
试点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合作报告提交到部里,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
更多的合作邀约,雪片般飞来。
何雨柱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坚持“做好一个,再做一个”的原则,稳扎稳打。
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知识库不断充实,硬件模块持续优化,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也飞速成长。
平台化的地基,在一次次实践中,越夯越实。
三年后。
一个覆盖了十余家重点企业、涉及多种关键零部件制造的“智能加工质量保证协作网络”初具雏形。
基于“雨柱二号”核心技术的标准化监测模块,实现了小批量的产业化生产。
工艺知识库积累了数万条经过实践验证的案例数据,开始发挥出“知识外溢”的效应。
何雨柱站在实验室的成果展示厅里,看着墙上那张不断延伸的协作网络图,心中感慨万千。
从车间角落的一个念头,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协作平台。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有技术的攻坚,有管理的挑战,有推广的艰辛,更有无数次自我怀疑和认知突破。
但回过头看,每一步,都算数。
沈工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看着墙上的地图,微笑道:“怎么样?现在不焦虑了吧?”
何雨柱摇摇头,又点点头:“焦虑还在,但不一样了。以前是不知道路在何方,现在是看到了路,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这就对了。”沈工拍拍他的肩膀,“产业的变革,是场马拉松。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这时,秘书送来一份新的文件。
是关于组建“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征求意见稿。中心将整合全国优势资源,聚焦智能制造基础软硬件和平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征求意见稿的附录里,列出了拟邀请的首批专家委员会名单。
何雨柱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看着那份文件,没有立刻说话。
目光越过窗户,望向远方。
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更艰巨的挑战。
他知道,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而这一次,他准备好了。